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论断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并没有完成,“世界历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即:交往实践是实现转变的内在逻辑;发展壮大自己是实现转变的根本;“走自己的路”是实现转变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深刻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价值(资本关系)的异化。以价值为线索,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抽象劳动”现象进行了历史辩证法解构,阐释出劳动的本质经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得以高级回复和历史重建,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呈现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主导型社会”“价值-抽象劳动主导型社会”“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确证型社会”的特征与走向。建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劳动对象性关系,是发展及确证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指向。当前,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怎样理解抽象劳动?在当前学术界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抽象劳动不是历史的范畴,而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没有了,价值这个范畴消失了,但抽象劳动依然存在。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为此,我们重温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章关于抽象劳动的重要论述,特别是马克思下述的一段话: “要理解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必须把握住下列几个主要观点:劳动化为简单的、可以说是无质的劳动;生产交换价值因而生产商品的劳动借以成为社会劳动的特殊方式;最后,以使用价值为结果的劳动和以交换价值为结果的劳动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洛维特将神学视为历史进步意识的前提条件,将马克思历史哲学同基督教末世论进行同质化理解,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叙事前提的神学解读。从维科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历史哲学本质上致力于以哲学反思历史、以历史证明神学,持续发展了孕育于历史神学中的历史进步意识,最终实现了对历史神正论的彻底完成,表现出鲜明的神学性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叙事前提并非神学,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目的性实践。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真理的“彼岸世界”之中,而在于“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即“此岸世界”的真理之中。“此岸世界”的真理性源于其构成“彼岸世界”的历史起点,“彼岸世界”是对“此岸世界”的理想形象的建构性反映。世界从现实状态向理想形态的转变过程是历史进步与历史代价的统一,呈现为“更好的当下历史”向“当下历史的理想形态”转化的非线性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得以完成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在于,“现实的人”及其以改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性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分析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思路 ,认为其历史哲学既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传承 ,又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表现。因而将历史提高到世界历史的高度 ,将其看作为其自身矛盾运动发展的过程 ,这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伟大之处。然而 ,将世界历史的基础奠基于“理性精神”之上 ,便会产生将人的主体和主体性相混淆等一系列的理论困难 ,从而为现存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提供了说明。对此 ,马克思从历史哲学的基础上批判了黑格尔 ,提出了劳动实践是世界历史的基础这一崭新的历史哲学。这样的历史哲学是从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上考虑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命运 ,因而它不仅在理论上批判了先前的历史哲学 ,而且还对现存的社会进行了批判 ,充分显示其革命性。所以 ,我们对于“世界历史”的理论研究决不应该停留在对于当今社会的描述和概括层面 ,而应该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上去理解。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出:(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历史哲学范畴.(2)世界历史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不仅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且还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世界历史发展的“三阶段”与“五阶段”是马克思分别从社会生产和生产方式两个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世界历史发展过程所进行的不同划分;二者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演化.(4)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欧洲中心论,但他并不否认世界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世界历史时代有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7.
19、20世纪之交,世界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处于这个历史新阶段的开端,它开始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最伟大的转折。这个转折集中表现为三大发展趋势:第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第二,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是20世纪的最强音;第三,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所观察到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就是全球化的开场图景。在阐述马克思“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命题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保持儒家文化的精髓而又同时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抽象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反映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界有些同志却忽视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质,硬说它是一个适用于任何经济形态的永恒范畴。如有的同志认为抽象劳动并不是与商品经济不可分离的范畴,马克思在论述抽象劳动时,“是从同一个工人具体劳动的转换关系,说明抽象劳动的存在,而不是从商品价值关系说明抽象劳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的深层理解,可以分为两大内容:早期的哲学一经济学思考赋予了资本逻辑的哲学性质,称之为资本逻辑I;“资本论”时期展现出资本逻辑的经济学一哲学内容,称之为资本逻辑Ⅱ,两者统一于异化劳动的哲学性质,;乓本质就是人类实践。资本逻辑反映出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方式,会被无产阶级的物质生产内容所取代,具有历史性限度。  相似文献   

11.
