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宇南 《社科纵横》2014,(10):70-73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中,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界定: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这三个维度,综合体现了人的本质追求和本质属性,是对人的本质的应然规定和实然规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基于国情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丰富人的本性,为人们从现实走向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人所特有的"类"的特性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当今,市场经济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化困境是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必经阶段。随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丰富,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个性的具有"类本质"的人必然要求能够表达自己相应个性的思想,即人的"类本质"呼唤着哲学的个性化。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既是对以往哲学状况的深刻反思,又是当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因此,当代中国哲学应当是个性化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伦理的开端与公共伦理的理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兴 《浙江学刊》2004,(6):161-165
每个人都是首先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保存自我是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因此"我是我"是个体生存的最初原则.然而,由于这一原则的主观性和非社会性,使得它与人类的现实本质--社会性相悖谬.因此,它必然要上升为"我是人".正是由于"我是人",使人类开始了伦理的生活,也使公共伦理有了现实基础和基本原则.本文通过"我是我"到"我是人"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推演,从"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从个体理性"到"公共理性",从"抽象理性"到"现实理性",揭示了伦理的内在原点和公共伦理的理性实质,彰显了埋藏在人类公共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逻辑线索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的对象性关系来说,人的本质有四方面内容,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自由本质和个体本质。从唯物史观视角,马克思将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自由本质分别赋予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的意义,从人作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来看待人的个体本质。进一步得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逐步展开,其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其现实维度就是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中,马尔库什试图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概念缝合在一起,进而阐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有效区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他剖析了"人的本质"概念的三个要素:劳动、社会性和意识,并揭示出人的本质不是一切时代每个人类个体所必然具备的特性的总和,而是人类的真实的历史存在的那些特性,即自由、普遍性和主体性的实现。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秉承了卢卡奇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同时又有效避免了弗洛姆和阿尔都塞的理论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基本理路,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海就 《浙江学刊》2004,50(4):54-58
本文区分了三种不同的规制结构:市场、科层和网络,认为每一种规制结构对应于不同的理性人前提假定.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新古典经济学中纯粹的"市场规制"是以个体的"完备理性"为分析基础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科层规制",对应的理性人前提假定是"机会主义".而表现为多边关系的"网络规制",对应的理性人前提假定是"有限认知".  相似文献   

7.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基于行动—结构—系统的视角,就公共安全治理提炼出行为理性、社会结构、风险社会三种不同但又密切关联的理论研究范式,从而提出与"器物本质安全"相对应的"社会本质安全"概念,藉此进一步厘清"标本兼治"中的"标"与"本",一方面解构转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实践的迷思,一方面指导安全治本实践。理论范式的实践整合在于标本兼治,更在于社会本质安全建设与治理,实质在于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学,他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奠定了其人学思想和哲学框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关于人的阐释当中,蕴涵着人的本质具有既定性和创造性双重内涵。人的本质的既定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自然性、活动的对象性、社会性等性质。人的本质的创造性表现在:人的本质也是不断生成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自身在不断地自我确证、自我创生。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创造性的表现,同时又始终贯穿于人的既定性本质的各个方面,使人的双重本质不断互相结合、相互印证,展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困境不仅是自然生命系统的困境,同时是人类生存的困境和人的精神意义世界失落的困境.遗忘了"类本质"的人类必定会陷入动物本能式的思维模式,导致"自然观"的误置、"科技观"的歧途与"人性观"的偏差.借用基督教"原罪"的理念,现代人类如果要获得最后的"救赎",必须运用生态智慧驾驭对自然的"控制力",通过道德关怀范围的扩展和"类意识"的深层觉醒,推动道德的进化,在追寻生命"自由"之境的过程中谋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1.
遗憾是社会运动的必然产物,存在于人生命的全过程之中,是人对理想与现实距离的心理体验.它既是人对感性生命的呈现,又是人对理性生命的塑造.在本质上,它是人性的生命形态,具有群体属性.通过从人的需要出发,对人的存在、理想、体验、能力、思维等文化形态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应该得出结论:遗憾是人类个体对自身社会化完善程度的呈现方式;社会文化环境是其依存的载体,文化是其最终表现形态,人性是这种文化形态以个体为载体的外部表现;遗憾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表现为人个体的生命状态,成为人性所掩饰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在汲取古希腊诸贤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人学思想的精华,据此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创立了自己的人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的思想包括三个主要命题:"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些人的本质的思想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思想对其后的哲学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也成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点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3.
