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的“仁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的“仁学”刍议于首奎"仁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的仁学,是上承先秦儒家仁学、下启宋明儒家仁学的中心环节,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值得作一认真深入的研究。一"仁"这个概念。早在儒家学说创立几百年前,就在社会上比较广泛地使用了。当时.它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综论传统道德人格的多重规定朱宝信一中国人的以“仁者爱人”和“天下为公”为仁学基本精神的最高道德准则,对人成为具备这一仁的精神境界的志士仁人(或日君子),提出了一系列人格上的规范要求,归结起来,可称为“三道”(仁、知、勇)、“四德”(仁、义、礼、智)或...  相似文献   

3.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都突出了“仁”以对方为重的他者优先的伦理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与儒家“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在价值意蕴上有着契合之处。继承弘扬“仁”的他者优先伦理,是以传统价值为依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时代必然。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长期被历史学家称为“醇儒”,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直受到儒家学者之推崇。但细检董仲舒之思想,虽有对孔孟儒学之继承,但更有对齐文化中各种思想之吸收,董仲舒的思想绝非对孔孟儒学的简单继承,而是将鲁文化之儒学与齐文化之公羊学、阴阳家思想融合为一的结果,也可以说,董仲舒完成了对儒学的齐学化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对于“仁”,孔子作过多种解释,但最能说明孔子仁学本质的,是他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这两个命题。为了探讨“仁”的本质,特对上述两个命题进行剖析。一、什么是孔子所认为的礼之本“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命题源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对其得意弟子颜渊的答问。后来,这一命题成为人们引起争论的议题。争论的中心是“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问题才能理解“仁”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也才能对“仁”的本质作出符合事实和  相似文献   

6.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创造以来一直使用的书写符号,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自身的表意性又保存了汉民族的许多历史与文化信息。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是早已成为解读历史文献的津梁和探索华夏文明的活化石。战国楚简中“仁”写作“■”“■”“■”,通过对这些字体结构的解析,证明了“仁”的核心要素就是“爱”,意义范畴就是“人”。以此为根基,孔子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思想,建构起“爱人及物”的儒学体系,为人类的自身发展确立了完美的人格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利用出土文字材料对孔孟儒学中的核心“仁”的构形理据及其形义演变进行梳理,从文字发生学的角度来探究先秦儒家仁学思想的核心内涵、理论建构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论孟子推恩说的深度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推恩”说试图从特殊性的血缘亲情出发,实现普遍性的仁者爱人,由此把儒家理论架构的两大支柱———“孝”与“仁”内在地统一起来。但由于孟子同时又提出了“爱有差等”的原则,明确赋予血缘亲情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果就导致他的推恩说陷入深度悖论,在传统儒家的理论架构内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9.
陈来 《船山学刊》2014,(3):86-95
汉儒的仁说思想,以仁者爱人为出发点,而更重视仁的政治实践意义;强调仁是对他人的爱,突出了他者的重要性;以恻隐不忍论仁,确认仁的内在情感是恻隐,而不仅仅把仁作为德行;汉儒已经在仁的观念下肯定、容纳了兼爱、泛爱、博爱作为仁的表达,以仁包容了所有中国文化内的爱的表达,使得仁爱包容了以往各家所提出的普世之爱;最后,与汉儒的宇宙论相联系,仁被视作天或天心、天意,仁被作为气的一种形态,使得仁深深介入到儒家的宇宙论建构,已经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汉代儒学仁说的这些内容,在后来的仁学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成熟的仁体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要达到“救人”的目的,孔子认为统治者就必须采取合适的方法,为此他一方面主张统治者要实现“德治”,以“德”治理国家,使道德理性这面旗帜重新飘扬起来;另一方面又提倡“仁学”,要求通过各人内心的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做到这些,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才能重新确立。究其实质,孔子是在试图调整阶级关系,重建传统伦理文化的权威性,他对道德理性是持坚决肯定态度的。而老子则不然,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在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重新的审视之后,得出与孔子截然相…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小说中的儒、道文化精神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在中西结合问题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他吸取了儒家“仁者 ,爱人”的思想 ,摒弃了封建礼教所包含的等级观念 ,在个性自由、人性解放的意义上对“仁”的内涵做出了新的现代性理解。他摒弃了道家退却个人的一切欲望 ,在虚幻中把人归于自然“真人”的想象 ,将“自然”作为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并构成人的生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了合乎人性的存在形式 ,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学术界历有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对谭氏哲学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仁”和“以太”的含义、关系和地位如何理解,以及宗教思想在《仁学》中所处的地位等问题上。本文就试图通过《仁学》一书中关于“仁”、“以太”宗教思想三个方面的粗浅分析,从中说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一、仁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在谭嗣同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仁学》一书中,他充分地论述了“仁”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  相似文献   

14.
生态问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孔子和孟子的"仁学",含有我国先秦儒家优秀的生态思想。孔孟本着"爱人"的"仁德",运用"能近取譬"的"仁之方",推己及人,立己立人,成己成物,推"亲亲"及"仁民",再推"仁民"及"爱物",彰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弘扬孔孟"仁学"珍爱自然、恢复自然的智慧,是基于这样的意愿: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以期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推动中华民族之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孔子与孟子仁学却存在诸多差异。孔孟仁学突兀之处如何衔接,是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孔孟之间,仁学伦理建构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仁字含义的多重解说;二是建构以仁为基础的德目组合;三是仁学与心性、天道之间的连接。不同德目地位升降明显,德目组合复杂多样,对仁的解说因人而异,仁学与心性论、天人观融合为一,共同构成了孔孟之间仁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智”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范畴。孔孟对此多有阐释,但他们的“智”均包含在仁(义)学之内。扬雄尚智,在吸纳前代及时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智论:智获得了超越仁、义、礼、信四常至上的地位;他的智论与传统儒学重人轻天的学术指向不同,重视天道自然;把先秦儒家服务于伦理道德的智转换成服务于生命本身,表现出对个体生命与人格的珍视。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但在塑造郭沫若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在郭沫若文学创作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甚至可以这样说,郭沫若一生文学创作上的优长与不足,都与儒家文化、儒家美学密切相关。儒学的中心命题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而不仁如礼何,  相似文献   

18.
儒学是仁学,作为其核心范畴的“仁”不仅是“爱人”的,而且是“爱物”的,因而具有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而对当今世界乃至现实宇宙产生永恒性和普遍性影响的强大普世情怀。而和谐世界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范畴,其所涵盖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等内涵,都可以在儒家仁学系统中寻求到其所赖以形成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传统的伦理型哲学文化,主要体现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仁学学说中。仁学是教导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理想人格以及如何以道德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说。“仁”是什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人类的相互之爱,或人类普遍的同情心。“仁”如何在现实中体现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立”即“立身”,也就是“立于礼”[3],即懂得社会礼仪,可以有所成就。“达”即“通达”,也就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4],即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  相似文献   

20.
1896年,谭嗣同在金陵作候补知府,他此时寓居金陵花牌楼杨府就仁山居上学佛,并写作他的哲学著作《仁学),这是学界所认同的。而粱任公在(仁学序)中云:“(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心数全世界之众生也。”架公之说固然有一定的依据,但细靓(仁学)的内容,它更多的方面似得之仁山居上的启发,兹—一陈述如下。从《仁学)一书的哲学构架上讲,它是以佛统天下群教.然后以群教统天下群学、群业,以佛法破对待而臻平等的思想.主“通为仁之第一义”,由是而扫荡一切旧的制度设施,从而达到究竟的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