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基于后学语境对人学语义的"孤岛写作",不是什么创新意识,而是一种错误的治学路向,不但无益于"作为人学的哲学"的微观探析和生活还原,更无助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和规律探索.究其原因,不在于它对人做了某种形上牵挂,而在于这种牵挂仅仅停留于某一个特定的方面;不在于它对人做了非理性的召唤和牵引,而在于这种召唤和牵引不能在实践生存论基础上获得内在融通.唯有从古今中西的"历史大视域"出发,对当代各种人学语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整合与内在梳理,才能走出"人学空场",实现对人学本质的切身性表达.  相似文献   

2.
3.
4.
"数字"系列流行语是近年来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本文对"数字"系列流行语现象进行语言学解读,认为"数字"系列流行语中"数字"作为名词做定语,直接修饰其他名词,体现了名词无标记陈述的新形式,"数字"系列流行语的形成体现了韵律构词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所提倡的"四有"精神,既是高等院校的任务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它赋予当代的人文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和特征,对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使其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据台湾五十余年间,糖业作为台湾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殖民当局规划台湾经济的重点.台湾的制糖产业不仅为日本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成为其勾勒台湾未来蓝图的方向标.近年,日本、台湾地区学界频繁地出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论调,并多以日本殖民台湾时期所进行的现代化事业为佐证.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媒体报道与纪实性作品等第一手资料中,可以解读到当时知识分子在糖业公共政策、资源配置、农民运动和蔗农个体意识等层面的相关论述,据此可进一步探讨殖民现代性的混杂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7.
百年来,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人文研究的自限性逐渐显现。近年来,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渐臻成熟给予学术研究“整理——分析——呈现”等环节方法论的革新,促使女性文学研究由人力主导向人力与数字共同驱动的转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跨学科、定量化、关联性的数字分析不断刷新女性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将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在整体式把握、主观定性与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个体批评与多维关系等方面取得突破。然而,面对一种新兴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方式,学界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仍要审视其内在的限度与应用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9.
语言和文化密切联系并且互相作用.语言中的数字作为计数的重要因素难免受到文化的影响,这意味着相同的数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数字“4”也不例外.数字“4”在古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消逝,同时由于其发音同“死”相近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英语文化中则出现了更多与数字“four”相关的固定词组.本文尝试对比英汉文化中数字“4”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四种翻译含有该数字的固定词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又能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本文从日语的"表"和"裹"在语言中的表现"内"与"外"、"建前"与"本音"等几个方面来剖析"表"和"裹",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生褶"是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众多极具哲理性设计的代表,它独特的外观效果背后蕴含着三宅一生本人深刻的服饰哲学,而为此提供灵感的正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本民族善于融会东西方文化的伦理观念,并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点在以"一生褶"为代表的三宅一生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殖民文化是一种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霸权文化,是近代欧美列强殖民扩张的文化伴生物。它以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新教文化为意识形态根源,以欧洲物质文明的成功为经济前提,受到生物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观念的催化,在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中形成并发展。殖民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的内容,它诞生于扩张、殖民和帝国主义这一系列历史的进程。所以,它既是西方以政治、经济、军事等显性力量为主体的殖民扩张的文化衍生物,也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进入历史研究的范畴,除应吸纳后殖民主义的既有研究成果与思路,还需将它作为客观历史的有机部分进行研究,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在今后对近代殖民主义以及非洲史、拉美史、亚洲史、大洋洲史的研究中,应当给予殖民文化以与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同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作为智慧社会中的特殊主体,"数字弱势群体"因个人能力差异、社会结构变革及政策法律滞后而产生,并依据不同外延分为绝对(显性)"数字弱势群体"和相对(隐形)"数字弱势群体"两种类型."数字弱势群体"之"弱势"集中表现为其信息权益侵害,该信息权益包括信息平等、信息自由、信息安全和特殊保护四方面,且伴随智能技术广泛运用呈现出不同权益失衡样态."数字弱势群体"信息权益失衡除智能技术本身原因外,还和新科技带来的"技术索权"和"技术赋权"冲突、智慧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革直接相关.解决此难题,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化回应,而不应仅局限于完善信息设施、提升信息服务和加强信息监管.具体到法律保障机制建构上,理念方面,我们要结合智慧社会技术治理的特点与要求,完善法律治理实践;操作方面,我们要基于设权保护模式,从一般性规范和专门性规范入手完善权益保障的权利义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导致科学技术异化和人类价值观扭曲,并使得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需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齐头并进,努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进和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交融.  相似文献   

15.
对当代"京味小说"的文化品格及其演化进程作出了清晰的勾勒,认为"讲礼"、"找乐"与"慷慨悲歌"构成了北京人文化品格的基本矛盾,由此产生了"京味小说"淳厚与悲凉的双重景观.从老舍、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王朔的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出时代变化中"京味小说"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文化渗透”就是日本统治中国东北时期,所运用于思想和宗教、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对中国民众的思想和文化等控制。也就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地方到中央逐步侵入。采用的方式是违背中国文化的精髓儒家王道思想,去实现殖民政策的宣传与渗透。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特色"话语是近代中西文化对立、冲突、融汇的产物,它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困惑,以及中国人民为改变西方"他者"形象而积极探求国家昌盛和民族振兴的艰难而又复杂的心路历程.在经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之后,"中国特色"话语逐渐由思想文化领域转向政治视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核心价值的政治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记忆媒介经历多次嬗变,从口述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到当下的数字媒介.媒介嬗变为文化记忆当下化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框架,尤其是数字媒介,对文化记忆的储存、传播和表现产生了诸多新影响.首先,它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记忆的储存能力,也产生了"数字黑暗时代"问题;其次,它有利于传播个体关于文化记忆的观点和评价,放大了各群体间关于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扩展,数据技术与人文学科的深度交流催生数字人文的诞生。比较文学在长期发展中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使用定量方法。大数据技术支撑下,数字人文在比较文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已得到充分的验证,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方法的引入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鉴于此,可引入数字人文对比较文学领域展开研究,对研究主题、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以可视化方法展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比较文学领域研究主题呈现大致以文学翻译、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为三大核心领域扩展延伸;研究热点以比较文学这一主题为发轫,文本批评、互文性、民族主义、文学融合等系列新热点以时间线性方式逐步演化产生;领域作者之间关系紧密,具有明确的核心作者群;重要文献具有不断突破欧洲中心主义、侧重翻译与世界文学的特点;国际力量上,重镇仍在美国,同时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新兴国家也发展迅速;国际合作上,美国、中国、巴西国际合作态势明显,新兴研究国家仍主要以国内作者合作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