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个表时间的副词"再来",义为"以后".本文对这个方言 词的来源进行考察,认为它有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并对它没有进入通语的主要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向着”最初作为双音节韵律词而存在,它在连动结构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形成了引介对象或方向的介词“向着1”.“偏袒”义的“向着2”是在单动结构中成词的.但二者没有引申关系,各自词汇化的源义不同,前者来自先秦“向”的“朝对”义,后者来自“趋近”义的隐喻引申.“着”附着化后,成为了词内成分.  相似文献   

4.
5.
"一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一"和"直"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相邻使用形式,但直到唐五代时期才成词,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拐弯(一直1)。成词后又继续语法化,宋元以后产生了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的"一直2";到清代又产生了表示事物范围或界限的"一直3"。在现代汉语中,"一直1""一直2""一直3"同时共存,但从来源上是有先后历时引申关系的,现代汉语的"一直"是"一直"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6.
副词“一定”在现代汉语中的用例十分普遍,使用范围非常广,从历时角度理清其形成过程,对我们掌握其用法有积极意义。“一定”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松散的非词短语,表示“一经确定/制定”的意思,表示“必然”之义的副词用法,萌芽于唐末五代,形成于宋元,在明清之际,经过在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大量使用进而成熟,最终固化。“一定”由短语演变为副词的词汇化、语法化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短语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的词汇性特征不断加强,最终固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介词"依据"用于介引动作行为的根据。它来源于汉代的同形动词短语"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词短语"依据"在认知隐喻机制促动下因高频连用由并列式动词短语词汇化为同形的依靠义动词。动词"依据"形成后,经常用于"V1+N1+V2+N2"句法环境中的V1位置,至隋唐五代时期,处于该句法环境中的"依据"最终完成向介词的虚化,"V1(依据)+N1"由独立作谓语被重新分析为作状语,介词"依据"形成。"依据"在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路径可以概括为"动词短语→动词→介词"。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的“一早”可以用作短语表示“一个早上”,用作时间名词表示“清晨”,用作时间副词表示“老早”。文章主要探讨“一早”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表示“清晨”的时间名词“一早”并不是由表示“一个早上”的数名短语“一早”词汇化而来的,而是在双音化趋势的影响下,“一X”构式的类推下形成的,最早见于元代,常用于明清时期。大概在民国时期,时间名词“一早”语法化为时间副词“一早”,后者表示“事情的发生距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在语法化过程中,提高交际效率是动因,经常充当状语是条件,隐喻是机制。  相似文献   

9.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验的方法对“始终”词汇语法化的历程进行了考察。“始”和“终”通过并列连用结合为“始终”,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词汇化为并列关系的名词,表“从头至尾”等义,用作主语、谓语或宾语;唐代开始,“始终”开始修饰谓词性成分;宋代以后,“始终”主要用作状语,语义不断泛化,在转喻及类推的作用下,“始终”最终语法化为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0.
词汇化、语法化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都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发展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涉及到词汇化的内部层次和语法化的先后进程.针对再说及一组相关形式(包括语法词、固化短语、照应模式等)的调查说明:再说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交叠发生,词化后继续语法化的发展历程;成为词汇词是再说词汇化的终点,但并不是它语法化的终点.  相似文献   

11.
一旦最初用为数量短语,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天。先秦时词汇化为短时、顷刻义时间名词,两汉时语法化为兼表情状的时间副词,意思是忽然、一下子,魏晋南北朝时又进一步虚化为具有连接功能的时间副词,义近如果、假如,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整体转指部分的认知转喻机制是促使一旦发生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认知隐喻、语义虚化、主观性强化、句法环境扩展是促使一旦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中关于一旦或副词或连词或副连兼类词的争议,一旦或表未然或表已然的分歧,都可在历时分析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到处”是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乙级词汇,也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词语。本文试用语法化理论考察“到处”的语法化历程,分析“到处”的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语法和词汇关系的共时与历时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和词汇的关系体现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上。共时平面上主要表现为词的词汇意义对词的语法功能的影响,词汇意义中的语义特征制约词的句法搭配,词的价特征以词汇意义为基础,词汇意义对词的分类有重要影响。在历时平面上,主要表现为句法结构对于词义的影响和词义变化对于词语法功能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可能导致实词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6.
"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在当代政治语言中副词“唯”衍生出了动词的用法,根据其能带宾语但不能加时体标记等语法特征来看,“唯”应归为状态动词,表达“以 N为唯一行事标准”之意。从“唯”发展到“唯”是一种逆语法化,它依赖于从“唯 NC”到“唯+NC”的去词汇化。它们孕育于“唯”族成语(“唯 NO是 V”“VNO唯 NC”和“唯 NC是 V”)的“有形断裂”式系列变异,自浅而深的变异阶段是“插词”变异、“易位”变异和“失落”变异。“失落”变异的遗留“唯NC”在频率效应和主观化的影响下,发生“失落转移”和“失落改造”,推动了“唯 NC”的形式独立和表意完整。随着 NC的自由发展,受韵律作用的促动,“唯+NC”的重新分析得以完成,“唯”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9.
《朱子语类》中的“把来”结构经历了一个词汇化以及构词要素语法化的过程.《朱子语类》中的“把”和“来”分别有“把1、把2、把3”和“来1、来2、来3”等等多个语义,而词汇化的“把来”结构却只有“把1来3”一种结构语义关系.“把来”形成的动因和机制是NP话题化以及“把1”与“来3”词汇化的结果.“把来”的动词性体现了“把”的动作义和“来”的趋向义的回归,体现了语言在句法演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方向性.“把来”的形成表明,“把来”各要素的语法化与结构的词汇化是两个互相影响的不同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一+N(名词)”比较容易发生词汇化和语法化。“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凸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凸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凸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