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其中光绪初年的大旱灾、民国17—21年的大旱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灾荒尤为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陕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离,使得劳动生产力锐减,农业生产凋敝;灾荒使陕北生态环境和气候进一步恶化;灾荒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冲突与失范;同时灾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形势,为革命思想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及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灾荒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破坏:首先,陕北地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其次,水利工程的失修和不完善;以及过度的开荒、造田、毁林使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近代陕北的灾荒给我们以诸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引发的灾荒层出不穷。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地区的灾荒情况无论是数量、规模、烈度远不如其他两个东部盟市,而且灾害发生的原因也不同于赤峰和通辽地区。  相似文献   

3.
1928-1932年(民国17-21年)陕北遭受了历史上少有的大旱灾,大旱灾使该地区出现了持续的生存危机。旱灾引发了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这对人民的生活条件造成了重大创伤,而地方官吏及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致使灾荒进一步加剧。大旱灾不仅对当时的陕北社会影响重大,而且对以后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灾荒致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陕北生态环境和植被进一步恶化,人口和劳动生产力锐减,同时使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这为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以及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中既有近代以来民众对鸦片毒害的痛斥和西方列强侵略的控诉,也有民众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鞭挞和灾荒中困苦生活的呐喊,也有对民风民俗的反映和描述,又有对民众朴实革命思想的表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陕北民歌对近代陕北民众社会生活及社会变革也有深刻的写照和记录,以及陕北民歌中大量关于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军民生活和斗争的记述和歌颂。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灾荒频发,郑观应认识到灾荒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他积极寻找防灾备荒之策。他主张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治理水旱灾害,建立银行保险机关,提高社会抗灾能力,这些举措体现了西方近代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面临晚清频发的灾荒,郑观应认识到,灾荒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他积极寻找防灾备荒之策,主张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治理水旱灾害;建立银行保险机关;提高社会抗灾能力,体现了西方近代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连年的灾荒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灾荒史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历来备受海内外学者瞩目。近代灾荒的频发,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抗灾赈济局面。新世纪以来,为了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界除继续探讨近代灾荒的成灾诱因与过程外,开始尝试将灾荒与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从而拓展灾荒史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9.
清代宁夏地区是全国灾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荒的发生有其自然成因,但社会成因更为主要.环境破坏、粮储不足、腐败、战乱等社会因素使人民丧失了抵抗灾荒的能力,人民饥馑潦倒,政府财政窘困,最终导致灾荒频发.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引发的灾荒层出不穷。这其中既有明清“小冰河期”结束时候的气候因素,也有着上述两个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所导致的因素。由于赤峰地区和通辽地区二者在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都非常类似,所以二者的灾荒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二者亦有一些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陕北土匪抢劫烧杀群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边区基层政府的建设,严重影响陕甘宁边区的稳定和发展。灾荒、战乱、部分哥老会反动分子的存在是陕北匪患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边区政府采取了军事清剿、法律制裁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消除了陕北匪患,稳定了边区的社会秩序,使边区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清代山东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区,面对灾荒的发生,清政府始终将荒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措施,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救助,在清前期成效显著,近代以后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等原因,在救荒上鲜有成果,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灾民的困难,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相似文献   

13.
读《近代中国十大灾荒》刘晓,林树中李文海、程、刘仰东、夏明方撰写的《中国近代十大灾荒》,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李文海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灾荒研究课题组推出的又一部专著。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认真细致的科学考证和全面深入的个案比较,是本书重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每一个朝代都面临着灾荒的威胁,救荒成为历代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政。因此灾荒史研究便具有了鉴往知来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由山东师范大学王林教授主编、齐鲁书社2004年8月出版的《山东近代灾荒史》一书,便是一本富有特色的创新之作。本书主要研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大约一百年间的山东灾荒及其治理情况,全书正文分为七章,文后附有山东近代灾荒年表。第一章为山东近代灾情概述,简略介绍了山东的地理、气候状况,对山东近代的旱灾、洪涝灾、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总体介绍,并将灾害按受灾范围和破坏程度进行划分。指出山东近代…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困扰。文章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对近代灾荒赈济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进行审视,认为尽管赈济举措未能从根本上控制流民的生成,但近代中国在赈灾方面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还是应当肯定的,而其中的教训亦非毫无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韩]金胜一引论根据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对安徽省历代灾荒状况的考察,发现越是近代,人为与自然的灾荒越发严重。这是值得深思的。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故在近代政治对峙中,成为“南北争夺天下的要冲地”①...  相似文献   

17.
陕北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煤炭资源开发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陕北地区煤炭开发给环境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和给生态造成水源短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损失分别进行经济计量,综合评价了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讨论1840年-1949年间中国东北地区灾荒以及民众应对灾荒的历史沿革的专题论文,即从近代东北灾荒的历时性分布、灾荒成因、灾荒影响、从无效应对到有效应对、灾荒救助与社会进步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概述灾荒对近代东北社会的影响,论述卫生防疫、慈善救助等救灾措施,并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解析近代东北社会近代化的历程及与民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性的话题。四川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省区,这其中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