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因明是古代印度“尼也耶”派,即“正理”所创立并在后来不断发展而趋向成熟定型的逻辑科学。它正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逻辑一样,也是关于推理、论证的科学。印度学者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指出:“实际上,正理的意义就是逻辑,也就是正确推理的科学。它在许多方面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相类似,虽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基本上的不同,……”他对因明与亚氏逻辑关系所持的这一见解是正确的。但他并未对此作  相似文献   

2.
为使人类的科学文化得到发展,科学应该使人认识更高层次和更广阔领域的文化意义下的“理论”,这就应该建立一种“文化学说”。它是最高层次的科学理论,应该给所有科学理论以最普适性的规定。文化的人的主体观的观点,应该在文化形态研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的行为、心理、生理三个方面,可视为人的存在形式的三个基本方面,因此也应是三个文化元形态;至于人的物态创造物和人的文化化了的自然对象,充其量不过是这种元形态的形态。因此,文化学说便表现为主要由三个文化元形态组成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文化学说并不是“单体性理论”,而是其集合;而把单体理论“胶结”在一起的东西,就是人的认知模式。文化学说发展的动力学因素,一是文化学说作为价值对象,成为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目标;二是人类的认知属性及不同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文化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极重要基础。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未完全包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范畴之内的“文化”范畴,这是“文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依据。对这一“文化”的科学界定,以统筹和沟通诸学科各自对“文化”的研究,是文化学的中心任务。同时,本文通过剖析“文化概念”和“文化”词语字义疏证两者的关系,提出要重视研究自古似来(尤其我国)人们对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概括,并用现代理论加以开掘,从而深化文化研究。最后,作者提出文化研究的四个具体方法论问题:一、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二、文化的描述和测定: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具象问题;三、文化以人的活动为中介的问题;四、文化的统一性、强制性、自律性与文化的他律性、“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无限多样性”这两方面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文化人类学家,主要研究太平洋岛屿文化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最近有资料表明这两种文化之间有着史前联系。中国南方有些少数民族是3000年前曾建立于绍兴的越国人的后裔。越文化的影响或遗风也明显地存在于他们之中。中国的学者从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亦发现越国人又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的后裔。而新石器时代的人又与马来—玻里尼亚人的祖先十分相似。大量的语言、习俗、物质文化方面的考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越国人的后代与马来—玻里尼亚文化有悠久的联系。中国的学者偏重于研究和注意越文化对后来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百越”一词也不甚科学。如果考虑到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发展中所汇聚的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百越”一词显得有些含混。事实上,有些文化习俗的发展已经跨越了中国的疆界,甚至到了东南亚以外。“百越”是指直接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的现代化是在吸取欧洲的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它的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也不例外,始终是一种外来的进口科学。但日本现代史的发展证明它是在吸取西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日本化”的加工。在社会科学方面,同样地也出现了社会科学的“日本化”的消化过程,“大塚史学”就是在西洋经济史学方面“日本化”的一个重大成就。这里所说的“日本化”意思是指日本学者在西方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辛勤的创造性劳动,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科学体系,使外来的进口科学完全变成了日本自己的社会科学,并立于世界现代社会科学之林。  相似文献   

6.
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王胜利  伍玥 《社科纵横》2012,(6):123-126
文章对皮埃尔·布迪厄的制度思想从“场域”概念、法律、惯习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布迪厄认为的“场域”实际就是“制度场域”,社会制度就是由一系列相互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子制度场”构成的;法律既是一定的规则、正式的制度和技术,是社会斗争行动的资源与框架,也是社会关系得以再生产的机制与媒介。非正式制度的惯习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文化制度是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它以一种社会制度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王晓东  刘松 《求是学刊》2002,29(4):38-42
马丁·布伯是 2 0世纪声名斐然的犹太教哲学家。他提出了哲学的“关系本体论” ,或者说“我—你”哲学。从我—你关系出发 ,对传统哲学的“我—它”关系进行了批判。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或关系本体论 ,是对人类生存的神学人本主义意义上的反思 ,同时也是对西方文化和社会危机的浪漫主义的批判。他的神学可以称之为浪漫神学。布伯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同时也具有很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从单元角度,以一种静态的线性的方式来描述人类文化现象,至今仍是人类文化研究领域的一种未得克服的倾向。这样,人们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面前,当然有时会惶惑莫解了。著名德国科学哲学学者赖欣巴哈说:“我们的知识体系是一种语言的奇怪的混合物。”保加利亚科学学学者尼科·雅赫尔也说,“科学还设有得出详尽的公认的定义。”这些说法正反映着我们对人类文化现象,尚未得到科学的认识。人类文化学说的存在,在形态上是空间结构和时间演进二元化的;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着多要素多层次性,在时间演进上还存在着非线性等复杂特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对文化学说进行价值分析时,不可忽视的思索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朱崇科 《浙江学刊》2003,(1):132-136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1.
诉讼文化论     
“文化”一词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在现代社会学著作中,它主要指特定社会或群体在长期生活中所生成的环境反应模式,这其中包括行为方式、信仰、态度、观念、价值取向、推理方式和感性认识等。换句话说,文化,反映一种特定社会或群体在许多方面的共同行为方式和思想的构成。关于“诉讼文化”概念,要在着手研究之初根据社会学关于文化概念的理论来下一个定义,我们认为,所谓诉讼文化,是指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与诉讼机制有关的规范、设施、制度、理论、观念和价值等一切成果的总和。实质上,诉讼文化是一种综合宏观研究诉讼问题的代名…  相似文献   

