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鲁迅说过:“我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他以此为起点,到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伟大先驱,经过了艰难、曲折、漫长的历程。鲁迅的这段思想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史血肉相联。“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曾经伪造过一个假鲁迅,把他捧为“天才”和尊神,用来打人、整人。另外还有些论者、研究者,喜欢拔高鲁迅,把他同中国革命分离开来。这不仅歪曲了鲁迅,也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历史。其实,鲁迅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知识分子,曾经“背着因袭的重担”,作为受资产阶级思想学术影响的民主革命者,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怀中 《东南学术》2006,(3):131-135
本文从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的文化建设切入,概括出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即开放型、批判型和创新型。鲁迅的开放型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汲取世界上属于全人类的积极文化成果,来建设中国新文化,并把中国民族文化介绍到外国。鲁迅的批判型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理性思考,避免了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两极性”和“单向度性”的片面性,即拒绝外来文化的传统主义,和抛弃传统主义的“全盘西化”的两个极端。鲁迅的创新型文化品格,首先是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其次是鲁迅学术著作的创新,他把文化创新精神提升到关系时代进步、民族命运的高度,同时,他把敢不敢汲取外来的东西,加以创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弱盛衰的标志。鲁迅的文化思想深刻之处,还在于认识到培养新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邱焕星 《东岳论丛》2022,(11):47-58+191
既往研究在探究鲁迅的“杂文自觉”时,过于看重现代性和主体超越特质,忽视其社会历史性,没有真正进入1920年代语境,在共和危机和国民革命的现代政治转型中看问题。实际上,鲁迅的“杂文自觉”经过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发展阶段:最初的“随感录”形态,是基于共和危机而进行的旧文化批判;进入后五四时期,鲁迅针对“民国失传”的问题,试图再造思想革命,发起针对新文化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随着鲁迅参与国民革命,他又从“批评”转向了“杂感”,从“文化批判”转向了“政治批判”;而南下广州后的在朝革命和清党体验,使鲁迅最终出现了杂感的“文学自觉”和“革命自觉”,生成了以“杂文”为革命的“文学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在革命文学问题上的分歧,代表了知识分子面对革命的两种方式。创造社、太阳社在民族激情、阶级激情的支配下,出于对主义的认同而自觉追求某种秩序,而鲁迅却坚持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性意识与批判立场,坚持对于意义的追问。从其特有的革命观和知识分子观出发,鲁迅以一种关系思维的模式,进一步从革命与文学相互影响的关系入手,表达了他对革命文学的看法:其一,革命侵入文学,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学的异化;其二,异化了的文学和没有了解革命本质的突变的知识分子也不会给革命带来任何益处。  相似文献   

5.
一百零八年前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把单纯的农民战争所能发展的丰富理想和斗争达到最高峰。这个伟大的革命运动中提出一个建立农民公社理想方案的“天朝田亩制度”。他们幻想把农民公社做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的必经之路,并为这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美丽动人的愿望,进行了难苦卓绝的斗争。虽然太平天国革命受时代的限制,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终于失败了;虽然理想的农民公社方案不过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虽然它是不仅超越当时而又超越未来的“狂暴的空想”,但是太平天国提出以建立农民公社为中心要求彻底打碎封建剥削制度,并根除私有制的“天朝田亩制度”,把整个封建时代被压迫的劳动者的斗争要求,提高到了自发的单纯的农民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动员了广大群众,勇敢地反抗封建主义。它又在极大的程度上启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及其后,曾以相当大的精力对国粹主义进行斗争。这一斗争是他对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文化所作的带根本性的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他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所谓国粹主义,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问题,“国粹”的概念,是在新旧文化激烈交战中提出的一个被赋予了特殊色彩的概念。中国由于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很突出,抬出所谓“国粹”,从根本上说,就是抵挡新潮,反对变革,因循守旧的思想的一种反映。诚然,在上一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革命派阵营中也兴起过一阵国粹主义浪潮。当时,以章太炎为首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文化战线上的战斗业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宝。鲁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我们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榜样。我们学习鲁迅,应该学习  相似文献   