刘於清 《创新》2014,8(5):37-39
生态自觉归根到底是人的自觉。人是个体性、群体性和类性的统一,因而生态自觉也具有个体自觉、群体自觉和类自觉多重维度:个体生态自觉表现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群体生态自觉表现为理论自觉、制度自觉和道路自觉,类生态自觉表现为人类整体化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张政文 《求是学刊》2001,28(3):80-86
康德认为,美的本源出自于人的理性能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审美判断力,但美的本源决非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审美判断力在其判断活动中展开的涉及到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美的本质可以深刻地应答美的本源问题.同样,对美的本质的界定只是问题的开始,美的本质问题只有在关于艺术本体的阐释中才能得到终极解决,从美的本源到美的本质,再从美的本质到艺术,康德通过对美的本质的二重解构,重新打开了美的本质之门.  相似文献   

15.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4,20(3):110-114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信用价值"的实质性内容,主要体现在信用对于个体与社群共同体的存续良性演进所具有的主体性正效应,以及在此基础上个体和社群共同体对这种效应的自觉体认和一致追求;信用是现代人最重要、最健康的生存品质和最为合理的生存信念追求,是现代"公民社会"理性公民最为合理的行为价值取向;信用的自觉践履是现代社会公民高尚德性人格养成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信用文明则更是现代社会与公民精神文明素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理性创造     
理性创造是主体在认识基础上运用想象所创造出的观念,它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相应的物质形态的原型。同时,理性创造是知行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的意识只有上升到理性创造,才具有指导创造性感性实践活动的意义。因此,理性创造是精神对物质反作用的体现,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唯一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的任何意识都还原为认识、否认人的创造性观念的独立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人格这个词在人们的常识概念框架中有二重涵义 :一是指人之区别于其他种类存在物的类本质和类特征 ;二是指个体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个体本质特征 ,指一个人保持其特定存在状态和特定存在价值的最深层的根据所在。本文关于人格同一性的讨论取其后一种含义。这里所说的人格 ,不仅是指心理学意义的个体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也不单指伦理、法律中所说的个人所拥有的特定的价值、尊严、权力、能力或责任资格 ,它同时意味着生理意义上的个体生命的特定本质 ,它是这一系列个体的特定存在状态的总和。哲学人格同一性问题所要回答的是在不同时状态中一…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一个论争了几个乃至十几个世纪的话题,也是一个曾经被“反本质主义”要放弃和搁置讨论的形而上问题。从历史上看,研究者曾从“模仿”“形式”“表现”来界定艺术的本质。可以说,艺术既是对现实的“模仿”,又不完全是,因为“模仿”的目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受。艺术既是要创造一种美的“形式”,又不完全是,因为通过美的“形式”也还是要表达作者的艺术追求和主观感受。因此,无论“模仿说”还是“形式说”,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表达或表现作者的主观感觉。“表现”才是艺术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元素,“表现说”也更充分地体现着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张和平 《浙江学刊》2000,1(1):113-118
文化是人类本质的全面外化,人的本质需要既是文化的起点又是文化的终点。人的本质需要主要有两点自我保存(人的生物性意义上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就自我实现而言,人类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完成类存在的特殊性,尤其是与一般动物(生物本能)构成区别;就自我保存(自我满足)而言,人类又必须使自已的生物本能获得充分的满足。前者要求文化尽可能地掩盖人的生物本能,后者则又要求文化尽可能地满足人的生物本能——这就是文化的命运。因此,文化注定是双重性格的,也就是说它既是遮掩品又是点缀品,体现了文化的文饰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主客体二元分裂是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即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彰显于近代西方哲学,并集中表现为认知主体性。这种认知主体性哲学的创立者是笛卡尔,此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主客体不断分裂以及力图在理性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基本态势。笛卡尔的"我思"把外在世界设定为客体并与自我意识处于分裂之中;康德试图通过"先验意识"来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而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又进一步导致理性的界限;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出发,走向了绝对精神,致使人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变成了理性的认识过程。综上,主客体二元分裂的难题在认识论哲学的范围内不能得到解决。因为认知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导致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占有性的个体主体和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