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此形成新发展格局:(1)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2)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3)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4)加快消费转型升级、重塑新型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科技革命中诞生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深刻重塑了原有的经济活动形式,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全面准确了解数字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在阐述数字经济与新发展格局基本概念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数字经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当前经济循环活动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4个环节均存在堵点,阻碍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而数字经济发展在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激发内需潜力、聚合区域市场、助力创新驱动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通过推动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机制转变、创新国际贸易模式促进了国际大循环的畅通;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效应,有助于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研究表明,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自主创新体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加快数字产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数字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对于推进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特定产业以及价值链为例,分析RCEP推动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途径。研究认为,RCEP的签署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具体来说,通过外贸和投资路径,有利于关税减让以及区域内经贸规则的统一,促进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进而提高国内的生产和社会福利水平;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能够促进中国相关产业更好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巩固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国内改革路径,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市场准入制度、营商环境、国有企业等改革,更好地形成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着“四大机遇”:新一代技术革命和数字化带来的粮食产业结构升级机遇,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带来的粮食产业消费提质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和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的粮食产业对外开放机遇,内循环重塑外循环发展动力和外循环冲击内循环发展环境带来的粮食产业内外循环互动机遇。同时,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着“七大挑战”: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有待提升,粮食收储管理体制尚需完善,粮食运输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粮食加工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现代化粮食销售方式创新有限,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亟待健全,国际粮源供应存在不确定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产业的应对策略为:坚持和完善新时代国家粮食垂直储备制度,实施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建立现代粮食产品销售体系,完善现代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际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党中央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形成新发展格局中需要更加综合的视角考虑中国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力资本及人口空间分布等因素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独特优势。中国拥有的巨大人口规模所形成的巨大市场效应,有利于促进和带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巨大的人口规模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而充足的有效劳动供给、人力资本和人才储备;巨大的人口规模也为技术创新和进步提供人力资本支撑以及市场需求条件;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广袤的空间回旋优势、利用区域间发展差异特征,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梯次转移,保持产业体系的完整和协调发展,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禀赋的配置。因此,即便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只要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出口和进口等环节的联通枢纽作用,必能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保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依据,分工可以促进专业化,实现微观分工、宏观分工和国际分工的衔接,实现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有机结合,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衔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蕴意是改善和调节劳动分工,促进中国以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国际循环为主体的旧的分工体系向以国内分工、国内市场和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分工体系的转化。从分工理论视角下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出发,构建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是以分工理论为指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前提,大力发展新经济体系; 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消费引领创新,培育新型消费体系; 把国内流通与国际供应链体系相融合,推进中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在更高开放水平上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相对接,用优进优出的发展模式,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7.
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与美国政府挑起的经贸争端相叠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但当前面临制度成本高、融资成本高、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且支出占比不合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循环"新格局的塑造。基于治理情境的分析视角,着眼于"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创新政府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制度、信任、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教育公平等方面奠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内部循环的消费驱动、高端产业的投资驱动以及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营造信任、信心和富有预期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文章将设立自贸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识别设立自贸试验区对构建各省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设立自贸试验区能够显著提升双循环发展水平,且该作用通过制度环境优化、双向贸易协同和双向投资协同等机制产生;设立自贸试验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对第二产业的作用效果显著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文章进一步证实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改革成果的复制推广,能够推动市场主体将内需引致的规模经济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9.
