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书刊上,“○”字的应用很普遍,如“一九九○年”、“中国足球队二比○胜日本队”等等。但是,这样一个应用很广的“○”字,作为一个单个汉字被收录辞书中却是很晚的事。且不说《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近代辞书没有收录“○”字,就连解放后1953年出版的(包括1971年修订版)以收当代常用字为主的《新华字典》也见不到它的踪影。将“○”字最先收录辞书中的,首推通用最广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其后新版的《新华字典》、《新华词典》和《四  相似文献   

2.
汉字编码的一种简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编检(给汉字编顺序和按编定的顺序去找字),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按部首排,一种是按四角号码排,一种是按音序排。 按部首编检汉字是字典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对查字典的人要求较高,要懂得汉字的结构;而且不是很方便的。因为:①汉字部首多,例如《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下同),就有部首213个,不便记忆,需要数笔画去找,②随着汉字的演变,部首也在不断变化,例如《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北京版)的部首就有少数不同,它们和《辞源》(1979年北京版)的部首差别又大些,往往习惯于这种部首的人不习惯于那种部首;③有一些字可以属于两种不同的部首,如“墨”字,可以编在“黑”部,也可以编在“土”部,这里,编排就难免随意;④同部首同笔画数的字有的相当多,例如《新华字典》,人部八画的字就有43个。  相似文献   

3.
从南平乡下回来,我和阿瓜又上学了。今天上课的时候,戴老师叫我们查新华字典,可是我没有字典,所以,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大家查那个生字。  相似文献   

4.
正音的准则     
我们说话朗诵,有些词的读法往往有分歧,如:、曾经”、“教诲”、“禽兽”、“追捕”、“畸形”,有人读:“曾(cēng)经”、“教诲(huǐ)”、“禽(qǐn)兽”、“追捕(pǔ)”、“畸(qí)形”;有人读:“曾(céng)经”、“教诲(huì)”、“禽(qín)兽”、“追捕(bǔ)”、“畸(jī)形”.到底哪种读法正确?我们翻阅一下《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知道后者读的是正确的,前者的读法是错误的,必须改正.改正这些字的读法并不难,但为什么要这样改,即这些字正音的准则是什么?笔者找了常常读错的字,根据古今字音变化的规律,试着说明正字音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辞源》《辞海》注音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的《辞源》指由1979年至1983年陆续出版的四册修订本,《辞海》指1979年版。这两部词典都是作者随时需要请教的“老师”。由于经常使用,发现其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现在先把平日翻阅时碰到的一些有问题的注音提出来讨论,希望对这两部重要词典的修订工作多少能起一些作用。无论是《辞源》还是《辞海》,作者翻阅所及的都只是全书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本文指出的问题,完全是举例性质的。作者水平有限,恐怕会有以不误为误之处,请识者指正。下面把单字注音跟词条注音分开来讨论。有些需要讨论的例子,旣可以看作单字注音的问题,也可以看作词条注音的问题。我们主要根据讨论的方便来归类。文中引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大词典》、《汉语词典》、《国音字典》、《康熙字典》时,简称“新华”、“现代”、“中文”、“汉语”、“国音”、“康熙”。  相似文献   

6.
一些讲现代汉语语音的讲义和小册子都讲到普通话声调,讲到“上声”,但“上声”的“上”宇在普通话里究竟如何读,却几乎都没有顺便提到,似乎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其实不然,“上声”的“上”字读法,在众多按普通话注音的字词典里是有分歧的。 在七六年以前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字词典里,“上声”的“上”字读音即已标为两种。一种以为它正读shàng,但又可以读shǎng。如《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 上shàng(又shǎng)上声,汉语四声之一。…… 上shǎng‘上声’的‘上’的又音。见本页‘上(shàng)’。  相似文献   

7.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 ,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它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普及全民族的文化知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某些释文仍值得商榷。本文就《新华字典》第 9版 (1998年版 )的部分释文作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北京话“俩”读作‘lia,《新华字典》释义说“两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夫妇~.买~馒头.”“仨”读作sa,《新华字典》释义说“三个(本字后面不能再用‘个’字或其他的量词):他们可儿~.”(以上分别见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59页、373页。)  相似文献   

9.
“待嵌格式”是指“两字交替显现、两字(个别的为多字)交替隐含而需人们在使用中将隐含的字填补进去以成就一个新的词汇单位的准四字格式”.《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第1版至2005年第5版都收释了一定数量的待嵌格式,但具体条目有所不同.规范型词典收释待嵌格式应遵循如下原则:能产性强;所收格式应是普通话范围内的,没必要收方言...  相似文献   

10.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音节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之一。即是说,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反之,没有声调的声母韵母组合体不可能单独构成汉语的音节。按说,这该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其实并不然。请看: 1、《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外来词词典》,《实用解字组词词典》、《汉语拼音检字》等工具书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等表中的“音节”都没标声调符号。 2、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中的普通话音节结构表中“例字”(音节)的拼式  相似文献   

