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夏建立后,因信奉佛教,大修寺庙与佛塔。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王澄堡村发现的宏佛塔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形式与喇嘛塔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构筑方法,体现了西夏境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特点。宏佛塔是夯筑地基,楼阁式塔身和覆钵式塔刹组成,出土了大量的西夏佛经、佛骨、泥塑、小罗汉等文物,被列为"全国十大文物发现"之一。尤其是出土的绘画作品西夏彩绘绢质佛画(唐卡)、彩绘泥塑佛头像、木刻印刷雕版、西夏文字、玉人等珍贵的国家级文物,填补了我国西夏文物的许多空白,为研究西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利的研究价值,成为我国"唯一见证西夏王朝佛教文化的最大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西夏文书档案史是西夏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夏文书档案史的研究在中国经过了四个阶段:萌芽时期(20世纪初的前10年)、初创时期(黑城文献出土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成果多产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繁荣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鉴此,本文拟就各个时期的研究作一历时兼共的介绍和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杜建录先生撰写的《(天盛律令)与西夏法制研究》,是以《天盛律令》为中心,结合汉文资料、其他西夏文文献和文物考古资料,对西夏法制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力作。该书把西夏立法中的种种现象放入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从而使读者对西夏法制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与唐、宋律相关照,揭示了《天盛律令》的独特本质及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了存世西夏文文献的情况,特别对近年陆续出土与出现在拍卖行的西夏文献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西夏文献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趋势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了今后西夏文献研究应注重“四行对译”和语法标注,并贯彻“因声求义”等训诂学方法,使西夏文献解读成果与历史语言学、文献语言学研究接轨,为藏缅语、古代汉语通语和方言的研究提供素材;西夏文献的阐释应服务于敦煌学、“大国学”研究,着力强调了黑水城出土文献是中国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百年西夏学国内外著作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初迄今百年来,随着国内外学人对黑水城及其他地方出土的西夏文献、文物的研究,西夏学由此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为反映这一历程,本文对这一时期的国内外西夏学界编著出版的西夏研究专著、专集、译著等情况,进行分类列目和概述。内容主要涉及:(一)西夏语言文字与文献整理;(二)西夏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三)西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西夏文字被重新发现至今,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俄国、日本、欧美学者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总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一)启蒙期———西夏文字的发现与识读(1804~1908年);(二)形成期———以黑水城西夏文献出土为标志(1909~1936年);(三)繁荣期———多国学者参与研究,大量著作刊布出版(1960~1998年)。  相似文献   

7.
经过数代西夏学者的努力,我国西夏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并且大体形成了宁夏、北京、甘肃等几个研究机构和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研究中心。但仍有许多工作亟须去做:1.加强对《俄藏黑水城文献》的研究与译释,向海内外读者提供信实的汉译本。2.积极争取与俄罗斯联合影印出版俄藏尚未整理的西夏文献。3.与文物考古部门通力合作,尽早公布近年乃至近10年来西夏考古发掘报告以及新发现的文物资料。积极争取政府或企业投入,收购流散民间的文物资料。4.组织西夏学、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的专家对西夏遗民进行调查。5.建设西夏网站,实现西夏文献情报资料网上共享。  相似文献   

8.
黑水城文献出土以来,西夏语文学逐渐成为国际性显学。编纂能够反映西夏文概貌的字典、词典一直是中外西夏学者的不懈追求。百余年来的西夏文辞书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罗福成和聂历山初步实践,字典初具模型;西田龙雄等研究西夏文字、语音等,确定其框架;李范文编成《夏汉字典》,确立典范。随着西夏文文献的刊布,西夏语语料库建设将不断推进。依托语料库平台进行辞书编纂,将是西夏文辞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西夏是1038—1227年存在的边疆民族政权,它崇信佛教。黑水城西夏文献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西夏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俄罗斯、日本作为西夏学研究的三个大国,在西夏佛教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分两个时间段对中外学者在20世纪西夏佛教研究方面的成果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正>西夏学与考古学关系密切,西夏学发轫于考古,没有相关文物、文献的发现就没有西夏学的今天。牛达生先生长期致力于西夏考古学研究,既是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参与者,又是西夏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从文物考古入手,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以探究西夏历史的真实面目,在印刷术和钱币研究等方面卓有成效,蔚为大家。即将出版的《西夏考古论稿》(二)即是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又一次结集,其认真的研究作风和严谨规范的学术风格在该书中多有体现,值得大家学习。  相似文献   

