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近代人口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1840年到1877年为缓增时期,人口由14,892,000增加到16,433,000。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尚未深入,太平天国战争对山西的影响亦不甚大,清代前期人口暴增的各种因素仍在起着作用;1877年到1887年  相似文献   

2.
大跃进与困难时期,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经历了一场大变动.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小城镇建制的变化、人口自然变动异常和大量的人口迁移是产生人口变动的直接因素.从深层因素看导致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与困难时期巨大的社会变迁、人民公社运动、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变化和大跃进中的盲目建设.  相似文献   

3.
15— 18世纪亚欧主要国家处于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人口结构及其变动轨迹对社会转型具有重要影响。从总体上看 ,亚欧诸国的人口结构及其变动具有某种共时性。但是 ,由于各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 ,致使人口因素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迥然有别 ,从而使各国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差距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人口问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过剩人口则是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过剩人口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它的存在形式作一论述,以期继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一过剩人口的形成及其特点所谓“过剩人口刀,并不单指人口数量的多寡,它只是一种相对于一定生产条件而言的“过剩”人口,即一种相对的过剩人口。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绝对”过剩人口  相似文献   

5.
有清一代,大量外省移民迁居四川。随着人均耕地的减少、洋货的冲击、土地恶性兼并及农村超经济的剥削,导致农村人口相对过剩,形成流民,给近代四川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近代农村雇佣关系的异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异质”同存的社会 ,农村雇佣关系上同样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异质”。文章认为 ,流民的大量存在或者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过程 ,是农村雇佣关系发生的前提 ;劳动力的商品化是农村雇佣关系“异质”性的表征 ;流民流向新式农垦企业强化了农村雇佣关系上的资本主义特质。农村雇佣关系上的“异质” ,体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有着不可低估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而直接导致了全国性、普遍性的大饥荒,加之国家对城镇地区实行较为倾斜的社会政策,这些对农村人口的生育、死亡及发展都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饥荒使人口结婚率下降;大饥荒使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大饥荒使人口总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中期以后。  相似文献   

8.
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土重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重要习性。晚清以降,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而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因素的作用和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社会封闭的大门,无数中国农民离开土地和家园,涌向陌生的城市;同时,农村人口的流动带来了向农村习俗的挑战,推动了农村习俗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人口美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城邦国家人口规模及其构成的设想,到马克思的“人也要按美的规律采建构”的观点,以及之后出现的各种适度人口理论,都蕴涵着人口美学的思想和原则。事实上,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优生优育的人口美学实践活动。因而研究人口美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人口美学理论(包括古代人口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口美学思想、各种适度人口理论),二是人口美学实践(主要包括人口优化系统工程、计划生育美学、人口与市场经济的美学分析和预测等)。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口预测方法估算中国"十四五"期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并总结了其中的四大重要"转变".人口规模变动呈现"四降三升"态势,人口总量保持增长,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年均死亡人口规模继续提升,但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育龄期女性人口、年均出生人口继续下降;从人口结构变动来说,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双双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由"底部"驱动转为"顶部"驱动主导,人口抚养比保持低位,但性别比失衡的问题正向适婚年龄段传导.人口结构出现的重大"转变"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婚育观念的交织、劳动力的"质""量"转变.为应对中国人口变动,提出必须从生育权利、养老保障、经济转型、社会体制等方面进行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11.
民族手工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民族传承技艺。近代,在商业的推动和工业化的刺激下,云贵高原民族手工业得以从传统向近代转型,并具备了商业化生产特征。这种转型使云贵各民族以棉纺织和刺绣为首的手工技艺得以延续甚至提高。同时,云贵高原民族手工业向近代转型也推动了云贵高原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西南丝绸之路"的贸易,使其商品化生产趋势更为明显,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往来。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1、在人口——经济这一链条中,经济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性质及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变动的方向和基本趋势。这是人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从农业经济发展这一视角来挖掘一下促成农村人口迅速增长的深层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13.
住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住房与人口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吃、穿、住是人类生活最必需、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人类最初是以洞穴为休息、储存食物和生儿育女的场所,后来为防止野兽和洪水的侵袭,以树上筑巢为栖生之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以建造各种类型的房屋为基本的、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们一般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要在住房里度过。人不仅要在住房里睡觉,还要在住房里吃饭、休息、娱乐、学习,有的还要在住房里工作。住房不仅是人们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是人们享受和发展的必要生活资料。有了舒适、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间网络历史书写变得日益普遍,它与以往学界历史书写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关系,显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有关义和团运动时期山西事件的学界书写和民间网络书写,探讨了两种书写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影响。文章指出学术性的山西事件书写是随着时代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断在变化的,新中国以后有关义和团的许多学术著作一般都不提山西事件这类有某种负面影响的故事,造成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只有海外研究者声音的状况。晚近兴起民间网络书写对山西事件猎奇式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但其非专业性影响了这种叙事的质量。本文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认为,民间网络史学的出现提醒了学界史学在网络时代如何恰当处理晚清历史中的某些负面故事,建设和运用好历史知识话语权的问题。本文特别指出,民间网络史学在破除学界史学曾经有过的偏颇倾向时,自身也要警惕对特定人和事的情绪化及神话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变动研究陈美英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就是指已经活到某一年龄的人口今后平均还能活的年数。通常所说的平均期望寿命,就是指出生时的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变化,表现了社会生活环境。人民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状况的变化,因此,人口平均期望...  相似文献   

16.
住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住房与人口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吃、穿、住是人类生活最必需、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人类最初是以洞穴为休息、储存食物和生儿育女的场所,后来为防止野兽和洪水的侵袭,以树上筑巢为栖生之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以建造各种类型的房屋为基本的、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们一般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要在住房里度过。人不仅要在住房里睡觉,还要在住房里吃饭、休息、娱乐、学习,有的还要在住房里工作。  相似文献   

17.
前言人口是“整个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是一切社会现象(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切社会现象)的承担者。它的内容有四个方面:(1)人口数量,(2)人口构成,(3)人口的自然变动,(4)人口的机械变动。前两方面的内容统称为人口的静态,后二者谓之人口的动态。人口的静态是分析人口的动态的条件,人口的动态是构成人口的动态的因素。二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88--2006年大连地区人口数据的整理,运用Mapinfo软件进行相关处理,总结出近20年来大连人口时空变化的特点,即总人口规模继续扩张;内部核心地带(中山区)人口密度从1988年开始已出现减小的趋势;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增长主要源于其外围地带人口高密度区(沙河口区)的持续增长;人口发展的张力从中心区逐渐向近郊、远郊区扩展。在此基础上对人口分布动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人口发展角度对大连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代河南人口估测王天奖一、问题的提出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旧时代,人口的增减、多寡,不仅关系到赖以立国的农业的“治”或“敝”,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治”或“乱”;小至一家农户,能否发家致富,与其家口、农业劳动力的多少也有很大关系,“穷非五子...  相似文献   

20.
一、封建货币形态:紋銀和制錢在鴉片战爭以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經济的社会,它的生产方法的基础,是以小农經营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結合而成的。封建阶級对农民阶級最重要的两种剝削就是田賦与地租銀錢并用的封建貨币对于田賦与地租的剝削亦尽了很大的作用。銀兩只限于比較大量的交换的本位,它是封建地主阶級的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制錢是农民阶級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