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在全球新的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及其结构优化浪潮背景下,有效促进产业转移和实现地区产业聚集发展能力提升,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生成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最终实现产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的区域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战略性关键问题。文章通过产业转移的资本补缺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就业创造机制及其市场作用的引导、政府政策的作用机制等,从理论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阐释,并提出有助于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合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合作中协调机制的创新。新的机制主要包括建立跨区域的权威协调机构、完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建立区域性旅游集团、打造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提供旅游公共信息等。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和我国产业区域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十分明显,产业转移是促进中西部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有效途径。现实情况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收效甚微,东西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我国劳动力还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因素降低了东部产业的成本,同时东部产业的自身创新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竞争优势。这些方面都延缓了我国产业转移的步伐,使产业出现了区域粘性。  相似文献   

4.
高云虹  周岩  杨晓峰 《兰州学刊》2013,(12):142-145
产业转移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其效应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基于对产业转移概念和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梳理,一方面从区域系统视角综述了产业转移的转出地效应、转入地效应及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效应;另一方面,立足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从过程和状态视角对产业转移的效应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曾坤生教授在多年扎实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立足于动态协调的基本思想 ,对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动态协调发展 :迈向 2 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8年 5月版 ) ,就是这一研究的宝贵成果 ,它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也为政府选择、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对国内外重要的区域经济发…  相似文献   

6.
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时期恰逢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国内外的新形势,国际上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又有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对外贸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一系列的转变:由注重出口规模增长转向进出口并重;由以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转向...  相似文献   

7.
传统制造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陶瓷制造业为例,通过剖解高质量发展价值维度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传统制造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只有少数陶瓷产区实现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耦合和协调共进,而多数陶瓷产区面临发展阻滞、短板凸显问题,根本原因是陶瓷制造业集群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存在欠耦合.未来倚重传统制造业的城市需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提升经济治理能力,以更好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在总结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它的本质含义是协调区域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最终实现各区域的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形式是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是通过非均衡最终实现均衡的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环境急剧恶化,此时,中国结束了加入WTO过渡期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国内外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作为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共同腹地,江西省着眼于完善自身产业体系,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应用最新的数据和信息客观分析江西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基于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总结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产业梯级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和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持续集聚已使我国经济活动分布出现了"过密"和"过疏"问题.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新趋向,但这种产业区域转移同时又受到一些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阻碍.产业区域转移是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自发行为,政府要积极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11.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会给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引致的双重区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的目标是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促进政策的实现,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布局和公共投资的拉动,另一方面则需要地方政府之间协调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和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应从尊重社会多元利益、完善公共政策咨询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健全区域经济治理机制,以及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促进"立法及配套措施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遵循“以行政区为域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经济区域为域的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建立→新型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善治目标实现”.这一制度变迁的总动力源于市场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先发区域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的形成及治理模式的构建,为中西部地区探索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同时为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有利于解决区域间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降低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框架,确保合作顺利运行;有利于解决区域公共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一般是依据系统要素合作的系统性原理而构建的。系统的运行需要有动力机制、组织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存在,因而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也应包括动力、组织、约束和协调机制这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开始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由此拉大了区域发展差距。基于对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分析,论述了实现产业转移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并对两者之间的实现机制和可行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部毗邻区、中西部大中城市和城市圈是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路径,能够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通过重塑劳动力人力资本、减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以及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因此,应通过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构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可行路径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与西部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战略问题.实施追赶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是西部摆脱困境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没有西部的跨越发展,就不可能有区域经济的协调,更不可能有整个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更给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西部必须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珂 《中州学刊》2012,(4):53-55
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将大大提高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层次,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关键在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和态势,有选择地走内生性、嵌入式或整合化成长路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围绕主导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服务业,创新体制机制,培育集群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关键期,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依据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应当走政府转移支付和产业转移之外的第三条发展思路。该思路通过赋予西部生态产权,并通过准市场力量实现该产权的收益,从而增加西部欠发达地区内生经济发展潜力,并统一协调生态保护与产业转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产业的承接,是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往研究多强调产业承接方对产业形式和产能的引进,属于典型的"产能增长"模式.广大中西部地区固然有产业培育和提高产能的客观要求,但更关键的是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自身产业结构升级.未来中西部地区对产业转移和承接机制的建立,应采用新的"内生性发展"模式.通过甄别产业转移的不同类型,做到产业承接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承接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良性互动,实现相应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产业研究的理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本文主要从区域产业研究角度,对国内当前关于区域产业集群理论、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理论、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等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理论前沿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