虚拟集聚是数字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是数字经济下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已经渗入人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集聚效应、新动能、新认识、新增长点等维度剖析虚拟集聚的现实基础,研究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的冲击及其在数字经济下的新应用。研究认为,网络空间的虚拟集聚是以“网”为基础、以“台”为依托、以“云”为支撑、以“端”为条件,虚拟集聚是集聚在数字经济下的演进,是在网络空间的集聚,具有智能物流、交易费用、空间范围、信息匹配、知识溢出、弱化黑洞、资源配置等集聚效应;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中国制造强国梦形成历史性交汇,促使虚拟集聚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动能,能够显著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带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顶端; 虚拟集聚下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是互联,在应用中需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相辅相成,需要技术的支撑,表现为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到端的集成,虚拟集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都是在虚拟空间体现,将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调、智能化变革;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虚拟集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国际供应链中的虚拟集聚显著增长,跨境电商兴起,外贸行业快速数字化发展,教育行业、学术会议借助网络和软件线上进行,线上办公、云端会展快速流行,网络与快递业、餐饮与外卖业、短视频与直播经济、云医疗与大健康迅猛发展,数字阅读、文娱产业线上流行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也将推动科技发展带来经济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性蔓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理论逻辑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强调联动循环、主动循环和动态循环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本质上看,新格局的形成关键在于构建双循环的内生动力,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国家战略为依托,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多层级消费市场和统一大市场等优势,铸就双循环内生市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竞争新优势,以数字经济为新契机,打造双循环的产业支撑作用;改善营商环境,培育双循环的企业主体地位,形成供给更高质量、内需更具活力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首先从内部和外部结合、供需两侧结合的角度采用倒推法构建了数字经济驱动消费增长的理论逻辑框架,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循环为主体←扩大内需←供需匹配←产业升级和创新←数字经济”。接着选取中国286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描述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层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增速存在明显区别,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水平远高于其他四个层级城市,但是数字经济五线城市的增速远超一线城市,表现出十足后劲;从数字经济和消费的拟合情况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和消费增长呈正相关关系;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与消费增长之间都呈现一定的正向关系,但是现实情况也显示出产业结构优化指数比较高的城市没有能明显表现出相对应的良好消费势头。进一步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对消费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从全样本层面看,数字经济对消费增长的总效应显著为正,说明数字经济能够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另外,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显著为正,说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消费增长,但是这个中介效应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中蕴含的以资本和空间为轴心的空间生产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空间生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新时代城乡、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空间生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滋养.立足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和中国空间生产实践,审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消费空间,重视生态、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而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既具有经济生产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凸显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使命,为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动力.新发展理念强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凸显服务美好生活的时代责任与塑造中国风格的历史重任;通过明确文化产业近景目标与远景目标、引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拓展创新数字化新模式,为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为克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转型升级缓慢和文化消费乏力等问题,新发展理念引导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产业升级,引导文化消费,释放文化消费能力,赋予了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议(RCEP)在全球价值链重塑的大背景下成功签署.RCEP 15个国家是全球和区域价值链的深度参与者,一旦该协议正式实施,必将对全球价值链重塑产生深刻影响.笔者从全球价值链重塑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RCEP对亚太地区生产网络的影响,认为RCEP将加速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步伐,使亚太地区生产网络由二战后日本学者构想的以日本为首的雁型发展模式加速向以中国和日本两国为头雁的"双头雁阵"模式转变.中国将依托RC E P这一巨大平台,深入参与亚太地区生产网络中并发挥更为重要的引领作用.这将对中国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数字经济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利于巩固内循环的问题,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实体经济进行全方位变革突破,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的基本方略和必经之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从全球来看双循环呈现出国内循环崛起、国际循环收缩的新周期特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双循环策略选择上存在差异,分别阐述欧美发达经济体“高度外向型”、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度外向型”及拉美发展中经济体“低度外向型”双循环发展模式及特征。通过梳理我国国内国际循环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国内循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国际循环的目的是提高国内循环水平,参与国际循环是决定我国双循环发展层次与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理性认识与合理应对中国国际新方位提升,积极融入全球化、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提升国际大循环水平,加快国内改革为高质量双循环发展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防止经济内卷脱钩、增强全球化机能,保持“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均衡施策。  相似文献   

18.
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适应"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向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通过内需牵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企业.为此,可以采取...  相似文献   

19.
新传播革命导致的"网络化关系"在既有的实践中,为互联网络时代如何重新理解和实践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供了新的理解。研究发现:"互联网+"之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意义,不止是作为电商渠道等的功能性价值,其对个人、企业、消费者以及地区之间连接方式和关系结构的重置,改变了产业集群赖以发展的信息传递、知识溢出和创意生成等基础环节,应成为我们思考集群发展新模式的逻辑起点。新媒介、新关系、新集群与新实践:关系泛在且呈现网络化结构;网络人登场,经济人谢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嵌入到生产与消费、全球与地方、线上与线下的关系网络之中,连接力和变通力将成为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网络中现身,编织本地网络且接入更大网络,吸纳"关系"溢出的价值;占据有利位置,做关系网络中的"程序员"和"交换机"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循环的视角厘清国内国际双循环,基于供给和需求面构建双循环测度框架,由全球投入产出(ICIO)表调整缩并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解,对1995—2018年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测度,并由测度双循环结构分析新发展格局下的双创新模式。由测算结果可知:1995—2018年,国内循环对GDP的贡献率呈现“U”型曲线;国际循环对GDP的贡献率呈现倒“U”型曲线。研究表明:在数量上,国内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国内循环立足于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模式有待实现;国际循环虽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配置和全球价值链,但原有的利用外资等增长方式转换为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也有待实现。提出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良性的双创新模式,从而实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