11.
部首检字法是汉语字典(辞典)常用的检字方法之一。 早在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根据文字形音义的关系,按照六书的原则,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说文》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不完全适用于字典的检字法。后来又几经变革,到1716年编成的《康熙字典》(以下简称《康熙》)始立214部,1915年版《中华大字典》、1979年版《辞源》的部首和《康熙》基本相同,都属于旧部首。1979年版《新华字典》189部,1979年《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188部,两书部首基本相同。1979年版《辞海》  相似文献   

12.
一、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新编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中“曾无一言半辞”,课本注释为:“连一句半句也没有。曾,竟。”此注值得商榷。“曾”在古书中一读cēng,同“尝”,作“曾经”讲;一读zēng,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列有三个义项:竟(竟然);何(为什,怎么);尚(尚且,还)。在“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一句中,“曾”解作“曾经”、“尚且”都与文义不谐,似不可取。  相似文献   

13.
谈“飘渺”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二期上《注意消灭错别字》一文,列举的是一些常用词语,提出应消灭的是一些容易写错写别的字,这无疑对教和学都是大有帮助的。但是,该文举出“飘缈”一词时注明“缈”如果写作“渺”,就是一个错别字。这是不确的。“飘缈”可以写作“飘渺”。 查近年出版的几种汉语辞书,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典》《新华字典》等,都收有“飘渺”一词,作为“飘眇”或“飘缈”的又一种写法。 “飘渺”一词有不同的书写形体。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就有如下一些写法:“飘渺、飘眇、飘邈、飘缈、缥缈、缥眇、缥渺、膘渺、漂渺”。各种写法都可以在文籍中找到例证,如: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工作中查阅《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时,发现以下数处小误: 一、第886页“汉字”条,称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按:此说不全面,因汉字现有少数双音节者。如在本《辞海》中,第1362页“瓩”,即注音qian wǎ第727页“时”,注音ying cǔn,呎、哩、唡、嗽等类同。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在本定义前均有“除极个别的例外”、“绝大多数”等条件状语,较《辞海》严谨。 二、第1169页“结构主义”条,称其前驱者索绪尔为法国人。按:此误,索绪尔虽为巴黎  相似文献   

15.
查字典、词典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同学们都会查。然而,仅仅会查不行,还要查得既快又准。怎样能快而准呢?概括地说,一是勤练,二是要掌握方法。《新华字典》的主要查字方法是按音序查字和按部首查字。要查的字该用哪种方法查必须准确判断,否  相似文献   

16.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 ,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它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普及全民族的文化知识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就《新华字典》1998年版的部分例证和体例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蒋礼鸿先生在《(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载《文摘》1991年第3期)一文中的第二十六条,对“■”的含义作了解释。刘运兴老师在《关于(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的札记》(载《吉首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文内的(一)对此解释提出不同的看法。刘文据此字的结构而考求其义的方法是对头的,“■”的含义确实是指精液,而绝非蒋文所谓唾沫。但刘文推测“■”的读音与“xiong”切近,音读应当为“xiong”却是不对的。笔者查阅了几部著名的词典,在xiong的音读的字中,都找不到含有“■”的字。含有“■”的字的读音大都是“c。ng”、“song”、…  相似文献   

18.
今人误写繁体字时有发生,从个人自身因素以外来探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汉字简化方案”带来的影响,“汉字简化方案”是单向性的为识写简化字服务的,不能对繁简字的对应关系进行充分说明,今天的人们写繁体字时如果仅根据“简化字总表”进行简单转换,极易产生错误。其次是《新华字典》等字典、词典带来的影响,现有的字典、词典其编排很多未能充分反映简体字与繁体字、异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这些工具书来识写繁体字容易出错。最后是中小学校语文教育带来的影响,几十年来中小学校语文教育对繁体字的教育基本是缺失的,影响所及是几代人难以通过正规渠道接受繁体字知识及实践训练。避免繁体字书写错误,除了加强自身修养以外,解决方案相应有三:修订和完善“汉字简化方案”;改进字典、词典的编排方式;把繁体字教育纳入中小学校语文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9.
近年出版新编辞书收“任中敏”条而释文有误者凡二,一为《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一为《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二分册》(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前者释文云:“戏曲理论家、教授。原名任讷,笔名二北、半塘,……历任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师范学院等校教授。……现在南京大学任教。”(见291——292页)后者谓其为“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见268页)。按:任老名“讷”,字“中敏”,“原名任讷”之说欠妥。任先生从未在南京大学或其前身任  相似文献   

20.
《康熙字典》为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所编,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这是我国字书第一次使用“字典”的名称.它标志着中国字典的成熟.我国近代编辑的《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都是沿用它的体例.《康熙字典》继承了明代《字汇》、《正字通》的优点,并有所改进和发展,形成了我国字典的模式.这部字典的正集前面列有“总目”“检字,“辨似”“等韵”等项.“总目”列有214个部首名称,按笔画多少排列.“检字”主要为解决一时不好确定其部首的疑难字编列的.它采用的是从笔画查部首的方法.凡疑难字即按其笔画先在“检字”篇查找,得其部后再检之.“检字”篇注重引导读者熟悉部首,重将“总目”中的“变形部首”汇总排列在前,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