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龙的起源 龙由猪而来,有猪崇拜习俗的女直先民创造了龙,龙的确不是农耕汉民族先民固有的图腾,解读女直先民的猪崇拜习俗,可以成为打开华夏文明起源奥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关于昂玛神的性质李学良关于昂玛神,由于它在哈尼族宗教中的特殊地位,有关资料的发掘已经是非常丰富和详尽了。但它又是目前争议很大的一个对象。争论主要起于“昂玛”是什么的问题上。主要有两派,一派主张“昂玛”是“龙”,另一派则加以反对,认为不是龙崇拜,而对“...  相似文献   

3.
中国龙文化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龙文化自产生以来发生重大变迁的阶段 ,鲜有人研究。本文认为 ,其主要经历了四个较大的阶段 ,即图腾崇拜阶段 ,神灵崇拜阶段 ,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四个阶段既互相关联 ,又各有差异 ,不是简单的更替 ,而是相互整合、累积 ,形成具有多种特征及象征意义的中国龙文化。  相似文献   

4.
卜辞所见龙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彭邦炯一、甲骨文中的龙(今简化作龙)与龙方1、龙字69认定甲骨文的龙字,与金文龙字形同或极近,我们只要和《龙毋尊》等铜器铭中的龙字比较,也就匆庸怀疑了。《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秋登天,秋分而...  相似文献   

5.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杨正权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海内外的中华民族都自称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龙文化不仅成了西南地区各民族间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也成了西南民族与中国各民族尤其是中原...  相似文献   

6.
论龙的起源与演变关系郭殿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给予的解释。为揭开龙的神秘,追其本源,古来文人学者多有释之,特别是近现代释龙者更甚。综其释论,各有建树,仅举几例与读者共识。龙与图...  相似文献   

7.
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九五”期间全省新建成铁路378公里,2000年铁路营业里程达1402公里,形成进出省三个通道(鹰厦线、横南线、梅坎线),完成漳龙、梅剑、外福线的技术改造,争取动工建设福厦、温福铁路,并为争取漳潮、赣龙铁路在“十五”期间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实现这一目标,福建在2010年就有了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能力配套、机动灵活的铁路网络。但是,由于福建铁路位于全国路网东南本稍,目前还不是路网干线,国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福建的铁路建…  相似文献   

8.
陈文殿 《天府新论》2009,(6):103-107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龙”不是“神”,而是中华民族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的凝炼、概括和提升。中华“龙”文化的建构历程及建构机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生命生长历程。从生命生成视角和文化建构视域来看,天地之大德日生、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构成中华“龙”文化的生命理念;其生命生成方式和文化建构模式是一种融合兼容、有容乃大的模式;其基本特性是优化创生性、开放性兼容性、协调和谐性、系统整体性、一体多样性。中华“龙”文化内蕴着宝贵的生命生态精神和生命伦理智慧,从生命生成的生态性视域解读中华“龙”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龙崇拜与望子成龙的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龙文化的发源地,龙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传说龙是代表方位的动物,象征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故我华夏民族有龙的传人之说,并以此而感到自豪。龙代表吉祥,代表理想,又代表不可征服的力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龙与《周易》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一个新的千年的到来,人类ZI世纪的第一年头,正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龙年(庚辰年)。当此“总把新桃换旧符”之际,笔者不期然想起象征着中国文化之本源的古代哲学经典《周易》一这是一部展示远古时代中国龙的哲学、龙的思想、龙的精神、龙的情操的震古烁今的...  相似文献   

11.
论高攀龙的理学思想何孝荣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号景逸,明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左都御史。作为东林党的首领之一,高攀龙既是明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宗奉程、朱...  相似文献   

12.
漫谈中华龙文化□徐佩瑛张智琼一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吉祥动物形象。《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见龙只是一种既能登天又能入水的鳞虫神物。古代传说中龙有多种。《广雅》云...  相似文献   

13.
龙文化·义利观·现代化张子琳世界上并不存在的龙成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象征。这是因为龙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一种理想。龙是天德。《易·乾》:“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群龙无首”,“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云从龙”,“龙德而隐者”……...  相似文献   

14.
《中文信息》2007,(12):47-47
“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一般举行3—5天,节日的头天,村中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摆设祭桌,宰杀无杂色毛的龙猪,敬请龙来和大家共度佳节。请龙完毕,龙头就把龙猪肉分给各家各户吃。昂玛突节的第二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麂了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家家户户桌连桌摆成一条700米多长的街心宴。  相似文献   

15.
图腾崇拜与龙崇拜之比较研究苏开华龙究竟是何物?在以往关于龙文化的林林总总的各种解释之中,最权威、也即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便是“图腾说”。图腾学说是个舶来品,这种学说在多大程度上能与中国的历史实际契合起来大可怀疑。本文试图对图腾崇拜与龙崇拜作一比较,来...  相似文献   

16.
关於“龙”“龙”一名,系我国中华汉文化中的称谓,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藏族则名其为“鲁”,是原始宗教信仰中具有强大神性和丰富内容的一大神明。由於历史上藏、汉民族地域环境的不同,语言文字的各异,因而不仅称呼有别,且对其内容和形态的认识也不尽一致。首先,从中华汉文化中的龙说起。其实,龙并不是实在的动物,它是中国古人幻想或虚拟出来的,却也奇怪竟然虚构的那么真实,如此显活。《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风而潜渊。”《易·乾卦》:“飞龙在天”、“或跃在渊”、…  相似文献   

17.
刘累研究     
刘累曾为夏孔甲养龙,因一雌龙死,惧罪而迁鲁阳。刘累是天下刘姓的始祖,天下刘氏之祖地为鲁阳。鲁阳即今河南省鲁山县境内。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达66人,他们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滴龙说》与《河间传》,是《柳宗元集》中的两篇寓言。对于这两篇文章,历来探讨者不少,观点也都比较一致。近年,卞孝黄先生又作《<谪龙说>与<河间传>新探》(见《文学研究》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又见《国际柳宗元研究撷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一文,总结前人的观点,并对其加以阐释发扬。读完文章,有些不同的想法,现在提出来与卞先生商榷.并就正于学术界的同好。因本文的探讨永列于诸位先进之后,所以题曰《后探》。《谪龙说》关于《滴龙说》,卞先生综合以前韩酸、何津、陈景云、林经、章世例等…  相似文献   

19.
《中文信息》2007,(12):131-134
薄荷片推荐:板凳龙在浙江省许多地方都有,浦江板凳龙较具代表性。西汉武帝年闻就已兴起,浦江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阵形变化丰富,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保留了我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以民众信仰龙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20.
龙风头海滨浴场位于平潭岛东部,因传说中的龙公子和凤仙子的爱情故事而得名。浴场海滩宽500米、连绵9.5公里长,坡度仅2.2度、是全国最大的海滨浴场之一,砂粒晶莹洁白,星罗棋布的岛礁,后有茂密的森林,滩上可以行车走马,海中可以畅游娱乐。这里沙滩广阔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