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新时期,先后出现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等创作潮流,它们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社会潮流影响着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文学创作潮流是社会潮流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社会上出现什么潮流,文学都会及时反映。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潮流是:人们从大灾难、大忧患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痛定思痛,揭批林彪、”‘四人帮”,控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这一社会潮流就直接促使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  相似文献   

2.
贵州文学(这里主要指小说创作)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一段轰轰烈烈之后,尽管它依然在运动着,前进着,不时也有一些局部的成绩和闪光,可是,从整体上看,贵州文学始终没有摆脱被动的局面,仅有的一些变化,似乎也多是在外界(外力)的牵引和推动下发生和出现的.由此,我们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处于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在进入80年代末以来的贵州文学,就整体而言;并没有真正自觉地、充分地、正确地意识到.转型中的社会正在为文学提供着更大的表演空间和更为丰富的创作资源;也因此,我们的文学创作实际与社会和人民的精神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位甚至疏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若干重大现象、矛盾和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问题,没有、或不能进入、或不能正确进入作家的视野,贵州文学失却了参与现实追踪时代的积极主动的姿态和行动.本来就应该具有强烈精神追求和深刻价值取向的贵州文学,却恰好在这里显出了自己的乏力和孱弱.突出的表征就是,自80年代中期以后,贵州文学几乎没有出现在全国引起重视或关注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张小曼  曹敏  孙颖琳 《学术界》2012,(12):191-198,288
本文从我国翻译文学期刊的发展及其译介活动与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内在关系分析入手,采用引用、例证等方法,从译介主体、译介手段、译介客体、(内容、重点、特点及译介作用)等方面,历史辩证地论证了我国翻译文学期刊对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方言使用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卫中  江南 《学术研究》2002,(1):117-123
方言是由历史形成的一个特殊问题 ,过去它曾长期困扰着中国作家的创作。新时期以来 ,由于对作家创新意识的强调以及文坛上本体论语言观的确立 ,方言问题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新时期作家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将方言视作一种资源 ,视作丰富、拓展个人语言的储备和宝库。新时期作家在营造地域文化特色、探索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和创造有意味的能指形式方面都较多地利用了方言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张兵娟(河南电视台)进人新时期以来,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也开始悄然萌生。尽管这种萌生完全处于不自觉状态,但也正由于这种近于无意识的自然流露,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变化对女性文学的制约及影响。本文力图通过以女性为主...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西文化冲突的大潮中,鲁迅以他独特的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提出了以“立人”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主张。这一文化选择深深地影响了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的伤痕、寻根、新写实等小说的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对我们如何真正实现文化的现代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新任务·新方向———邓小平文艺理论管窥□万祥安邓小平文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丰富实践的科学概括,它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文艺创作的源泉和规律等一系列重大文艺理论问题,在辩证地继承毛泽东文艺...  相似文献   

8.
女性意识的嬗变─—新时期女性电影创作管窥郭培筠毫无疑问,我国新时期以来所涌现出的令人瞩目的女性导演阵容,不仅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也成为世界影坛的一大奇观。全国八大影厂现拥有女导演50余人,其中数十人已具有不同程度的世界知名度,如黄蜀芹、张暖忻、...  相似文献   

9.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不仅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也难以想象,更是难以界定与说清。作家要揭示出人类灵魂深处最隐蔽、最神秘的情感变化与奥妙,这一任务的艰巨性是可以想见的。即使是年复一年的呕心沥血,从一个朝气蓬勃的英俊少年,熬成一个白发苍苍的佝倭老人,写出了流传后世的佳作,也只能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任务并没有穷期。孜孜不倦,年年歉收的作者,并非罕见。由于作家劳动的艰巨性、复杂性与特殊性,作家总是忧心如焚,有许多考虑不完的问题,没有多少能想通的事.总是在思虑中生活;天天有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罪,好…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优秀作家。人们通常从文学作品解读的角度分析他。其实他更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他的创作思想更能体现出其人格魅力和创作个性。本文力图从他作品中关于创作的谈论把握其文学创作现。  相似文献   