广松涉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重属性,并由此使它的所有者“经济人”以商品为中介实现着人与自然界以及他与人类社会他人的经济联系,因此商品世界的构造中内在地包含着人类社会的整体构造,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中内在地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契机和线索.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即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所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中凝结为非感性的商品价值实体,并且必然要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等各种价值形式来表现.一般价值形式或货币形式的出现与发展,是具有整体性的商品世界内在包含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商品使用价值和其价值、商品所有者和消费者之间一系列矛盾运动的结果和体现,这个矛盾过程体现着人类社会一系列的历史发展和过程.而随着劳动力商品的出现,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整个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货币被转化为资本和资本在其运动中其价值和统治不断扩张、无处不在,人们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且扩展到世界的每一角落,广松涉认为这时的整个世界历史也就都可以被纳入到人们对商品世界的考察中来认识.  相似文献   

12.
思辨历史哲学对历史过程统一性的大量论述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观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体性”观点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蕴含终极意义和内在联系、各阶段依次演进的整体;以维柯为代表的“共同性”观点则着眼于从各个历史单位独立的发展进程中概括出某些一致的方面。他们的“历史统一性”都归结于某种形而上的基础,如“天意”或抽象“人性”等。马克思认为,到资本主义时代才形成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在此之前,历史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各历史单位中社会关系的共同性,其基础在于人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13.
历史运动中的跳跃性规律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运动中的跳跃性规律作为具有一般性的特殊规律具有极大的客观普遍性。其普遍性在某些地区、民族、国家的具体进程中得到确证。所有制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选择性是历史跳跃性规律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人类社会总体即“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制约性是历史跳跃性规律实现的前提条件; “世界历史”所造成的国际间的交往是历史运动中出现跳跃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社会运动中实现历史阶段超越的内在根据。历史跳跃性规律受制于历史一般规律, 反映并实现着人类社会演进的总趋势, 历史跳跃性规律和历史一般规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思想,并在此后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人类学笔记》等著作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形成了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与构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说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重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会使我们认清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树立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心。同时,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将有力推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促进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民族和国家依次排列的历史著作不能称为世界史。世界史是一门独立学科,任务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整个进程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随之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实现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成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于研究全球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是使世界历史的研究达到一种新境界 ,这就是要注意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世界历史 ,注意世界历史的制度分析和整体性的把握 ;二是为观察社会历史开拓了新视野 ,这就是要求在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时 ,不能仅仅从一国的视野来考虑 ,必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 ;三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这就是要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自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 ,以此来审视和进行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是一种解释和观察 ,通过主体对世界与时间的观察来解释历史。只有在世界和时间里才能发生历史 ,历史只能存在于世界和时间的多维发展之中。世界、时间、历史都是存在的现象 ,而全部的历史就是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清理世界、时间、历史三者的关系和概念 ,在“三个世界”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三个时间”、“三个历史”的向度。世界、时间、历史的统一构建最终形成了历史学的发展 ,形成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历史向着“专题化”的世界历史方向演历。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是中国人历史观念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传统华夏文明正统史观随着“天下”空间架构的裂变与文明谱系的夷夏错位而走向消亡,人们以新的世界眼光探索中西文明由对立而走向“大同”的历史趋势,并在历史的变易观念中注入竞争进化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就是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观点”,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属于党的指导思想系列,实质就是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回答和解决了重大的时代课题,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独特的理论结构和理论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新阶段的发展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各民族普遍交往的基础上,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世界历史的作用下,落后民族能够以“跳跃式”的发展形式进入到世界的先进行列;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对中国社会冲击、渗透和影响的结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顺序是一致的;中国向世界的开放是世界历史运动的必然要求,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序列中,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发展起来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