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期,我国抗日文化运动中曾出现过轰动一时的论争,这便是杰出的爱国作家巴金同英国神甫赖贻恩关于“生活标准与道德标准”的论争。其时间之旷久,程度之激烈,规模之大,堪称巴金生平中绝无仅有,也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大事。通过论争,闪烁着巴金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坚持真理的崇高思想光辉,更体现了巴金抗战时期的道德观。一论战是由赖贻恩神甫的一篇文章引起的。1943年12月中旬,由香港逃难至桂林的赖贻恩神甫发表了名为《在西方的山巅上》一文,认为“提高道德标准”比提高“生活标准”更重要。其时,正在桂…  相似文献   

2.
一、过去:巴金研究的准备与沉落严格地说,巴金研究工作的真正历史应该从八十年代开始算起。尽管随着巴金第一部中篇小说问世以后就不断有评论巴金其人其作的文字出现;尽管其间屡有新文学掌旗人鲁、郭、茅诸公对他作过评论,有老舍、李长之、沈从文、巴人等名家评论过他的作品,又有胡风、钱杏邨、刘西渭、常风等批评家与之发生过论争,但,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这类文字大多属印象式批评,无论精芜,  相似文献   

3.
一泓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水─—论巴金的思想信仰和道德人格刘慧贞(南开大学中文系)巴金的人生之路和艺术实践,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独特的生命现象和创作现象。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意识形态上,他似乎始终并未汇入最具革命色彩的左翼潮流,但他的思想和创作并...  相似文献   

4.
胡风与冯雪峰*●支克坚笔者在本书中专门论述了胡风的文艺思想同鲁迅文艺思想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上的意义。笔者在本书前面还曾说过,胡风和冯雪峰,在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内部论争中,曾经构成一个理论派别,而冯雪峰恰恰又是在一个阶段上代表了中国...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在所有中国作家当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①的确,从四十年代开始,巴金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一改过去熟悉的封建大家庭生活题材,把笔触投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描写他们的生活“小事”,《寒夜》的发表标志着巴金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峰。这一转变,有种种因素,但不可忽视契柯夫的影响,从契柯夫短篇小说代表作之~的《苦恼》与《寒夜》的比较中,可明显地观照出这一点。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社会异常黑暗,在沙皇的高压统治下,窒息的政治空气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契河夫敏…  相似文献   

6.
刘邦奎  周丽 《船山学刊》2008,(4):186-190
20世纪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是抗战时期政治意识形态渗透下的一场非纯文学问题之争,它的兴起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和时代需要,同时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本文回溯论争要点,结合实践情况,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从追求文学民族化的视角总结和反思了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正> 巴金,作为一代文学宗师,其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尤以小说创作为宏富。特别是其鼎盛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蜚声海内外,奠定了其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关于巴金研究,主要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冷落。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拨乱反正,巴金研究也日趋繁盛。近十几年里,仅研究专著就出了十几部,可谓硕果累累。在众多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8.
评周谷城对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研究张小燕沙青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上半期,中国哲学界进行了一场关于逻辑问题的论争。这场论争,实际上是30年代有关论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不过,规模却大得多,遍及全国逻辑学术界。30年代,潘梓年试图以“方法论”与“技术论”来...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30年代以来,海内外学人对巴金及其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侧重对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巴金研究状况作一宏观的考察,以期能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些做有益的思路与设想。1对巴金及其创作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三四十年代的研究、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及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第一阶段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巴金及其创作的介绍、评价、研究文章共170余篇,其中称得上研究论文的为数甚少,主要还是带有随感特点,类似于书评性质的文章居多。这个阶段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金创作在当时…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回顾与审视三十...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思想论争.第一次论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论争主要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第二次论争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论争的焦点在于市场化改革到底姓"资"还是姓"社"这一问题;第三次论争发生在2004~2006年间,论争的重点在于改革的成败得失问题.在这几次论争中,改革派最终取得了上风,使改革开放得以持续推进.这些论争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论争,核心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起因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大约四十年间,欧洲知识界爆发了一场“古今之战”.这一事件通常有两个名称:在巴黎爆发的论争称为“古今之争”,在伦敦爆发的论争称为“书籍之战”.这一事件不仅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连接点,而且标示出现代西方文明史的基本格局.分析这场“古今之战”的开端,维持而非打破“古今之战”的历史僵局,对于文明史的未来发展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我们说,鲁迅、巴金、老舍、曹禹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茅盾、丁玲、叶紫、萧军、夏衍、张天翼、赵树理、周立波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的创新也是现实主义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四十年代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同样是现实主义的,就理论而言,如果说茅盾二十年代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那么,稍后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倡导和周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张扬同样是现实主义理论在中…  相似文献   

