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一论述植根于对新时代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新定位,体现了对新时代教育使命的新认识,提出了新时代教育使命担当的新要求.习近平关于教育使命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把对教育事业历史使命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使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是在新的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统领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为了人民群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要建设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办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强国必先强教,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梦的核心战略;是实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发展梦的具体体现。学校管理流程是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校长通过静态与动态、刚性与柔性、程序与非程序等规律性关系的有效整合,构建和谐的校园。让管理产生美丽的效应,本人就学校管理谈谈肤浅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抉择.在海洋世纪格局下,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强势介入和争夺海洋资源与海洋空间,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海权教育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和基础工程,亟需强化;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是历史铁律,中华民族要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飞跃,必须多措并举,有效拓展高校海权教育.  相似文献   

5.
"铁人精神"是在石油大会战的艰苦劳动环境下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在"铁人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第二代、第三代"新铁人",使"铁人精神"永葆先进性和时代性,彰显了"铁人精神"的强大感染力和号召力.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铁人精神"融入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对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建成航天强国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一方面对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支撑意义,另一方面是在新时代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航天事业的必然产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沿,在国内外诸多场合发表了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讲话,形成了新时代航天强国思想,该思想虽然还在不断延伸中,但已形成基本脉络。以航天科技进步是核心、航天精神弘扬是关键、航天事业发展是目标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航天强国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自主性、跨越性以及共享性,该思想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文化形象是影响国家文化利益及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因素。新时代文化强国形象战略是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过程必须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本质要求,其价值理路在于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文化强国形象的塑造和认同,激活优秀文化资源塑造形象之魂、入脑入心凝聚形象之力、培育时代新人夯实形象之本,其遵循的内在逻辑在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象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对内推进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做到内外联动、同向发力。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新时代奋斗者的中流砥柱。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者应当具有"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思想理念、"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意识,进而以牢固树立爱国奉献的奋斗理念,积极发扬拼搏担当的奋斗精神,自觉践行苦干实干的奋斗方式,引领青年学生奋斗者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让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强国建设的最新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科技强国的百年历程经历了从“救”到“立”,从“立”到“兴”,从“兴”到“强”三次重要的历史演进。通过对三次历史演进内在逻辑的系统研究,发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三次历史转折发生的根本原因,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转折的根本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转折的根本方向,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更新是转折的重要诱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面临新条件和新要求,必须突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清醒认识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以及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对工业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才能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科技强国建设去促进我国尽快地成为工业强国。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任务。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赓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技强国思想,立足现代国际竞争的形势特点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能问题,阐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导向、动力来源、首要资源和战略构想。这一重要论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的求是精神、把握发展脉搏的敏锐洞察、人类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对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9.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