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芦笙是我国苗、侗等民族所喜爱的吹管乐器,在苗岭侗乡广泛流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芦笙由六支竹管组成,大的长至一、二丈、小的只有八、九寸。各地的芦竹在构造和调音上有显著差异,但都声音悠扬悦耳。其伴奏的莽筒,大有八、九寸直径,用树干挖空而成,内安一支有簧塞的竹管,用时两人抬一人吹,声音低沉而雄浑。侗族的传说认为:是苗族和侗族的祖先共同吹响了芦笙,使两个民族世代友好相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此,苗岭侗乡的村村寨寨都有芦笙队,每年农闲时便举行“跳  相似文献   

2.
侗族是由古代百越中骆越一支发展而来的,它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尤其是“合款”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于祖国光辉的文化史有着重大的贡献。现就有关问题提出粗浅看法,望方家教正。一、侗族“合款”的含义侗族分布在湘、桂、黔边区二十多个县及鄂西地区的宣恩等县,人口一百四十二万余人(一九八二年统计)。在其古代社会中,曾有几个或几十个邻近的村寨联合建立起来的组织和若干组织联合建立的联盟组织,名日“款”、“合款”、“门款”。宋  相似文献   

3.
“侗族文化圣地”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生存目标,生活理想和原始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极具丰富历史内涵的文化概念,它是侗族人民保护原生态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侗族人民创造和美化幸福家园的一种崇高愿望。  相似文献   

4.
侗族地区“洞”、“款”组织的特征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区)的毗连地带,总人口111万。侗族是一个低地水居民族,喜温惧寒。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民族压迫政策,使侗族人民被迫地一次又一次沿着大河、小溪迁徙,随山洞而居,史称“溪洞之民”。由于他们历来从事  相似文献   

5.
<正> 一、房室、禾仓、禾晾。侗族房室建筑属于东南亚系造型,不用铆钉衔接的木质结构。南北方言区(以贵州锦屏具启蒙一带的南、北走向来划分)的房室结构基本相同。北部方言区多建平房,人多居楼下,内有堂屋、神龛、寝室、火铺等等。南部方言区多建楼房,人居楼上,下层关禽畜和放置犁、耙、锄等农具和舂米的石碓等。其建筑多为二层或三层木楼。顶部多盖木皮,檐角左右滴水,侗族称为“商昂”,即汉语的“偏厦”。木楼的宽度分为“三堂”,每堂间内宽约丈许。大门多开  相似文献   

6.
侗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中许多传统习俗与侗族人民的卫生保健、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婚后“不落夫家”、“踩生”习俗与妇幼保健 婚后“不落夫家”:侗族妇女在婚礼期间,夫妻不同房,新娘与伴娘同宿。最多在夫家住3天,即由夫家派好友将新娘送回娘家,待到逢年过节,或农事大忙,夫家可派人接新娘与新郎同房,但次日又返回娘家,这样时来时往,直至女方怀孕后,才迁往夫家。这就是侗族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新娘有孕,这是一件大喜事,不但夫家来人接,女家也派人送,这时新娘一头挑着“稻…  相似文献   

7.
<正> 侗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侗族人民爱唱歌,也爱跳舞,所以,在侗乡有“饭养身,歌养心”,“耶求旺,舞助兴”之说。侗族民间舞蹈文化与侗族的其他艺术文化一样,是侗族人民为了再现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满足人们对于美的爱好和追求而逐渐创造出来的艺术。它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其起源和发展,民间流传的几种主要舞蹈及其独特的风格,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巫医”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事象,在贵州东部侗族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巫医”文化。贵州东部侗族的“巫医”具有族群的集体参与性,它反映着侗族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本文在调查之基础上,就“巫医”文化试作初步的探折。  相似文献   

9.
演唱民歌是历史形成的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如在壮族的“歌圩”、苗族的“游方”、侗族的“会期”、回族的“花儿会”等活动中,都是以演唱民歌为其主要内容的。民歌来源于人民群众,有广泛的生活基础,所以它有很强的生命力。人民用民歌这种形式控诉黑暗的旧社会,嘲讽骑在人民头上作成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歌唱新中国的美好,赞美各民族的团结,抒发  相似文献   

10.
“哈节”,是京族人民传统的民族节日。“哈”或叫“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据《防城县志》记载,在山心岛一带的京族人民,“农隙时,择定地点,于月白风清之夜,邀集邻人,举行歌会,以资娱乐。其所唱之歌,乃系民歌,俗称山歌。参加者分为两部,一部为男性,一部为女性,两方均有谙熟山歌者二、三人,名曰歌屯。男方择一歌喉清脆之男童,名曰歌郎,女方亦择一歌喉清脆之女童,名曰歌娘,男女相距约五、六丈,由歌屯将山歌逐句低声口授,歌郎或歌娘即循声高唱,一问一答,声调和谐,其乐  相似文献   

