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表达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在此过程中,艺术表达主体与艺术表达客体之间构成一种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既是一种认识关系,也是一种价值关系,更是建立在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基础上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反映与建构的辨证统一,审美反映侧重于阐释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奠定了艺术表达的研究基石;审美建构侧重于分析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是实践—精神的交互运动,分析艺术表达与认识活动、价值评价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人们在讨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时,一般认为,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简而言之,人只能担当主体角色,即"主体=人".因为主体概念的规定性,不仅要影响到对客体概念的规定性,而且还要影响到对主体和客体同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整个认识论中很多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有必要对"主体=人"这个规定进行辨析,以便深化对主体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们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在改造旧哲学时,正是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入手,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从而为解开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之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认识为指导,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联系主体——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本原地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获得作为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4.
人生学论纲     
<正> 一、人生学的兴起 (一)历史已经步入主体论时代人刚刚从动物界提升出来,面对崭新的大千世界,就开始思考着世界是什么?自身是什么?自身与这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人类认识的侧重点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即由古代的本体论(即世界是什么?直观加思辩。)转向近代的认识论(即认识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实证加分析。)进而转向现代的主体论(即主体是什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什么?系统控制加动态综合。)这,便是人类的认识史。现实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体是指实践者、认识者,即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基础。实践的主体是人,承认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对于人的认识不能仅从客体方面来理解,更主要的是,应当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从认识史上看,即离不开人的自我意识,人必须把自我与他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是意识者,人从自身那里把自然界划分开来,才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认识不仅指向外部世界,而且指向人类自身。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社会性是人的能动的本质属性,假如没有人的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规定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要做到实践过程的主客体的统一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理论回到实践必须有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决策认识。 我们知道,人不仅要认识客体的属性和规律,即进行事实认识;评价客体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即进行价值认识,而且还要改造客体,占有客体。主体改造客体,改造世界,是人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是人作为主体的一个根本标志。主体占有客体,把客体变成自己物质的或精神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主体占有客体是主体活动的结果,是物化了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主体改造客体,主体占有客体,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关系。但是,事实认识面对客体本身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对现有的客体现象、本质和规律作出说明,它告诉人们客本质和规律是什么。价值认识面对客体存在和发展规律这个价值物,对这个价值物的价值作  相似文献   

7.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人类认识现象进行考察时,它在观察问题的视角上实现了一次跃迁。与直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所谓“主体性认识论”不同,它不是在纯粹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内兜圈子,即不拘泥于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而是用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问题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包涵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现象的考察得出的  相似文献   

9.
论价值关系与实践——认识关系的分离汪辉勇一些价值研究者认为,价值关系与实践——认识关系是融合同一的。他们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实践关系。”①“人(个体或群体)与现实世界有三种关系,即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认识关系。从总体上来说...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主体是审美客体生成的根据审美客体的生成过程是审美对象人化的过程。美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力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状况。审美客体的规定性是审美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之结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而获得的。审美客体的存在意义、美的社会性本质以及审美价值是对应于人对自然界的独立存在、受动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并且相对于人的需求选择而生成的。虽然从根本原则上说,审美客体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存在物,一切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客体。然而当人类还混迹于自然界而未羽化成独立的主体并从自然界提升出来的时候,纯自然的客观存在物…  相似文献   

11.
一审美,作为人类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在历史长河的波涌中向前推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当原始人还没有从自然界分离出来,还没有摆脱对自然界动物式的依附关系的时候,人的审美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自然最初是作为异己的万能的和攻不下来的力量和人们对抗的,人们完全象动物一样对待这种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人们象动物一样无能为力——这时的人类,不但把主体看做是客体(自然界)的内涵,而且往往把客体认作主体的外延。他们处在自然的淫威之下,却又认为客体具有和主体一样的意识。这时,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充分显露。人类屈从于大地的吝啬和上苍  相似文献   

12.
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研究中,价值问题成为哲学思考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看法。一、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根本原则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践,一种是认识。前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后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体现。不管是在实践活动中,还是在认识活动中,一般来说主体总是有自觉的和能动的倾向,即主体自觉地作用于客体和自觉地认识客体。那么,主体为什么自觉地发生这种活动?康德解释说,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认识的意义上讲是在寻求两个东西,一个叫“实然”,一个叫“应然”。前者是  相似文献   

13.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主体是指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指主体认识与实践的对象物。辩证唯物主义主客观是指导各个领域中认识主客性质、实践主客关系的理论基础。在经济领域中,目前人们重视客体研究,这是很必要的,但忽视主体研究,这是不应当的。本文着重探讨经济学中主体因素,谨作为改进与完善经济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的主体性概念作一探究。人的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主、客体相互关联的多重关系(比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中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这一概念包含三层意思:(1) 主体性必须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因为人并非皆为主体,主体性是针对有资格承担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的人而言的;(2) 主体性必须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多种交互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客体的主体是抽象的虚幻的主体,同样,没有客体性的主体性是空洞的非现实的主体性,人只有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中才能显示和确证自已的主体性地位和力量;(3) 人作为主体,不论是在对自  相似文献   

16.
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关系。认识主体认识或反映客体,从实质上说,是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客体的观念的映象,以便使客体成为主体观念中的内容。在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即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语言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主体”这个概念,哲学界过去往往把它和思维、精神相提并论。近年来,大家都统一于这样一种解释,即: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的人,是和人们实践认识的对象——客体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仍然不能使人全面把握什么是主体和客体及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一、什么是主体、客体哲学界历来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者和被反映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离开事  相似文献   

18.
一、对主体客体范畴作生成方面的考察(一)从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来考察主体客体的生成.土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基础,并从中分化出来的.因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还不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需要有一个活动性中介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只是当人以类的即社会的形式出现,与自然界展开有意识的对立,有目的地去改造自然界,并意识到这种对立和改造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才在实践活动中上升为一种对象性关系,上升为主体  相似文献   

19.
审美符号论     
从符号学视角研究审美活动,是对审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新探索,这种研究方法为美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审美符号构成了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客体,因为审美活动象人类的其它认识活动一样,是由主体与客体共同参与的,不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在论述审美关系方面的独特性最能体现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形态特征。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感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关系最为独特的理论范畴,它以触物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无预先立意的情况下偶然碰撞并交融为基本的情感形态,作为审美客体的物充满了主动的宇宙生命感,与审美主体之情相互依存从而互为主体性。第二,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结果的独特理论范畴,尤其是其中的兴象范畴,最为明晰地揭示出感兴生成意象的独特审美经验。第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独特品格皆有深刻揭示,它强调审美主体的胸襟情怀和人格修养,同时也强调客体所表征出的独特的宇宙生命感。需加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并非同一概念,前者具有更为广泛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