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以降,国家内忧外患频发,社会激荡突变.社会处于严重脱序状态,贪污腐化趁机滋生蔓长.影响到吏治腐败的原因很多,其中皇权至上、专制独裁,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吏治腐败的根源.此外奢靡之风盛行、俸禄制度与现实脱节、以及因捐纳制度泛滥都在清末的吏治腐败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史为鉴,对晚清吏治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全面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在全面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建设中提高警惕,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唐玄宗时期存在着“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论题,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吏治与文学之争”的主要表现,开元初期是姚崇与张说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元中期是张说与宇文融、崔隐甫之间的政治较量,开元后期则是张九龄与李林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间“吏治与文学之争”只是这场党争的表现形态,它不是这场斗争的主要内涵,不是它的焦点,更不是它的本质。封建专制下的权力游戏、君王个人意志的转移以及集团性的腐败,是这场斗争的根源与本质。这使得开元、天宝的朝政由明转暗,文人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挫折与苦难,从而为盛唐诗歌注入了沉郁顿挫、雄健苍凉的内质。  相似文献   

3.
论古代监察制度的廉政功用龙大轩一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治吏、廉政的重要手段。整顿吏治、肃贪倡廉是古代为政的基本思想之一。在封建国家里,最高统治者──皇帝往往带头不守成法,以言代法,其下各级官吏也常常不顾法律约束,缺少“法治”观念成为封建政治的通病。但是,...  相似文献   

4.
浅谈汉宣帝的吏治整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宣帝中兴”正是得益于其大刀阔斧的吏治整顿。惩前世之失,安定民心;削弱权臣势力,固汉万世之业;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是其整顿的原因.以选拔培养良二千石为主.点带动县及中央吏治的整顿,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是其整顿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吏治整顿,优化了官吏队伍的结构,促进了官吏整体素质的提高.大批良吏在治国安邦,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保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高效运转,成就了中兴大业.  相似文献   

5.
辽代法制在前期的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到了后期,其法制却出现了大的倒退,遭到严重破坏,前期取得的成果丧失殆尽。主要表现在统一适用的法典被废除,吏治腐败,冤狱迭兴,野蛮残酷的刑罚复活。这是由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政治黑暗。国家权威的丧失以及封建法律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防治官吏腐败作为古代吏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先秦时期是各项法律规则的萌芽和初创阶段,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制度也发轫于此时。文章从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刑罚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反贪惩贿制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腐败不仅是困扰我们今天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痼疾。尽管封建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清除腐败,但绝大数统治者对吏治都相当重视,以重法惩治贪官污吏。官吏以权谋私是导致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而官吏经商谋利又是官吏以权谋私的重要方面。唐代打击官吏经商谋利的法律规定比较严密,主要从禁止官吏兼业、惩治官吏偶儿买卖谋取剩利、限制和打击官吏家属经商谋利三个方面来打击官吏经商谋利,防止官吏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8.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朱元璋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厘订制度,重绳贪吏,整顿吏治,试图通过建立、完善封建法律制度以达到以法治吏的目的,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制法规,从而促成了勤政廉洁、奉公守法的社会风尚,促进了明朝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 ,所以治吏便成为治国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 ,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纷纷提出相应的治吏主张 ,如打击贪污腐败、加强法律监督、增加官吏俸禄等  相似文献   

10.
古代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主要在于:父母官与人民公仆的差异,无限权力与有限权力的差异,保障官吏廉洁品质的制度约束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仓场官吏的营私舞弊活动十分猖獗。他们互相勾结,通过勒索运粮官丁、贪污偷盗及与领俸官吏共同分赃等活动,大饱私囊。其活动之频繁、手段之复杂,在历史上极为突出。其结果不仅极大地损害了清太仓储蓄,加剧了吏治的腐败,更严重的是加重了漕运的负担,对广大纳漕也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朝的腐朽统治、仓官庾吏待遇的低下、仓场法规制度不健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关于唐玄宗时期存在着"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论题,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吏治与文学之争"的主要表现,开元初期是姚崇与张说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元中期是张说与宇文融、崔隐甫之间的政治较量,开元后期则是张九龄与李林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间"吏治与文学之争"只是这场党争的表现形态,它不是这场斗争的主要内涵,不是它的焦点,更不是它的本质.封建专制下的权力游戏、君王个人意志的转移以及集团性的腐败,是这场斗争的根源与本质.这使得开元、天宝的朝政由明转暗,文人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挫折与苦难,从而为盛唐诗歌注入了沉郁顿挫、雄健苍凉的内质.  相似文献   

13.
违背所担负职位应有的义务及规范而不正确、不适当地运用公共性权利就是腐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们主观方面的活动、制度方面的原因和社会环境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当前,我国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封建余毒、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政策漏洞等诸因素造成的。必须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四大战略出发,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14.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的吏治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吏治表现为君臣共同治政,整顿吏治;后期则表现为士人为求得吏治清明,与当政集团展开坚决的斗争。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国一些优良的吏治传统,如重民爱民、廉直公正、冒死诤谏、修身自省、选贤进能等吏治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既是对前代吏治思想的发展,也给东汉以后的吏治思想以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研究政治制度和用人制度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罗泽南是晚清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囿于道德论的正统理学家不同的是,他十分注重讲求经世之道。在社会政治领域,他抨击了吏治腐败、贫富不均等现象,并提出正君心、用贤臣、复井田与复封建等改良方案,使理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权力制衡机制倪立保一权力与制衡中国封建监察制的主要内容是:“分察百僚,巡按郡县,审视刑狱,隶正朝仪”(《唐六典·御史台》)。为的是在中央防止大权旁落_;在地方杜绝封疆大使的藩镇割据或尾大不掉,防范和惩治整个官僚阶层的失职和腐败,以保...  相似文献   

17.
“听鼓者”是晚清官绅对有官职而无实缺的地方候补官员的一种形象称呼。在晚清,“听鼓者”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社会需求,其质量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候补官员的大量存在及其不良行为对晚清地方吏治具有破坏性的冲击,候补官员的腐败只是晚清官僚整体性腐败的组成部分。文章简要阐明“听鼓者”的内涵、职事的性质和方式;重点论述候补官员对晚清吏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造成这些影响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治贪惩腐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治贪污腐败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加强监督、严格考绩制度以及强化封建教育等手段以治贪惩腐,它对于整饬吏治、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而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内容对当今现实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吏治的好坏影响着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决定着王朝之兴亡、国运之盛衰。乾隆中后期以来,清王朝吏治败坏,腐败丛生,整饬吏治势在必行;咸丰帝即位,肃顺秉政,接连兴起几个大狱,意在抑制腐败;肃顺对吏治的整顿,为清室的"中兴"扫清了道路,提供了条件;肃顺整顿吏治的成效虽然是明显的,但他对官吏的惩处既没有超越法律的规定,与前期同类案的处治相比较也没有从严;吏治腐败已成为王朝的痼疾,肃顺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澄清晚清吏治。  相似文献   

20.
战国秦汉时期,官僚不顾国家的禁令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私营商业,以牟私利,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吏治腐败时,更是如此。本文初步探讨了官僚经商的原因;对官僚经商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大体分期;对官僚经商的特点进行了分类归纳;除指出官僚经商对社会经济和吏治等较多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以外,也肯定了其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有力冲击。以求能对战国秦汉时期官僚经商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