11.
<正> 侗族是古老的民族。侗族人民勤劳勇敢,擅长歌咏,以口为笔,以心为纸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侗乡素有“歌海”之称,“饭养身,歌养心”。吟咏歌唱,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侗乡茶文化     
<正>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侗族人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文化现象,虽历经曲折,仍一直保持下来。以礼貌、文明为特征的侗家茶,便是侗族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侗家茶别具情趣、美不胜言。每到侗寨主人让客人洗尘后,便连续端来三杯茶,第一杯茶谓之“生姜茶”,即用腌制的酸辣姜下茶,表示给客人清心;第二杯茶谓之“糖茶”,即用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独具特色的恋爱形式侗族把青年男女初次相逢对歌借把凭、约期花园幽会,到携伴私奔期间的这段恋爱过程统称为“玩山”。“玩山”顾名思义便是在山上玩。侗语或称“或炎”(做玩),或称“学虽”(学智慧)。因玩山地点多设  相似文献   

14.
贵州的天柱、锦屏、黎平、三穗一带的侗族婚俗中,有一必经程序叫“卡求”(侗语音),当地汉语叫“卡舅公”或卡舅“,就是在结婚之前,男方必须提着一笔钱财和肉、粑、酒、糖果等礼品送给女方母舅家。古代们家联姻同姓不能通婚。极少数姓氏虽行同姓结婚之习俗,但也有极严格的宗支限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表示侗族婚俗中近亲禁婚,其实不然,侗族婚姻由于受氏族社会固定婚姻集团古俗的影响一直崇尚“老亲老成”、“亲上加亲”的陋俗。据清代有关记载,康熙年问,侗族婚姻仍以“母党为重,婚先中表而后外人”。常选“姑表”、“姨表”、“…  相似文献   

15.
<正> “款”是侗族地区原始组织的称谓,它是侗族社会特有的历史产物。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侗族社会内部,以地缘为纽带,形成了一种带有军事联盟性质的社会组织,统称为“款”。款一般有四级组织集合而成。这四级分别是小款(一个自然村寨)、中款(邻近的二或三个村寨联合而成)、大款(区域性的联合组织)和联合大款(所有大款的联合)。款组织内德高望众的人担任款首,他们实行带有氏族部落性质的民主议事制度,还订有严格的款规,称为侗族款约,又叫约法款,并共同发誓严格执行,如有违者,必受到严励惩罚。款约在侗族地区世代相传,已成为该民族的习惯法。调节着本民族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即使从宋代文献较多地记载侗族款组织活动算起,侗款的历史也至少石一千年了,而且实际上它的历史会更早些。长期以来,侗族社会的政治、经济,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思维方式,无不与款有关。有的同志说侗款制是侗族文化的最基本牲征,确言之有理。①然而,关于款的名称,即它的含义是什么,是侗族固有词还是借词,目前学术界还众说不一,很有必要讨论讨论。何谓款?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1、据说,很多研究侗族的学者认为,由于侗族款约这种口头法规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条款”,因此称之为‘“款条”,其词也称“款词”,所以“款”这“词的发音是来自汉语措词②。有的说“款”是个古代  相似文献   

17.
侗族的“打标”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客家人称为“打表”。“打标”就是用山区随地可见的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或者用生产工具等作为某种标志,常见的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打标”是侗家人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不仅反映了侗家古朴的传统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侗家良好的精神面貌。这里,仅对侗族的“打标”习俗作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实施,将在北京雁栖湖建设”中国民族文化城”,占地280公顷,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民族经济、文化展示。它将增进国内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民族团结,也将为各国朋友了解我国各民族提供最便捷的途径,增进各民族对外经济文化联系。笔者受托草拟其中的侗寨展示构想,并对展示内容作必要的说明。笔者本着“立体、全面、高层次和生动活泼”的原则,提出了下列构想。鉴于展示是否全面,准确对本民族来说是个敏感问题,而且民族村寨展示还可能在其他旅游城市修建,如何全面、形象、生动地介绍一个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故不避浅陋,将构想列后,以供讨论,恭候读者、专家的赐教。侗族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和湖北西部一些县市,现有人口250多万,是古代越人后裔。侗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传统文化颇具特色。多声部合唱的侗族大歌、不用一钉一铆的鼓楼和风雨桥建筑艺术、有九个舒声调六个促声调的侗语,有“侗族三绝”之称,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19.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定湘 《民族论坛》2005,(10):42-42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踏进侗乡,你就到了侗族大歌的故乡。一、侗族大歌的种类大歌,侗族叫“嘎老”或“嘎玛”。“嘎”即汉语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语,即汉语里的“大”的意思“。嘎老”直译为汉语就是“歌大”,但按汉语习惯说  相似文献   

20.
侗族大歌:一个民族吟出的古老音乐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岁开始学歌,每夜不停;12岁离开歌师与父母自己练唱;再大一些,他就独自走进歌堂了 “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素有“年长者教歌,年轻人唱歌,年幼者学歌,善歌者受赞扬,歌师受到尊敬”的社会风尚。侗族民歌源远流长,早在八、九百年前,宋代诗人陆游就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在辰、沅、靖州一带居住的少数民族(其中包括侗族),农闲时一、二百人,手相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