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对孔子“三十而立”有两种解释:一以为立于办教育,一以为立于礼。刘蔚华同志主前者(见《孔子思想演变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宋敏同志主后者(见《孔子“三十而立”非“立于办教育”》,《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相似文献   

2.
“三十而立……”,是孔子概括人生历程随年龄增长所定的操持准则。把它借用来形容一个刊物是否合适呢?《学术月刊》经过三十年的磨练,它的结构、内容、文风等等已经基本定型了,也不妨说是“三十而立”吧。  相似文献   

3.
“有教无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一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从事教育工作。从二十二岁开始“设学于闾里”到七十三岁终老,办私学达半个世纪。一个大思想家如此长久地做教育工作,即使在为官的几年里也未停止,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学在官府”是殷周以来的传统。享有文化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和专利品,贵族以外的人没有这种权利。到了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文化典籍大量流散民间,出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向。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又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  相似文献   

4.
钟华 《天府新论》1998,(6):56-62
一、一个发展失衡的传统《论语·泰伯》篇有几句非常著名的论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孔子不仅认为“诗”“礼”、“乐”各有其用、不可偏废,而且明确把“乐”摆到了“诗”和“礼”的上位。其对“乐”之重视可见一斑。这是否是偶然的呢?回答是否定的。仅《论语》这部原典就至少有两点可以为证:第一,《论语》之《述而》、《八佾》、《泰伯》、《阳货》、《宪问》、《子罕》、《卫灵公》等篇中都直接写道了孔子好乐、赏乐、奏乐、正乐、歌吟的故事。而且,这些记载还可在《礼记》之《檀弓》、《庄子》之…  相似文献   

5.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孔子“笔削《春秋》义法”是两千年《春秋》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扑朔迷离,奥妙莫测。自汉代董仲舒“公羊学”盛兴,标榜孑L圣人作“经”,从中生发无数穿凿附会,矛盾百出的“微言大义”,从此将《春秋》研究引入误区。考先秦至汉初典籍,凡称名皆“孔子作《春秋》”,而所征引《春秋》皆出自《左传》。《左传》乃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而成,它与左丘明所撰《国语》思想倾向、语言风格皆截然不同。显然,《左传》主体即“孔子史记”,也就是孔子所“笔削”的《春秋》。“《春秋》笔削义法”存在于《左传》之中(而不存于“经”中),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希望把“春秋学”引出千年误区。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总结人生道路经验时,谈到“三十而立”。从人的一生来说,三十是立家、立业、立言、立功的年代。《人文杂志》创刊三十年啦。“三十而立”,作为一个刊物来说,是不是在三十年的时候应该树立刊物的风格,树立刊物的特色?一个刊物有没有风格,有没有特色,是刊物的生命所在。三十年来,《人文杂志》应该说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就是在内容上以文史哲人文科学为重点,在  相似文献   

8.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文学教育思想。前人对“立于礼”的解说各不相同,有说是“学之序”或“教之序”,有说是“立身成德”之一步,有说是“为政次序”之一阶段。而据周代学校教育实际,不存在先学诗后学礼再学乐的教学次序,孔门教学也不能确定有此次序;“为政次序”说只是一种政教理想,并无实践依据。因此,将“立于礼”理解为“立身成德”即儒家君子人格养成之一步较为稳妥。如果说“兴于诗”强调的是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那么“立于礼”则主要是指示了儒家君子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既包括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包括个体内心对礼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和遵从。  相似文献   

9.
子曰:“三十而立”.2015年1月,是《天府新论》创刊三十周年. 斟酌再三,我们放弃了举办庆典的计划,仅办了一场规模不大的学术研讨会,即“《天府新论》创刊三十周年暨‘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发言纪要在本期刊出.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指出:“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少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57页)在培养、选拔人材方面,孔子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人才”方面的言论。先秦以前,除了墨子的“尚贤”思想能与之抗衡外,可以说,孔子的“举贤才”理论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1.
温碧光在1990年第1期《人才杂志》上撰文,对人们熟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这句孔子的名言提出新的解释。 他指出,学术理论界目前多将孔子的这句话视为其平均主义思想的反映。例如,最新推出的由朱日耀主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便根据孔子的这句话,认为他主张平均主义政策;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也把孔子这句话中的“均”字,解释为“平均”、“均匀”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正> 孔子,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最有成就的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三千”之数,虽不无夸大,但孔子学生很多却是无可置疑的。私人办学,规模初具,其教育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确是研究孔子教育事业极关重要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因《论语·述而》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句话,就把“束脩”当作孔子收纳的学费。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上说:“他是‘有教无类’。  相似文献   