11.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6,(3):176-180
余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的小说体现了中国叙事模式的转变。余华对写作乐趣的论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长篇小说创作发表的见解独特而深刻。余华很重视阅读,认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史就是他的新闻记者史。余华的文学创作论体现出转型期中国文学思想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书画名世的赵孟兆页在文学创作上也堪称"一代文宗"。其诗寄兴蕴藉,平和温厚,文笔清邃隽秀,纡曲沉稳,一扫宋季余习,开倡了元诗特有的诗歌风范;其词别具一格,不同流俗,一方面秉承姜张派以雅正为宗的传统,同时又直续北宋词自然率真的传统,多数作品不事雕饰,少用典故,造语浅白清丽,情韵婉曲幽深;其散文在道学气浓重的元代文坛上是少有的文士之文,注重文章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讲求文章的审美效应,总体风格平易晓畅,从容大度,为元文之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联想是直觉思维的逻辑起点。联想可以分成心理活动的联想和思维活动的联想二种。心理活动的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推想到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往往不受任何限制,没有明确的方向性,是一种自由联想;而思维活动的联想,由于它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目的性和概括性,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带有一定的方向,是一种定向联想。思维活动的联想,是文学创作主体最普遍的联想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借助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使作家的感知超越眼前的对象,使感知的内容更为丰富。另外,通过联想,作家也能弥补其初步构思过程中的不足,丰富所塑造的形象。作家的联想,这千变万化的“彩蝶”究竟在怎样的翻飞?如何为“异花传粉”充当着媒介?她们是由哪些精妙的肌血组成的?不能不吸引我们进行更细一层的微观研究。以下就思维活动的联想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中的情与理于蓉文学作品既要“增人感”,又要“启人思”.“增人感”即以情动人,“启人思”就是溶理于情,发人深思。因此,如何理解与处理情与理的关系,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一个作者如果不能做到满怀激情地进行文学创作,那末他的作品就不能产生感人...  相似文献   

15.
伯利克与文学创作张荣翼一当我们在接触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一个现象,就是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诗人们在展示出一个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的同时,也给人们展示了一种在此形象世界背后的东西,它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超越了形象世界的具体性,同时又不能...  相似文献   

16.
文学创作的劳动成本具有物质成本的低廉性与精神成本的昂贵性。文学创作从业门槛较低,从业入口较大,但涉足越深,要求付出的代价越大,主要体现在高昂的思想成本、高昂的人格道德成本、高昂的生命体验成本和高昂的情感投入成本等方面。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与安全需求,文学作品不可能拥有大面积的消费者。庸俗文学以低廉的精神成本赚取迅速的经济效益。严肃文学以劳动价值的自重,等待着遥遥无期的回报。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精神的探险,达到了理性建构的精深之后,又反转来渴望从理性(逻辑的理性)中解放出来,而热衷于直觉经验和本源生命力的表现。创作即如雅克·马利坦所说:“诗的自由类似儿童的自由,游戏的自由和梦和自由。”①故而追术童心表现成为现代创作的特征之一。这犹如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两极相逢的环:最古老的即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即最成熟的。这似乎正是文学艺术从童年到成熟,合规律的发展怪圈——一个由悖论构成的GEB怪圈。1在中外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童心一直是理论上关注的课题。中国古…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一个标举对话的时代,巴赫金、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哈贝马斯等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对话学体系。他们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倡人与人之间公正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其中,巴赫金与伽达默尔又分析了文学活动中的对话,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伽达默尔分析了文学解释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都把握了文学对话中的一个侧面。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对话活动,文学对话问题贯彻文学活动的始终,要建立科学的文学对话学体系,就应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关系的角度来全面看待对话问题,它应包含文学创作中的对…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从“伤痕文学”一直到“改革文学”的创作趋向都表现出一种在直观的现实把握当中,总是将创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局限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之中,缺少深邃的文化反省与批判精神而使创作趋向总是呈现单一局面的话,那么,开始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来对现实历史进行文化反省与批判的创作趋向,并使之逐步形成多元局面的,恐怕要首推“寻根文学”(又称“民族文化派”文学)了。尽管人们对“寻根文学”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  相似文献   

20.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原道”篇是其庞大理论体系的起点,篇中刘肥提出了“自然之道”、天地自然之美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人文”则是圣人“原道心而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而形成。这一衍化生成过程,刘勰称为“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①。论述了人为的艺术美与原始的自然美的关系,推崇自然的文学创作。“物色”篇专论各种自然现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它讲述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实际上是将中国的自然山水文学做了一次小小的概括、总结。刘勰提出自然山水对于触发人们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