14.
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文学论争受制于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 ,政治化思维在论争中起了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论文通过分析 3 0年代重要文学论争中各方的政治态度、政治情绪 ,特别是成为某种惯性的政治化思维 ,以及这些因素到底在多大程度和以什么方式 ,最终支配着文学论争的过程与结果 ,由此不仅突现了 3 0年代文学论争的一些基本的和重要的特征 ,而且多少找到了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5.
一、序言:儒墨两家在当时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所取之法有同有异。二、同中之异(同类而不同性):1.法古而同异;22.立君主而同异;3.爱之同异;4.同位天,事鬼神各有用之;5.同为众徒之师各见其长三、同外之异(墨子与孔子相比之不同点):1.非乐倡节用、节葬的经济观点;2.反对侵略战争主张正义,可称和平天使;3.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4.世界上最早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和发明家。四、结语:由儒墨两家同中之异对双方作客观的评价。对墨家的独特部分之内函给以挖掘和高度估价。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论争非常激烈,但所取之法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改革的利器──读巴金的《随想录》胡中乐巴金1974年9月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仿佛同赫尔岑一起在19世纪俄罗斯的暗夜里行路”,“像赫尔岑诅咒尼古拉一世的统治那样咒骂‘四人帮’的法西斯专政”。《随想录》是巴金翻译《往事与随想》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17.
在1933-1934年的京海派论争中,论争一方关键当事人沈从文近四十天的缺席使“论争”实际上成为有论无争.但直接导致沈从文不再讨论京派、海派问题并最终导致京海派论争不了了之的,是此时突然爆出的“何徐创作问题”风波.受此一风波的影响,有关京派、海派的论争与言说,实际成了一场界线模糊的乱战.从胡适、鲁迅等对这场风波的反应来看,“何徐创作问题”风波突显出了京派海派、左派右派问题的复杂性和混沌性,直接导致了京海派论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蔡晓荣 《东南学术》2011,(4):197-20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国内刑罚制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兼受欧美各国废止死刑运动之影响,中国法学界曾掀起了一场关于废止死刑的论争。当时持死刑废止论者以死刑的历史传统和民族信念、社会契约论、人道主义、死刑报应主义和刑罚功能主义等为立论基础,力辩死刑之应行废止。此外,他们还就死刑存废与社会安全、死刑与国家表率、死刑与犯人自新和司法补救等问题与死刑保存论者进行过论争。该时期关于废止死刑之论争,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人们传统的刑罚观和死刑观,对于其时之刑事立法,也或隐或显地施加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继红  张学敏 《理论界》2009,(9):136-138
<家>是巴金的成名之作,<寒夜>是巴金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都隐含着作者鲜明的"我有话说"的意念化创作倾向.同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家"及其伦理关系这一切口进行叙事,但文本的叙事逻辑和作品人物的情理逻辑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文本裂痕.这一现象在<家>中产生,到<寒夜>逐渐得以弥合,这种在艺术策略的选择与深化成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丰富而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与社会思潮吕国平80年代以来中国上层建筑领域发生的诸多变化是历史性的。单是思想界的许多热点论争与流变就够耐人寻味的了,开始是实践标准的讨论,继而是主体性、人生观的争辩,以及人本主义、强意志论、原动力说的流行等等。在哲学界困惑而被动地卷入这些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