13.
<正> 《史记·孔子世家》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历代经学家感到颇为费解,故众说纷纭,有“野合”谓不合礼仪之说(见该文注释《索隐》条),有男子婚过六十四皆为“野合”之说(见该文注释《正义》条),今人又有“野合”为强奸之说等等。其实,“野合”在孔子时代的意义就是野外结合、配合。《左传·定公十年》记载:齐鲁会盟于祝其,齐侯将宴享鲁公,孔子为相,辞谢说:“嘉乐不野台……饷而既具,是弃礼也”。“嘉乐”,晋杜预注为“钟磬也”,修订本《词源》释为钟鼓之乐。唐孔颖达疏曰:“不野合者,谓享燕正礼当设于宫内,不得违礼而行,妄作于野耳”。显然,“野合”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这一概念,先秦诸子一般地都是与“善”这一概念混同起来使用的,但也已经意识到二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如孔子就曾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可见在孔子看来,“尽美”的可以是“尽善”的,但并不一定都是“尽善”的,反之亦然。这也就是说“美”应当是一个既与“善”相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但是“美”究竟与“善”有何区别,孔子以及先秦时代的其他诸子都没有给以具体说明。这种情况,到了汉代也还是如此。如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曾用虞舜、文武之事来说明孔子上述对于《韶》和《武》的“美”与“善”的看法,这意味着他同意孔子对于“美”与“善”的观点,但也没有说明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一般地是把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使用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提到的“乐”,是广泛流传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孔子论“乐”的侧重点是音乐,如《论语》中出现的“歌”、“击磬”、“钟鼓”、“瑟”、“歌乐”等等,说的是歌唱和奏乐的音乐形式。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其音乐美学观占据着重要位置。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将音乐教育同“诗”和“礼”的教育相提并论。主张人格的完善是在“诗”、“礼”、“乐”的共同教化中完成的。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呢?因为音乐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他在谈到…  相似文献   

16.
<正> “知天命”是构成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下文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在叙述自己修养的历程时,也把“知天命”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关于天命的论述表明,天命观是其人生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纳入人学体系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邢昺疏:“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畏于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将“畏”字理解为“畏惧”,其误显然。杨伯峻《论语译注》解“畏”为“拘”,译为“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意义理解虽前进了一大步,但释“畏”为“拘”,仍未属达诂。其实,“畏”应破读为“围”。“畏”属影母未韵,“围”属喻母微韵,二字音近相通。《韩非子·难言》:“仲尼善说而匡围之”,《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围于匡,颜色不变”,《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孔子家语》:“匡人简子以甲士围  相似文献   

18.
要想弄清孔子的“天命”和“矩”的真义是什么,先要知道孔子对待周礼究竟如何。“因材施教”被《现代汉语词典》1375页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很显然,“因材施教”的“因”即”针对”。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股礼,所报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因于”即“针对着”。“因于”的“因”与“因材施教”的“因”同义,应注为“针对”。孔子的上一席话可以译为:“商朝针对着夏朝的礼〔进行改革〕,所废除的和新增的,是可以知道的;…  相似文献   

19.
幽厉继出,王室中衰,周天子成了徒具虚名的诸侯头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面礼乐废,诗书缺。面对“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的形势,孔子力挽狂澜,游说各国,竭力鼓吹“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以下凡引《论语》文句,仅举篇名。)的礼治原则,宣扬“克已服礼”(《颜渊》),主张“兴灭国,继绝世,  相似文献   

20.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整体思想的概括,具体可表述为“诗人言志无邪”。“诗言志”在先秦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乃是“《诗》言志”,说明《诗经》作品乃是诗人思想志意的表达,其中的“志”被限定在礼教规范之内,其情感应该符合“无邪”的要求。“思无邪”的评诗标准,是对“诗言志”命题最好的概括和解释,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和《礼记》,也都在“言志”“无邪”方面做出了引申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