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马癸)<文则>考察修辞现象的方法至今仍有意义.着眼于汉语修辞学史,从"假之以渔",而不是"假之以鱼"的角度,可发现<文则>中蕴含着素朴的辩证综合法、直观分析法、有限演绎法,实在难能可贵,值得今人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2.
<论语>首篇首章<学而>中的三句话次第分明、联系紧密.从文本的角度看,<学而>居于<论语>首章首篇,蕴含着先秦至两汉学者的文本共识;从思想的角度看,<学而>谈"学"谈"行",学行结合,反映出孔子勤奋求学、艰难行道的一生,凸现出孔子生命的力度和人格的魅力.因此,将<学而>置于<论语>首章首篇是有深意可寻的.  相似文献   

3.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观。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4.
著名翻译家周珏良教授提出用"译述"法翻译文艺批评的理论性文章,本文试通过"译述"法在<<李尔王>分析>中的成功运用分析译述者的主体性特征--目的性、受动性以及能动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是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楚简<老子>是摘抄本,有人认为是全本,也有人认为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单位里产生的三种不同抄本.通过对楚简<老子>中"亡、無"和"  相似文献   

6.
赵令畤词,在当时即颇受关注.其实他在鼓子词方面的成就也值得一提.从词史意义上讲,赵令畴的<商调蝶恋花>使联章体词功能和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它有着明确的创作意旨,人物塑造艺术特点鲜明.<商调蝶恋花>的出现,对后世的"说话"作品、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及元杂剧<西厢记>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形音义皆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表义这一思路,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60多个"奄"族字加以剖析,写成了<<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一文,剖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13个"奄"族字,并附录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近50个"奄"族字,略加分析,分成具有"覆盖、隐藏"义、"相及、相合、比长短"义、"黑、污浊、肮脏"义、"疲乏、病"义、"急遽、忽然"义、"不奢侈"义、"覆盖、遮藏、盛装物体的东西"义这7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现补析、论证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并把这些"奄"族字与母文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8.
<毛诗序>之作者与大、小序的关系始终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热点,却由于<诗经>的传授系统在汉代以前缺乏可以论说的可靠材料,争论多停留于推测,聚讼纷纭而无进展.楚竹书<诗论>的问世,提供了先秦儒家的传诗及诗论的可靠材料,可以推动旧问题的新探讨.楚竹书<诗论>以"好色"说<关雎>,反映了孔、孟以人之情性本然为礼乐教化的基础这一重要命题.荀子坚持了这一论点.<毛诗大序>中也有这一思想的表现.但是,<毛诗小序>则完全否定情性而以史说诗,强调政治讽谏之用.因此,据说是传于荀子的<毛诗>,其中应有后人学说的掺入.而考察先秦儒家<诗>学与今传<毛诗>的关系,楚竹书<诗论>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经义述闻>因其恢宏博大,不仅完全涵容<经传释词>所表现出的语言学思想--诸如"声近义通"的原则、"因声求义"的方法、"依文作解"的语境观点,而且几乎随处可见到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语言观.王引之天才的语言审析能力和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贯穿整部<经义述闻>,从而形成王引之的语言学思想.而王引之的语法观,既反映在<经传释词>对虚词的考释上,又反映在<经义述闻>对句法的推敲上,而通过对<经传释词>和<经义述闻>的比较研究,更便于深入理解王引之语法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作者生活时代一直尚无定论.关于作者生活时代的说法主要有"元末明初”、"宋代乃至以前”、"元代中后期”、"明中叶”等数说.成书年代的探讨则基本上以这种说法为框架.本文以史为经,以"说”为纬,对此作了详今略古、突出重点的梳理,以期鉴往知来,对今后<三国演义>的整体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12.
"旁观"现象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各学科普遍关注的论题。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心理学从微观的角度,指出它与人们基本的归因错误、群体责任分散有关;社会学和经济学从宏观的角度,指出它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个体的解放以及归属感的降低、道德行为的成本低于预期收益有关;伦理学将微观与宏观统一起来,指出它与个体道德信仰缺失、非正义性制度的存在有关。对"旁观"现象这种道德扭曲行为的纠正,同样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反现代性是现代人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表现美和爱的理想的执著 ,对以乡土和民族为核心的传统的回归 ,对和谐美的标准的坚守 ,是其反现代性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多义词“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polysemy)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身体和思维及词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多义词的词义扩展源于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的身体体验(embodied experience)。以汉语多义姿势动词“立”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一项定量研究探索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对词义扩展的潜在理据作用,支持了多义词的义项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人们的身体体验为基础的论断;继而把中文“立”和英文stand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意象图式具有文化差异性,以及意象图式对不同语言中相同词汇的语义扩展方式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高货币供应与低通货膨胀共存的现象十分明显,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使企业过度投资、过度负债,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促使不合理货币需求增加,最终推高了货币供应量。产能过剩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产品供给过剩,压低企业利润水平并减少市场需求,从而抑制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金融危机引起的出口不力又减轻了外汇储备带来的通胀压力,起到缓解通货膨胀的作用。中国出现了高货币供应下低通货膨胀的"中国之谜"这一现象。就现阶段而言,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要从树立合理的政绩观、完善银行考核机制、引导货币流向、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和扩大内需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 ,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按照认知语言学 ,人的心智是体验的 ,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在此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以河南驻马店方言为例的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又以驻马店方言为例探讨了河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原因,认为河南方言的语义构建可以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