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印度龙与中国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印度佛典或印度传说中,“有无量诸大龙王……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天龙一鳞虫耳,得一缔之水,散六虚以为洪流”,“龙得小水以降大雨“。在中国神话中,“应龙畜水”,“应龙……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有神,人面蛇身赤,……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现代汉语学者将其归纳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由此可见,印度龙和中国龙都有兴云布雨的神力,都具有“龙”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龙文化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龙文化自产生以来发生重大变迁的阶段 ,鲜有人研究。本文认为 ,其主要经历了四个较大的阶段 ,即图腾崇拜阶段 ,神灵崇拜阶段 ,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四个阶段既互相关联 ,又各有差异 ,不是简单的更替 ,而是相互整合、累积 ,形成具有多种特征及象征意义的中国龙文化。  相似文献   

3.
镇物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由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或恐惧。镇物是文化象征的产物,是巫术神话的外化,是宗教的通灵法物,也是风俗传习的符号。至今仍存在的镇物现象说明,对它的研究任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哲学的起源问题,现在流行的中国哲学史大都把中国哲学的理论起点定在原始的五行说和原始的阴阳说的出现,其时间起点在记载这些观点的文本《尚书·洪范》和《周易》所代表的殷周时代。而对殷周以前,阴阳五行说以前的哲学思想,则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造成这个遗憾的根本原因在于,论者大多把中国哲学的本源局限在文本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之内,而忽略了这之前的非文本哲学和感性形态的哲学。实际上,正如在文本文学之前有口头文学,在《诗经》、《楚辞》之前有《候人》、《燕燕》等“始音”文学①一样,在阴阳、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诗歌的本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我们从“诗六义”出发,把“赋比兴”放到人类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探索赋、比、兴与人类精神起源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历史积淀过程,以历史积淀界定其内在结构,对中国诗学的“赋比兴”说进行全新的阐释,就可能意外地发现中国艺术精神起源中的“发生学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6.
<正>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使一部分中国人企图以精神文明的优胜在战争惨败面前保持心理平衡;而与之对立的先进的中国人则救亡心切,以胜败论英雄。于是,义和团、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就集中代表了近代中国人对待中国文化的三种态度:一种是盲目地固守中国文化,一种是实用性地使中国文化变形以适应现代世界,满足现实的要求,一种则是彻底抛弃中国文化,全盘西化。盲目固守中国文化或实用性地使之变形,都缺乏求真的态度,可以不论。五四先驱者虽然有的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是,以急于救亡的功利目的,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并不一致;全盘西化作为一场运动,也缺乏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省,因而也“西化”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激烈的反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又有主有次,有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有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然而人们有一种传统的看法,那就是:只有在封建统一中央集权时代,文化才能得到重大发展;在封建割据时代,文化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种看法夸大了临时起作用的因 素,有一定的片面性,颇与历史事实不符.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历代封建统一王朝的文化多有重大发展.封建割据时代的文化也均未停滞下来,同样多有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露 《理论界》2007,(12):114-115
死刑是一种法律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死刑的保留有其特殊的法文化价值。死刑浸透着一定的社会道德因素,包括人类现实的道德情感。同时,死刑又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权利的最直接体现。我们认为,判断法文化的价值标准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因此,从道德与伦理角度探讨中国死刑存在的法文化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作为人生道路之终点的死亡,是最容易激发人生无常感的根源之一,也是追求永恒和不朽的宗教、哲学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罗素说:“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西方哲学史》上,页74,中译本,1982,北京)的确,死对于每一个执着于大地和肉体生命的人,都是绝大悲哀的事。敏感的诗人曾哀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怒娇·赤壁怀古》),连所谓“天子”也感叹“少壮几时奈老何!”(刘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船山学刊》2004,(3):62-63,114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经历了盛衰变迁 ,但始终延续不绝 ,是世界文化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本文从刚健自强的基本精神、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天人和谐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贵公贱私、报效祖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存大同、求小异的中庸主义思想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从八十年代文化大讨论开始掀起了“文化热”,国人对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定义文化概念,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如何发挥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都是研究的热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鉴于此、迫切需要有一个理论指导.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就能说服人,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指针.然而,对于理论的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仅仅记往几条结论是不够的,而应当运用理论思维能力,从世界观与哲学的高度去认识,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好、运用好理论.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深入地认识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辩证法,加深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以利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我国的文化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2.
"心的文化"是徐复观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以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理解,开出中国文化的新的向度.他以心的文化的形而中学而与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区别开来,揭示心的文化的生命特质,批评了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化的倾向.徐复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心向解读,实现了他返本开新的哲学诠释,它强调生命与现实,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性,也给我们在当代如何把握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王永华 《兰州学刊》2011,(5):219-221
体育运动是奥林匹克的本质特征,奥运文化在体育运动、宗教信仰、战争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奥运文化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民族文化世界化。  相似文献   

14.
王伟  方晓阳  胡凤 《江淮论坛》2010,(3):181-184
人工制墨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工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墨文化。中国墨文化体系经过前墨文化时代,到唐宋时正式形成,对传统制墨工艺的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文化失范与市民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阶层的成长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本土的传统精英文化的危机,西学的输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架构的一个支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集中体现在文化失范上.近代中国市民文化的主流是争利、民主与科学.市民阶层运用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为中国近代文化结构的转型开辟了道路.中国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结果是初步确立了市民文化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6.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被赋予了高贵与吉祥的美好含义。然而,西方国家对龙的主流翻译是dragon,西方文化中的中国龙形象也因此打下了邪恶的dragon的印记,中国龙被西方人错误地理解成了邪恶的妖物。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传承性,承认世界文化的交融性与多元性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因此,在西方的文化意涵中重新塑造中国龙形象、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所谓“隐逸”,即是隐居避世,不肯为官之义。并不是所有躲进深山老林的人都可以许以“隐逸”二字的,它只能用来称那些具有做官的资格和能力,但又不肯做官而隐居进山林的士人。倘若本来就只是一个农夫樵子,无论他躲进怎样幽深的山林,怎样的不与世人往来,恐怕直到老死也不会被人们称为“隐逸”的。所以,隐逸行为只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在我国古代一直绵延不绝,而以魏晋六朝时期尤为兴盛,蔚为一代风气。例如生活在东晋末的大诗人陶渊明,他抛弃了彭泽县令的官职,跑到乡下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其间写下不少描写…  相似文献   

18.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般说来,国家社会处于兴旺、安定时期,本土文化就表现得雍容大度,海纳百川,呈开放型;在国势处于衰势,被动挨打的情况下,民族文化心理就变得复杂。一种新文化的构建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相关联的,在封建社会里产生了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专制文化,在资本主义兴起时期,产生了为之服务的“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文化。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将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新文化呢?因此,现代文化建设的问题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变革、进步,…  相似文献   

19.
无论愿意与否,只要谈到中国的文化史,无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的是孔子。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能比得上孔子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历史如此休戚相关,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孔子简直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作为中国文化的巨擘,世界文化的名人,孔子大概也是西方人了解最多和最为熟悉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曾多次入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一场极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目前已经逐渐开始朝着专业化、集约化、规模经营的方向前进。亿万农民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下,纷纷走出山门,进入市场奔小康。经济上的变革,也带来了农村文化意识的冲突和农民人格的蜕变。向来支配亿万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新旧观念的矛盾日趋激烈,文化意识上的碰撞、困惑、探索、选择和重组,使他们的人格经受着呼代的洗刷,燥动着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型。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大变革所蕴藏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