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她一生完成了六部长篇小说,均以女主人公的婚恋为主题,以她们进入婚姻殿堂为结局.文章认为看似浪漫的故事却掩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女性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人口问题等.而中产阶级女性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进而反映了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她一生完成了六部长篇小说,均以女主人公的婚恋为主题,以她们进入婚姻殿堂为结局。文章认为看似浪漫的故事却掩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女性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人口问题等。而中产阶级女性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进而反映了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运用讽刺手法将小说主题——资产阶级的婚姻观,即以追求金钱和地位为主要目地的婚姻一针见血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婚姻观——爱情与金钱并重。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简·奥斯丁通过班纳特的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5.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通过对四桩爱情故事的描写,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观,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婚姻的价值取 向,其中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念是作者奥斯丁本人爱情观的缩影,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势力强大的英国乡村,这部 小说所展现出的对追求理想婚姻的可能性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流。  相似文献   

6.
伊丽莎白和凯瑟琳是生活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前期的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丁和艾米莉·勃朗特所塑造的两位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她们都执着地追求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爱情,从她们面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所遭受的命运的不同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总结出两位女作家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向读者讲述了几对男女青年的婚姻,利用小说中各位男女主人公的表述,作者借机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只重视金钱、财产的婚姻最终结局一定是不幸福的,但是结婚完全不考虑金钱和财产也是脱离现实生活、盲目不可取的;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涉足婚姻的殿堂,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无幸福可言,完美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故此她突显了自己的婚姻观---爱情与金钱并重。这种婚姻观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即将步入婚姻的年轻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丁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世纪晨星",不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模式,而且领军现实主义小说的勃然兴起。她的作品虽然总是围绕着中产阶级三、四户人家的生活和思想,但时代赋予创作者的使命仍然在她的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社会剧变给人们心理和信仰带来的强烈冲击正以讽刺幽默的笔法无比真实而细致的展现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  相似文献   

9.
“灰姑娘”情结是19世纪西方女作家的普遍“集体无意识”,纵观19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的确都是采用“灰姑娘”叙事模式,本文将通过对《劝导》的分析表明奥斯丁致力于解构和重建被男权话语囚禁的女性自我。同时,通过比较它与奥斯丁其他小说的不同来揭示《劝导》的叙事结构里所蕴涵的社会性主题,反映了奥斯丁作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作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奥斯丁自身经历的角度,分析奥斯丁创作的时代背景,18、19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生活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要得到幸福,唯有寄希望于既有感情又有物质基础的婚姻,如奥斯丁笔下的女主角在感情和理性中寻找平衡,最后成为成功的家庭主妇。而奥斯丁42载的人生中,她并没有如她笔下的女主角那样在婚姻中找到幸福。反而依靠自己的写作才华,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奥斯丁本人的经历,预示了女性新时代的到来,摆脱婚姻的束缚,走出闺房,创出自己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简爱》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19世纪英国婚姻制度存在的弊病,对当时的婚姻制度提出了质疑,并由此提出自己的爱情婚姻观。了解了19世纪英国的基督教婚姻制度(包括结婚和离婚制度),就对更好地解读《简爱》这部小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汀是一位关注生活的作家,她的《傲慢与偏见》展示了十八世纪末英国社会婚姻的状况及其实质经济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特征,在经济与文化的联合作用下,婚姻呈现出了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使唐代女性陷入婚姻困境的最大的原因是门第婚姻,出身门第族望不为时人所重的女性婚姻缔结的可选择空间被大大压缩;而且因为当时社会重视的是“贤妇”,所以身为才媛并不能在婚姻缔结上取得优势。具体考述女冠诗人的婚姻境遇,并观察她们为解脱困境所做的努力及其结果,从而理解她们人生选择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由此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女冠诗歌的文本特色。  相似文献   

14.
16~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一个中古向近代的转型时期。就婚姻观而言,宗教改革家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了婚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身体力行。但他们认为婚礼不是圣礼,有关婚姻的事宜应该属于法律而不是教会,并对离婚持保留态度。他们的婚姻观及婚姻实践有时虽然过于形式化,却予天主教的独身主义以巨大的打击,促进了整个欧洲的婚姻发展和家庭改革,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婚姻模式的建立与核心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对当时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不可否认,妇女地位仍然低下,父权统治有所加强等问题也是这个时期婚姻改革的遗憾。  相似文献   

15.
<现代婚姻>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豪威尔斯的第一部重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豪威尔斯的婚姻观导致了他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处理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家不同.浪漫主义小说通常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收场,而豪威尔斯的这部小说却以夫妻分离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Relying on the assumption that privatisation of family life intensified in the19th century and that women were the pioneers in this process, we formulate nine hypotheses concerning indicators on family and marriage. The hypotheses are tested using data for three municipalities in Flanders (roughly the northern part of Belgium) covering the period 1800–1913, taken from about 17,000marriage certificates. Special emphasis is on gender and social status distinctions. Most of the hypotheses, particularly those relating to first marriage, are confirmed. The various developments point to an underlying process which we refer to here as the privatisation of marriage,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changed social posi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of women. The hypothesis put forward is that19th-centur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marginalisation encouraged women to develop their dyadic power in primary relationships. Marrying young and creating an identity around expressive family and motherhood tasks was, for many women, a reaction to and a remedy for their public exclusion and economic subordina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7.
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品中刻画了三位灵魂伴侣,他们的情感生存空间受到了物质层面、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约束。在物质层面,19世纪的英国阶级观念仍非常强烈,两性结成伴侣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更注重双方的门当户对,门第差距是贵族和中产阶级都无法接受的。由于这一时期缺少健全的婚姻法律,因此崇尚道德风尚的维多利亚人用道德来约束人们选择伴侣,缔结婚姻都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另外,虽然这一时期伴侣的权力地位关系不平等,但是每个阶层都存在像三对灵魂伴侣那样能够做到灵魂交流、心灵相通、感情深厚、婚姻生活幸福的夫妻。可以看出,勃朗特三姐妹在维多利亚早期对婚姻推崇门当户对,强调婚姻圣洁,同时重视伴侣之间的爱与尊重。  相似文献   

18.
构造了3个婚姻挤压的测度指标:理论男性富余比、未婚男性富余比和单身男性富余比,利用2000年“五普”资料中的婚姻状况数据,对3个指标进行了分年龄组对比,分析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对不同年龄段男性婚姻挤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的男性婚姻挤压程度与根据同年龄组性别比计算出的理论值有差异,有的年龄段男性婚姻挤压加重而有的则缓解。此外,人口年龄结构、夫妇年龄差等影响婚姻挤压的因素对各个年龄段男性婚姻挤压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姻是楚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反映了楚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化,也有助于了解东周时期复杂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楚国联姻与其国策密切相关,春秋早期为求发展多与周边小国如郧、邓等进行联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争霸使其与其他大国如秦、晋等联姻频繁,战国中晚期楚国由盛而衰,联姻已失去其政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及地理位置关系,楚国无固定的联姻国,与东周王室也无联姻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