8.
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①他在和敌人斗争中给我们留下了异常丰硕的思想遗产。鲁迅的战斗的投枪始终是指向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他一直是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而十分重视历史的剖析,努力去“明白旧的,看到新的,了解过去,推断将来”,把对于历史的认识、研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省高等学校教工、科学技术机关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教师中间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红与专问题的大辩论。这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自我改造运动。自觉地进行思想革命,彻底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兴无灭资”、实现政治和业务的统一,向“又红又专”、“红透专深”跃进,这是广大知识分子的棂本利益和切身要求,也是整风运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之一。因此,积极参加这场辩论,争取在这场斗争中把自己改造得更好,这对于我们所有知识分子特别是带着浓厚资产阶级思想的旧知识分子,是特别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黎见春 《天府新论》2004,4(4):79-82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批判斗争 ,这些批判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即 :思想文化的批判围绕中心上作、配合中心工作 ,思想文化的解构与建构交织进行 ,批判的领域由外而内、斗争对象由远及近 ,高层领导介入的群众运动 ,由文艺争鸣、学术讨论始到政治批判、政治斗争终。总结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特点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张炜的知识分子批判是一种社会批判,也是一种思想批判.张炜以“业余者”与“流亡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对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丑陋现象进行了批判;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土野蛮”与“洋野蛮”,他清醒地洞察到封建专制思想与商业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阻碍力量;张炜以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批评,这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现时代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鲁迅对“左”倾文艺思想的批判吴家荣“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①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深刻地揭示了鲁迅精神的实质,这就是革命的坚定性。的确,从新文学运动的诞生一直到1936年他的去世,鲁迅始终是正确文学方向的代表。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象鲁迅那样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永远给人以深刻启示的总清算。从民族启蒙的需要出发,他以异常犀利的笔锋向封建传统观念发动了总攻击。其立场之坚定,态度之坚决,认识之深刻,威力之猛烈,斗争之彻底,在中国可谓第一人。而他自己也就在这种清算与批判中同封建传统观念实行了彻底决裂。但是,并不象某些人所误解和指责的那样,鲁迅完全割裂和抛弃了民族传统。恰恰相反,他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和体现者,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他的思想,他的性格,他的气质,以至他的爱好都是中国的,都深深地打着中华民族的烙印。可以说,没有中华民族文化,就没有鲁迅。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鲁迅所以能成为文化革命的伟人,还有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如果把自己囿于传统之中而不与外界接触,鲁迅也决成不了鲁迅,充其量不过是黄宗羲、顾炎武或吴敬梓、曹雪芹式的人物。是时代成就了鲁迅。20世纪初年,西学东渐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吹进了新鲜的空气,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鲁迅正是在继承传统而又容纳新潮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了成熟。  相似文献   

14.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鲁迅作过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主席同时还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国民党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共产主义者的鲁迅,……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般比较重视鲁迅大革命时期从“逆子贰臣”到“现代革命圣人”的思想转变,但忽略了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学观的变化。同时对他早年发生的另一次重大思想转变研究不够。我们拟把鲁迅的两次转变结合起来,把他的思想和艺术结合起来,对鲁迅作一考察。否定——鲁迅的自觉扬弃在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坚决否定与无情批判的过程中,鲁迅也进行着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最醒目的是他对文艺的态度。他从1906年弃医学文后,对文艺的作用备极推崇,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呐喊·自序》)但二十五年后,鲁迅却说:“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虽然鲁迅此后并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经过革命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逐步传播到中国,推动了三部分知识分子: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准备,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自觉斗争的新时期。本文着即论述“五四”时期中国的三部分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又联合又斗争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列宁指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既有统治阶级的文化,也有劳动人民的文化,两种文化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着。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深刻地揭示了民族文化遗产的阶级本质。鲁迅在前期,就从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立场出发,极为重视中国古代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这一立场就更为鲜明了。他不但大力提倡批判继承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遗产,而且从唯物史观出发,肯定了文化起源于  相似文献   

18.
(一)陆定一同志在他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中说:“实现教育与劳动结合,必须经过斗争,而且将会有长期的斗争。为甚么呢?因为这是教育工作中反对几千年的旧传统的一个革命。”最近在许多高等学校中展开的关于教育方针的辩论证明,要实现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方针,确实要经过非常尖锐的长期的斗争。不少的人认为高等学校只能把培养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目标,不过这种知识分子是有工农感情,能从事工农业劳动的。他们反对这样的提法: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既是工人、农民,又是知识分子。他们也反对半工半读的制度,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就不能不降  相似文献   

19.
鲁迅逝世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半个世纪以来,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一直栩栩如生,给人教益、鼓舞和力量。在他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观、革命观、社会观、文艺观等,也无不如此。本文试就鲁迅的革命思想谈点看法。“无论如何,总要改革才好”鲁迅一生,为拯救祖国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而一直进行着大胆的探索,不停的斗争,改革的思想,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举起了“打倒孔家店”的革命大旗,激越呐喊,对孔孟之道进行了勇猛顽强的袭击。特别是后期鲁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把研究历史和观察现实社会的阶级动态紧密结合起来,指导现实的斗争,给国内外反动派以更沉重的打击。当前,我们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坚持在一切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研究鲁迅的历史观,借鉴鲁迅的斗争经验,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