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以下简称《文通》)问世近九十年了。在此期间,人们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共同的认识,但也始终存在一些分歧意见。仅以近年来有关论著而言,对《文通》的字类问题就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文通》中“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互见,二者是矛盾的,有人认为《文通》中“字无定类”不是“词无定类”,因而《文通》不存在“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的矛盾。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感到:对《文通》中“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的来龙去脉作一具体分析,进而讨论二者的关系,对于正确了解《文通》乃至从事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2.
“三品说”是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丕森(Otto Jespersen)在其名著《语法哲学》(Thephilosophy of Grammar)一书中提出的学说。《语法哲学》是叶斯丕森全面系统地阐述语法理论和语法体系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在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著作。该书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学观点,不仅促进了英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三品说”就曾成为30至40年代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学理论。本文试图就“三品说”的基本内容,创立的目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三品说”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的影响作一粗…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语法学角度读《马氏文通》李锡胤我国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出版于1898年;照传统计算法,今年已是100周年了。我从比较语法学角度谈几点意见,门外谈文,算是读《文通》的粗浅体会也罢。马建忠在《后序》中说:“则常探讨画革旁行...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①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备的语法学著作,它的开创之功永不可磨灭。书中创立了一系列语法学术语,但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这些术语也不易,有时仅仅依据马氏对这些术语的解释还不够,必须联系其举例全面考察,甚至还有举例与术语的解释相抵摇的地方。起词,就象大多数研究《马氏文通》的著作和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即生语,语词即谓语,大体上不错,但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简单。一、什么是《文通》的起词《文通》正名章给起词所下的定义是:“凡以言所为语之事物者,日起词。”又以“子说”句为例分析道:“‘说’者谁?‘子’也,‘子’…  相似文献   

5.
试论《马氏文通》中的“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对“读”的解释最为含混,其作者马建忠究竟想用这个术语表达什么概念,研究者们说法不一。本文对《马氏文通》中各种类型的“读”进行认真的爬梳,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马氏文通》中的“读”是比附英文语法的从句“创造”出的汉语语法中的“畸形儿”,它结构形式不一,或以句子,或以词组,甚至以词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由语序和虚词两部分组成,而语序的研究是在语法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人们回避了那些用现有的语法理论无法解释的词句。其实,正是这类语句集中地体现了汉语独有的、区别于其它语言的特点。我们所说的“非正常语序”是指《左传》中的某些用现行语法理论无法解释,而语法学界又没给出定论的错综语序(而那些语法学界早有定论的语序错综的句式,则不包括在此“非正常语序”之列)。如: 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昭公26年) 亡于不■,又何能济。(昭公4年) 子常欲之,弗与,三年止之。(定公3年)《左传》中出现的大量非正常语序的语句是…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下称《提要》) “是根据1981年7月1月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上确定的原则起草,经过多次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后,经有关领导和顾问审订定稿的。”《提要》总结、吸收了二十多年来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的许多新经验、新成果,在很多重要问题上,对一九五六年定稿发表的《暂拟系统》作了突破性的重大修改,形成了中学教学语法的新体系。从总体上来说,  相似文献   

8.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说文》此段,已被人们奉为公字的经典性定义,似乎许慎与韩非的解释完全一致。其实,韩非之说并无“平分”之意,《说文》这段话里,并存着公字的两种不同涵义。《说文》的“公,平分也”,是公平不偏之意,其反义词‘私”,是指偏阿不正,《广雅》训“公”为“正”是其义。这是古代“公”字的一种涵义——道德涵义。而韩非说的“背私谓之公”,没有“平分”、及平的意思,它指的是“上下之别异”,“公”指国君公其所代表的“公室”、“公家”——政府,“私”指私人,这是古代公字的另一种涵义——政治涵义。《尔雅》训“公”为“君”,就是专指这种涵义而说的。《尔雅》与《广雅》各执公字的一种古义,《说文》则把这两种不同古义混为一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与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照抄不误,未予甄别。今据古籍资料,试为辨析,以就正于古汉语诸方家。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句法分析中的意义与形式结合问题陈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是语法分析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然而在具体研究中实际运用这一原则时,我们又常常遇到一些难以谐调的情况,有些情况在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就已有所涉及。值此《文通...  相似文献   

10.
在世纪之交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一批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998年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一教授所著《汉语语法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就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这本书的最突出特点(也正是作者的治学风格)是:在务实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论稿》运用分布理论,按着功能分类的原则,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动词名词兼类问题,探讨了形容词、动词下位分类问题。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首先提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之说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陈一《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这一成果受到著…  相似文献   

