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说“气象”     
文艺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气象”是指诗词的艺术风格,①笔者认为,气象的基本涵义是指诗词形象,相当于今天文艺理论所说的“艺术形象”。 气象首先是“象”,是生动,传神之象。谢赫《古画品录》以六法的标准评画优劣,第一条即“气韵生动”,气韵即顾恺之所谓“神”。谢赫也称气韵为神韵,说:“气韵,生动是也。”画中人物颊上添毫“如有神明”,眼中点睛“便欲言语”,称传神,有神韵.杨维桢《图绘宝鉴序》亦云: “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作为形象的概念,气象之“气”含气韵之“气”的意义;气象即生动、传神的形象。请看: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呈现出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谢赫《古画品录》所提出的品画艺术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像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以谢赫的观点来看,画作不仅需要表现外在的形和色,更需要注意表现内在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只有这样,画面才会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所以,“气韵生动”实为六法之首。  相似文献   

3.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融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之美。  相似文献   

4.
“气韵生动”是南朝画家谢赫在所著《画品》中提出“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作为一个美学命题,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美学涵义也早已跨越了“法”的领域以及谢赫和他的时代。从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本文较系统地陈述、分析了“气韵生动”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衍生、演变与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以“本末有无之辩”为哲学主题,以“得意忘言”为哲学方法,塑造了清峻通脱的魏晋风度。在这种玄风影响之下,形成了魏晋独特的绘画艺术理论,表现在艺术方法注重“得意忘言”,艺术创作强调“以形写神”,鉴赏批评崇尚“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6.
“气韵”是中国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本文认为,“气韵”在文人画成熟期所具有的形而上涵义,与南朝时它作为绘画范畴的初始提出的涵义是很不同的。作者试图论述:“气韵”涵义的流变,首先标示出了中国绘画发展内在逻辑上的一个客观主义、写实主义阶段;其次表征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重要转折与飞跃。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重"气韵","意境"。气韵便是"形神兼备",中国画要求不但要绘出物象本身的形态,还需表现出精神气质,只有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整个作品里没有气韵的存在就不能叫做完整的画。"留白"之美体现在"留白"能够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意境是山水画中实境与虚境相对比得出的,实境就是画面当中所要表现的物象,虚境是通过画实境得到的,山水画的虚境能够表现出山水的灵性,虚境的表现是自由的,让观赏者达到可视到可想的地步,这就是山水画留白的思想原理。  相似文献   

8.
“气韵”的生成原因应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角度探究,“气韵”作为艺术美学范畴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含义,即: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作品结构的意义和意味。厘清“气韵”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将起到正本清源、明晰分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气韵与“传神”是两个不同范畴。比较之下,有神明之美与神动之美之别、虚静与感应之别、超迈与力遒之别。在谢赫的“六法”中,还隐含着重神略形的“物感说”与推崇形似的“写物说”的对峙及共处。气韵以“传神”作解这桩千年公案的成因,在于气韵于“余意”有所欠缺,而这却是“传神”之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历来注重“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但要深谙这其中的“韵”与“神”,光靠技巧的熟练是不行的。作者结合人物画写生课教学提出了一个情感教育的问题,并结合教学体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人格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性 ,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井伏鳟二是日本文坛享誉盛名的作家,但是在国内对他的研究起步还比较晚,研究资料比较零散。本文围绕井伏鳟二的小说展开,对不同时期的小说加以论述,分析井伏文学的魅力。他的创作之路分三个时期,其作品往往在平易通俗的文字中蕴含着幽默含蓄的笔调,使平易的文字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人物多是些善良的劳苦群众。井伏鳟二在不倦的写作中,创作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精湛的叙事技巧,冷静写实的艺术手法,流畅而机敏,幽默而讥讽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手段。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汉字标志,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意境和审美情趣,而且已成为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载体。文章结合个别案例和设计作品,分析了艺术化的汉字标志的艺术魅力,再从字形的创新和营造“字势”这两方面着手,提出了设计汉字标志的方法,以期能给从事标志设计的人们一些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薛涛是唐代著名的乐妓,同时也是位出色的女诗人。由于她名媛、乐妓、女冠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加之对诗歌不懈的追求,使其诗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考察她的诗作,大部分为酬赠诗,这些酬赠诗意象选取精工,情韵丰赡精彩。  相似文献   

15.
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女主人公简·爱 ,简·爱相貌平平 ,但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其原因就在于她独有的性格魅力。她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平等、独立和自由 ;与众多普通女性不同 ,她敢于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情 ,蔑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同时她又具有善良的品质 ,她如一团火 ,温暖、明亮、纯洁。她向人们证明了美貌并不是女性唯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解读葛利高里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性著作,本文通过对该小说中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解读,提示了该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和人道美。  相似文献   

17.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恐怖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因此,本文作者从词汇理性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差异两大方面对词汇的跨文化差异做了一些探讨。目的在于能够从点到面,进一步探讨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并根据教学经验,采用直接解说法、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对比分析法和测试法五种方法来进行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歌和音乐水乳交融;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的美;入诗的乐器多种多样;诗歌和音乐也相互促进和结合;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段和效果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中叶福楼拜等作家开创内视角小说创作并逐渐兴起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内视角叙事小说一直"走红".在我国现当代小说中,也涌现出大批内视角小说,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颇具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20.
康熙至乾隆之间诗学的嬗变,显示为一个王渔洋神韵诗学被扬弃而袁枚性灵诗学逐渐主导诗坛的过程。其间重要的契机是叶燮诗学由其门人沈德潜和薛雪传播、发挥,在江南诗坛产生重大影响。以薛雪、黄子云、吴雷发为代表的江南诗论家将叶燮诗学中自成一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推进,而查为仁、桑调元等另外一些诗人则激活了古老的性灵概念,在雍正至乾隆初的一段时间,为性灵诗学的发展造好了舆论声势,做好了理论准备。这些人物都与袁枚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其诗学也为袁枚所熟悉,作为性灵诗学的前驱,有必要从诗学史的角度对其历史意义加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