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宗教的力量呈现无形和有形之分,前者表现为它的教义的感召力、凝聚力;后者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众多的信教群众,构成其重要的社会基础,二是不同程度的宗教经济实力,构成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建国40多年来,我国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在经历了波澜起伏以后,走出低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达时期。当代回族地区伊斯兰教的这种政治活力,不仅源于千百万虔诚的回族穆斯林的信仰维系,而且得益于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宗教经济的支撑。正是这种宗教经济,保障了回族地区宗教组织、宗教活动的正常运转。深入探讨当代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宗教经济问题,对于寻求宗教与现实社会的有机协调,促进回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回族和伊斯兰教发展历史上,东南沿海地区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尽管与回族相对聚集的西北地区相比较,东南一带的回族在人数上要远逊于西北五省区,也及不上西南、中原等地的回民人数之众,但东南沿海地区从唐代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以来,就沿循着与西北等地伊斯兰教发展的不同行进轨迹,并因此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就回回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而言,情况也是如此。本文的出发点,即是把东南沿海地区回族和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作为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及交融的重要一环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云南回族始终与阿拉伯人传统的伊斯兰教规范保持着基本原则上的统一,他们在务实中信仰,在信仰中务实,在奋斗中形成视信仰为天命、遵习俗为责任、珍惜时光、创造业绩的文化特征,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使自己很快成为文明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伊斯兰哲学道德观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伊斯兰哲学道德观对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穆斯林的伦理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族传统家庭婚姻伦理文化、政治经济伦理文化、自然伦理文化等都深受伊斯兰道德观的影响。对伊斯兰哲学道德观与回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维吾尔族青年在宗教信仰方面既有着本民族的特点,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维吾尔族青年存在盲目信仰宗教的倾向,部分维吾尔族青年对伊斯兰教知识的了解十分贫乏,也有部分维吾尔族青年对宗教问题存在偏激的看法,还有部分维吾尔族青年对我们宗教政策不甚了解,部分维吾尔族青年还受到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引导和管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构建理性信仰的基础条件;引导青年正确地对待宗教,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努力提高信教青年的宗教素养;加强青年的科学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抵制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的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在阐述伊斯兰教思想时,阐述了他们对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看法,并且对各种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他们坚定伊斯兰教信仰,尊崇儒家思想,批判佛教和道教,在比较中提高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自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历经唐宋元之后,到明初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一,经元代大批穆斯林入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迅速增长,做为伊斯兰文化主要载体的回族已基本形成,并遍布全国各地。其二,伊斯兰教在我国诸多宗教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始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分析研究明前期统治者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明朝的民族同化政策与对伊斯兰教的宽松政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从维护朱家王朝对中国的长久统治出发,对一些少数民族采取强迫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不仅对信教群众的宗教修养、思想观念、言行品德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在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维系了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伊斯兰教未来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0.
宁夏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方,回族人口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6%。伊斯兰教基本上是全回族信仰的宗教。因此,在回族地区,伊斯兰教问题不仅是个人信仰问题,而且是整个回回民族问题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伊斯兰教工作,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稳定宁  相似文献   

11.
略论“回回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回族缺乏其构成为民族的经济、地域和语言的显著特征,而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只是它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有人说:“回族离开了伊斯兰教就不成其为回族。”似乎回族文化即集中反映为伊斯兰教。也有人说回族根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就是汉文化,只不过是“汉族信奉回教”而已。我们认为,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也肯定有其民族文化的,无妨就叫做“回回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既有其具体的内涵,也有其来源和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笔者曾提出了一个“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论点。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就教于研究回族的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2.
回族风俗习惯与伊斯兰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决定了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又对回族风俗习惯起着重要的稳固作用。一伊斯兰教决定了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般来说,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决定因素,应该是该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在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中,具有很大特殊性的伊斯兰教,在特殊情况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回族的来源与中国一般民族不同。中国一般的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有血亲关系的  相似文献   

13.
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是伊斯兰教宗教制度的一个分支,是伊斯兰信念在回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一千四百年来,伊斯兰教以它幽深的哲理、古老的历史和巨大的社会能量,凝聚了数以亿计不同肤色的穆斯林群众。尤其它慎密而集体意识极强的宗教制度,更具有超强制性的权威,从而成为每个穆斯林必须遵行的神圣义务。伊斯兰教同阿拉伯民族原始的多神崇拜相比,在观念上已理论化,活动上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在它传入哈萨克族后,与哈萨克族所处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意识形态以及民情风俗等结合起来,在促进哈萨克族伊斯兰化的同时,也在哈萨克族传统信仰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教信仰。  相似文献   

15.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境内几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从历史上看,伊斯兰教是青海地区最有影响的主要宗教之一,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它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在宗教的名义下还包含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内容,几乎渗透到回、撒拉等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考察伊斯兰教在青海地区的历史演变,搞清伊斯兰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正确总结历代政府处理伊斯兰教与社会稳定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维护青海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伊斯兰教是7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具…  相似文献   

16.
谈谈维吾尔族的某些传统禁忌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维吾尔族先民曾奉行过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观念长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些相应的习俗。后来,维吾尔族又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扶教、摩尼教、佛教等,并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但是,维吾尔族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早期形成的宗教观念和习俗完全摒弃,而是与伊斯兰教的信仰相融合,形成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传统特点。一些并非伊斯兰教内容的古代习俗甚至被保留至今。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不许对苍天吐唾沫。这是敬天信仰的遗迹…  相似文献   

17.
回族的空间迁移过程与民族心理素质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独特性与伊斯兰教有着明显的血肉关系,这已为众多学者所证实,但却难以解释伊斯兰文化圈下的我国新疆与中亚、西亚等地区并没有形成回族的现象。本文试图证明,高频率、大跨度的空间迁移是除伊斯兰教外,回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一、时间上的高频率迁移与空间上的大跨度分布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回族人口共721.94万人,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张承志作品中的宗教世界和自然世界进行粗浅地把握后认为,张承志作品真诚地表现了回族人民在极端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以宗教为精神慰藉,把回族人民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作为人对于理解世界的折光反映,肯定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同时以草原、戈壁、大河等自然景观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对自己文化尊敬、固执和信守,表明了这种世代相袭的生存环境和精神根基的不可更改。  相似文献   

19.
今天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白崎乡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4万余丁姓及郭姓回族,他们是宋元时期移居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由于元末战乱、明政府实施同化政策、大量回汉通婚、丁氏家族“读书入仕”等原因,这部分群体开始融入地方汉族主流文化。现在他们中90%以上人口已失去伊斯兰教信仰,但他们仍有回族认同意识。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识别及70—80年代重申陈埭及周边丁氏、郭氏群体为回族,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认识民族与宗教(即回族与伊斯兰教)之间关系,成为现阶段影响回族认同的一个重要问题。泉州陈埭丁与白崎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回族认同的样本。  相似文献   

20.
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的穆斯林是中国穆斯林的一部分,在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山西的穆斯林作出了自己应有的重要贡献。可山西的穆斯林状况如何?过去不大有人了解。1986年《宁夏社会科学》5期发表了《清代的回族分布》一文,其中只字未提山西的回族,显然是缺乏资料。又如197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族简史》,几乎没有讲到山西的回族。因此,山西穆斯林及清真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后编纂回族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