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与着重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形象地表现了修心正性、成圣作贤的心学理论。孙悟空从充满欲望的野猴到取得正果的猴神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心中之欲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与男性相比,女性爱美、求美的欲望更强烈。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上述心理、行为进行了深入思考,当然也形象地表现了作家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即人之美是美在心灵、美在纯朴、美在自然和美在气质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自然主义小说,《嘉莉妹妹》体现了生物决定论这一观点。德莱塞把人比作动物,认为人同样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欲望的影响。眼见一欲求一购买的简单排序组成了《嘉莉妹妹》中欲望的决定性架构,由此决定论和欲望在贪婪凝视的嘉莉身体里交汇,使她成为熠熠生辉、欲火熊熊的自然主义消费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玲珑》杂志在塑造完美摩登女性形象之外同时建构了一个负面的男性形象,并对之大加声讨。在压迫/反抗的女性话语逻辑支配下,男性被建构为施虐者,女性在话语狂欢中完成对男性的反抗和讨伐。然而,话语狂欢终究不能解决现实困境,女性批判男性,寻求自主的同时,却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商业资本的陷阱。《玲珑》杂志中的负面男性形象建构以及女性对男性的话语暴力揭橥了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面对男性时的复杂心态,映射出她们在消费浪潮、大众传媒与外来文化的轮番刺激下的欲望和挣扎。  相似文献   

5.
李辉的小说,执著于书写人的欲望。通过非常情境的制造,他有意要把世道人心放在种种欲望之中进行考验审查,钱财欲、色情欲、权力欲,在他那里都有典范的文本。李辉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用文字把欲望推向"荒诞"。他善于小题大做、尺水兴波,从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中挖掘深意,用写实的笔法入乎其内,最终展示欲望的荒诞。对这个充满欲望的荒诞世界,李辉表现出无奈,但又塑造了一系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根筋"形象,用自己充满理想主义的方式举起了批判欲望的大纛。努力破除欲望的李辉,同时又陷入破除欲望的"执著"之中,有时峻急迫切,影响了其作品的浑厚。  相似文献   

6.
《1984》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审视《1984》,其女性角色之形象特征从两个方面被构建:首先,在小说中被以老大哥为代表的现代极权主义构建;其次,男性叙事者本着男性中心思想预设了这些女性的形象特征。《1984》中的女性形象处于一种被双重塑造的处境。  相似文献   

7.
根据传世与出土文献版本异文,结合古文字用字情况,可知今本《老子》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的“可欲”是“甚欲”之误。“可”与“甚”在战国古文中形体相近,“甚欲”传抄讹误成“可欲”的时代当在汉初。是章“甚欲”“欲得”“不知足”三句有语义递进关系,“甚欲”指过分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港产肥皂剧《金枝欲孽》权谋斗争的内在逻辑吸引了职场女性的关注,并将这部后宫女人戏解读为“办公室政治教科书”。文章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后宫争宠的主题、男性视角的女性形象、男性拯救女性的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种解读不仅没改变该剧文本的父权制特质,反而加强了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是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抗争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叛逆。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是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抗争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叛逆。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玉”作为叔本华唯意志哲学中“生活之欲”的代表,认为《红楼梦》提出并解决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问题,且《红楼梦》创作的主旨精神是:拒绝一切生活之欲、寻求解脱之道。这与曹雪芹真正的创作意图是不完全相符合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玉之“玉”和宝黛爱情是持肯定和褒扬态度的,他所舍弃的是过度的贪欲。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一书肯定了欲望的功能及其合理性 ,但又指出了纵欲对宝贵生命的种种危害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节欲”、“适欲”、“审顺其天而以行欲”的主张 ,力图实现欲望、生命和理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方方的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讲述了农村女孩英芝一步步走向堕落并最终家破人亡的惨剧。文章从欲望之火、生命之火、自焚与被焚三方面来分析英芝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4.
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深层根源是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为此,发掘荀子提出的“节欲”、“养欲”、“导欲”理论,把“欲”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既不搞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这对于欲望横流的当今之世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代小说对食色大欲的看法和表现,是复杂而矛盾的。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形象对食欲和色欲的不同取舍态度,反映了元末明初士人的价值观;《西游记》在认同传统文化心理之时,又借助一些神魔形象传达出明代中叶的世俗欲求;《金瓶梅》则将食色大欲推上了极端。人欲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影响着形象的人性深度,而这些都受制于时代文化氛围和作家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蘩漪不是一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人格自由的新女性 ,她只是一个陷入情欲之网不能自拔的女性形象。在《雷雨》中 ,曹禺借蘩漪的形象 ,探讨了人的悲剧与人的原始欲望的关系 ,显示出他对于宇宙间神秘力量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都突出地展示了女性的欲望。在这两部戏剧作品中,作者均透过男性视角,通过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描写女性人物,揭示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中存在着理欲二重化世界 ,两个世界相互对立、互不交通 ,人之情欲虽然出现在作品中却为理所压制。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市民意识的勃兴 ,在宋元杂剧与话本中 ,欲望冲破了理的藩篱而获得了自由 ,理欲二重化世界混同为一。《金瓶梅》作为人情小说的发轫之作 ,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传奇理欲分立的思想结构框架 ,另一方面 ,它又颠覆与否定了这种框架中理欲力量的对比 ,但它与唐传奇一样都写出深层次的悲剧精神 ,具体而言 ,这种悲剧精神的一致来源于唐传奇与《金瓶梅》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一致 :创作主体、创作态度和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刺激了人们的物欲、成就欲、性欲。莫怀戚的长篇小说《经典关系》,是一部真实展现了中国现代城市市民欲望膨胀状况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世情小说妇女形象从《金瓶梅》到《红楼梦》,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明末清初大量出现的世情小说是联系这二者的重要环节,其妇女形象也经历了一个由写貌到写才、由写欲到写情、由写理想到写才女的悲剧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