11.
也谈语素     
语素,一般认为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远东英汉大辞典》译作“词位”,赵元任先生称为“词素”。不管怎样称说,从语言结构角度看,morpheme应是小于wrd (词)而大于morph(有译作“形位”的)的一级语言单位,系指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结构单位。哈特曼等著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就解释为“语法的最小区别性单位,即最低一级语法单位”。现在,很少有人称为“词位”。但叫“词素”或叫“语素”的则大有人在。 吕叔湘先生在汉译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一书时,将morpheme译成“语素”。吕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曾作过解释:“词素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论衡》中的指示代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发现:《论衡》中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与前期相比,基本没变;但有些个别词(如“或”)的语法功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有的(如“是”)指示功能渐趋衰亡而其他功能日益发达;有的(如“此”)作用进一步扩大,使用频率增高。不过,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新的语法现象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 古汉语的词尾研究是很薄弱的一环。薄弱的主要方面就是词尾的全貌或数量不清。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词尾”一节仅言“文言里却有明显的形容词词尾,就是‘然’、‘焉’、‘乎’、‘尔’‘如’等字”,未及其他。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1943年)主要论近代汉语,上册第三章第二十节“记号”,实际是分析词头词尾的,所言词尾有“儿”、“么”、“子”、“们”、“头”、“了”、“着”。王先生1980年出版的《汉语史稿》在古汉语  相似文献   

14.
亨利·莱维·布律尔著的《法律社会学》已由许钧译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如出版者所介绍的那样,《法律社会学》以其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的方法,精深地探讨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作为一名法律社会学家,布律尔在社会学与法学之间,是努力以一个不偏不倚的形象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将法学和社会学各取一半,再以词句语法揉在一起的。依据学术界对“法律社会学”的一般理解,他在《法律社会学》采取了这  相似文献   

15.
V—O式离合动词的影响及其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宾结构的双音节合成词,我们称其为“V O式动词”。大多数VO式动词都有一个共同的语法特点,即可 以作“有限形式的扩展”。“有限”,指 “两个部分必须在同一个句子里,或者至少在相近的上下文里”(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6页),它们有时“离”,表现为一个词组;有时“合”,表现为一个词。我们因此而称它们作“V—O式离合动词”。 V—O式离合动词的扩展有多种形式,拙作《V—O式离合动词的特点及运用》(《求是学刊》1987年语言文学专刊)对此已有叙述,此不赘。扩展的一般规律是:它们在句…  相似文献   

16.
逻辑与怀疑--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4,31(5):46-51
“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为思想的表达划的界限 ,逻辑与怀疑同构其中。实在论、遵从逻辑语法的语言记号、记号的指谓前提是构造《逻辑哲学论》的脚手架 ,但它们因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非现实性而表达着《逻辑哲学论》的怀疑 ,《逻辑哲学论》所内涵的怀疑及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承诺决定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主题 ,从而成为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孔子教育学的忠实记载。虽然后人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自行束脩以上”“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教无类”这五句孔子教育名言有传统的主流理解,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不同见解。对于五句教育名言的确切解读,应该从孔子整体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智慧、态度、方式方法,以及词源学、语法、训诂和常识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新解。  相似文献   

18.
孙也平、阎仲笙合著的《应用语法基础》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实用,二是新颖。 此书虽是一部语法著作,但并非为建立新体系而谈语法,而是为解决语言运用问题而谈语法,所以在体系问题上,正如吕冀平教授的序文指出的,它是以目前在一般读者中影响较大的语法体系为主,向《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靠拢;在编写体例上,它主要是规范性语法著作而不是描写性语法著作;在例证的选择中充分考虑到了“面”的广泛和层次的不同──既有著名作家或中央级报刊的用例,也有无名作者或地方小报的用例;在使用例句的方式上,既有作…  相似文献   

19.
“者”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词,古汉语语法家和不少语法书谈到它的作用时,看法大都有所不同。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认为“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同时,还是一个语气词。下面我们浅谈一下“者”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从严格意义上说,“形容词的重叠”应当限制在词(而且只有形容词)的重叠范围之内,即术语所说的“构形”范围之内(如“漂亮——漂漂亮亮”);而不应当包括由词素加上重叠的后缀(如“赤条条”)或由非形容词加上重叠的后缀(如“泪汪汪”)等属于“构词”范围之内的语法现象。但是有时候由于分析或描写的需要,把这两种语法现象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和说明,倒显得更加合适。比如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所附录的《形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