12.
1—a,关于文化学说评价之价值观问题,我要从一篇权威性的论文的观点谈起。 N·E·Bowie提交给以“哲学与现代科学世界观”为中心议题的第十六届世界哲学大会的论文,题名为《价值在科学中的地位》。作者自称“这是一篇极为复杂的论文。”是的,作者想从现代科学意义上,去阐述有关价值哲学的几乎所有实质性问题,如此,它自当是“极为复杂”的了。因此该文涉及到价值本质、价值判断的实质和意义、价值判断的根据、目标和价值判断的关系、科学在价值判断中的地位,等等问题。但是,很可惜,N·E·Bowie这篇文章却充满着既非现代又不科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匈牙利的 Laszlo Harsing教授是位造诣极深的学者,他在非经典符号逻辑及其在科学哲学的应用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1981年他用匈牙利文发表了《科学论证的逻辑》,次年又出了这本书的英文缩写本《科学推理和认识状态》。在这本书中他试图以逻辑和数学为工具重建合理的科学推理结构,这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颇值得我们借鉴。 “假说”是我们熟知的概念, 但经过 Laszlo Harsing的工作之后,它已有了新的内容。 论证,就其目的而言在于增加我们的知识;而作为论证基础的假设正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因而如果能丰富以前的知识或导致科学进步的新知…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与科学的探究〔加拿大〕J.O.扬刘卓红林竟平编译一伟大的风景画家约翰·康斯特帕在1836年皇家学院的系列演讲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绘画是科学,它必须本着一种对自然规律探索的追求,”“风景画应该作为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绘画就是作实验。”康斯特帕在演讲...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工资成本上升和物价上涨并存的局面。由此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对工资和价格因果关系的探讨,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已作过分析,工资成本上升只会引起利润率下降,不会引起价格上涨。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物价上涨不都是由于工资成本上升引起的,但工资成本上升必然会推动物价上涨。我认为,前一种观点忽视了马克思“工资—价格”理论的前提条件,难以对现实作出科学解释;后一种观点符合客观事实,但回避了马克思的“工资—价格”理论,缺乏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嘉明 《求是学刊》2006,33(3):46-50
福柯将现代哲学的本质视为对“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回答。从根本上说,他对启蒙所持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它对当代哲学具有根本意义。福柯把他的“现代性态度”归结为一种“哲学的质疑”,亦即“批判性质询”的品格。虽然他不满于“理性”的专断,对它的压制非理性有着尖锐的批评,但仍肯定理性所具有的“自我创造”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现在科学文化、技术装备、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合理性”形式。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度”。驾车奔驶时,幽默的美国人往往不甘寂寞,用红红绿绿的彩纸剪成字母粘贴在汽车后窗上,构成了美国独有的妙趣横生的汽车文化。为了防止后面的车撞上自己,汽车文化中这方面的“警告”特多—“我不愿您来吻我!”,“走开去,我讨厌你!”,“公路上不兴玩碰碰车!”,“撞上来你就得赔大钱!”大卡车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警告说;“不要摸老虎屁股!”豪华轿车则娇滴滴地发嗲:“我可是个娇小姐!”为了制止后面的车超车,妙趣横生的佳句比比皆是—“如果你想见上帝,不妨超车!”,“超车意味着同归于尽!”…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来尝试创造一种全球文化的时期正在结束。世界正从设计创造单一文化的历史时期转向多种文化或“文化区域”竞存的时期。“文化”的范围要比“国家”更广。通常由人类学家使用的“文化区域”概念,对理解今天的现实至关重要,因为今天人们生活在各种文化群体(或称“文化区域”)重新显得重要的世界中。美国和加拿大就是这样的区域之一。文化区域的观点,使作为一种独特单元的“西  相似文献   

19.
比喻分类的方法通常是采用“三分法”,即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这种比喻分类方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不能囊括所有的比喻形式。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更为科学的比喻分类方法。本文就是在这方面做的初步尝试。大家知道,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和喻词三种成分构成,但是有的比喻却由其中一、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上古时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约在十五世纪,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西方,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论述“印刷、火药和磁石”的作用说:“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见培根所著《新工具》,转引自《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这说明了中因的技术发明传到欧洲之后起了促进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十六世纪后期,即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传教,在宣传耶教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古代的天文学、数学等科学知识,更向西方介绍了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