11.
学界依据各类汉文典籍资料,已辑出了部分西夏姓氏,并校勘出了文献传播过程中的同名异译、脱、衍、倒、讹等讹误;本文又发现了"部曲"、"冬至"、"令王"、"拽厥"等姓氏。汉文典籍中的这些姓氏或由于句读错误,或由于记述内容过少,长期隐埋于史料当中。此次甄别,得力于近年来公布的出土西夏文献的支撑,这些西夏文献在西夏姓氏及其他名词术语方面的价值应当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出版关于西夏学研究的专(译)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西夏文献史料、历史与地理、社会经济、政治与军事、民族、人物与遗民、文化艺术。语言文字、文物考古等。其中《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天盛律令》修订本及《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西夏书籍业》中译本等西夏文献史料的整理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西夏文“■■”(b■2bjij1)又写作“■■”(b■2bjij1),常见于佛经文献,与汉文本“粪扫(衣)”“补衲(衣)”等对译。从字形和字音两方面进行考察,依据出土的西夏文献材料,推测该词在西夏文造字时与“■■”(b■2bjij1)同源,意为“蜣螂”。蜣螂以粪便为食,有喜于粪土中推却屎丸的习性,后来,人们用该词专门记录佛经中的“粪扫(衣)”“粪(衣)”,成为佛经专用词。“粪扫衣”又称“衲衣”“百衲衣”,为世俗人当做垃圾舍弃的衣服,泛指僧尼所穿之僧衣。又因僧尼的衣服多补缀缝衲而成,因此西夏文献中的“■■”(b■2bjij1)又衍生出动词“补衲”、名词“补丁”和形容词“破旧的”等义项。  相似文献   

14.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官阶封号表》《天盛律令》卷首的"颁律表"与"司次行文门",以及西夏文献款题中出现的职官与封号是了解西夏官制的比较重要的资料,但其中职官和封号之难解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本文利用《掌中珠》以及存世西夏文献中有夏、汉两种文本可资对照的款题,通过对西夏职官和封号的勘同,讨论了西夏人对这些专有名称的翻译原则,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这一原则为指导,对《官阶封号表》《天盛律令》卷首的"颁律表",以及西夏文献款题中出现的职官和封号进行了重译,希望对这些译名的勘同、翻译乃至西夏官制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汉文西夏文献,自宋迄清,代有其书。宋朝为其初创积累时期,所成诸书是汉文西夏文献中最具价值的;辽金元三朝是其辑录散佚时期,经过元朝史家的“精心删汰”,大量的西夏原始文献从此都亡佚了;明朝是其重辑创新时期,在编辑汉文西夏文献时所作的有益尝试为清人提供了借鉴;清朝是其辑佚勃兴时期,经过清朝史家的钩沉索隐、重修重著,形成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汉文西夏史籍,为今人研究西夏提供了诸多便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西夏文、汉文文献为主 ,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和当前研究成果 ,对西夏兵器的种类、制作的材料、规格、方法以及兵器的校验等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探讨 ,以期使人们对西夏兵器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木板画,为揭开西夏王国神秘的面纱增添了重要的资料。随着考古发掘报告的相继公布,武威出土的这批西夏木板画引起了学界关注,考古学和西夏学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丧葬习俗、绘画艺术、服饰特征等多个方面探究了西夏社会历史,简述了不同的见解。虽然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为揭示西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及社会面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简论西夏文及其辞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夏古国的产生、西夏文的创立和使用,以及对西夏文献、西夏文辞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查考,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线索,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医药文献多译自唐宋医籍,主要来源于唐宋时期的名家名方、金元医书以及西夏本民族单验方。这批文献的最大特点为保存了宋代校书前中医药古文献的原貌,同时保存了治疗地方病的本土方药,这些医方反映了当时西夏的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西夏卷轴画集中出土于今内蒙古和宁夏两地,约有200余幅。其中的佛教卷轴画并存汉地传统绘画风格与吐蕃传统绘画风格(唐卡)两种形式。前者较多表现汉地净土信仰题材,特别着重于“阿弥陀佛来迎”场面,体现了西夏在继承唐代基础上的独特性;后者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内容,皆可于12世纪前后的西藏唐卡中找到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