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教学范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且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被边缘化,普遍出现学生不爱学、不会学、学不好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范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范式.并通过采取"小班课"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模式来推动这种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改善,必须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第二个转化"的实现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原则,在关注社会现实、审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帮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真正达到"原理"课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隆华 《云梦学刊》2010,31(5):125-127
当前构建高校学习过程中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已经势在必行。学习过程中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测试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的原则。学习过程中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必须从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考试形式以及学分绩点等方面采取措施,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上来,才能真正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已从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转变为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目标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为适应这一改革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要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改变教育观念,加强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进步和语言教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共同决定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英语教学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以及互动的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并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实验班的实践论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型教育。因此 ,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型教学观。  相似文献   

7.
中心城市现代化以人为本,以规划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路子。福建全面实现中心城市现代化必须从政策体制上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明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可以对"十七大"这一立场做深入分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科学发展观不是要用其他因素取代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而是以更科学、全面的角度协调、把握经济建设和其他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思想界的各种"新中心论"有正确的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相似文献   

9.
朱炬 《理论界》2005,(5):58-58
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获利和资本增值,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本文阐述了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必要性以及应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学校育人的根本目的来看,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沧 《河北学刊》2005,25(3):51-57
实用主义具有积极、创新和求实的性质,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多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它并非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而是强调实践、经验、效果三位一体;它重行动反空谈,重效用反虚夸,主张不断探索和实验,反对普遍真理和绝对真理;它重视理论结合实际,以挫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将玄学拉回现实,创立实践哲学,贴近人类生活,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方法论和审美主义人生观。新实用主义则立足协同性、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自由论,给狭隘理性以重击。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2.
黄晓宁 《理论界》2014,(4):144-146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是徐时仪先生的又一力作,凝聚先生30余年的心血。著作分量厚重,内容广博,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九章、二十五节(含绪论),涵盖《朱子语类》词汇的方方面面。徐先生扎根于文献,从事实出发,网尽现有朱子语类、语录的各版本,梳理了成化本系统各本间的关系,及"五录"与"三类"各本间的传承。通过对各版本的梳理和对勘,一方面纠正了诸多现通行校注本《朱子语类》的阙失,另一方面依据各版本的异文窥测语言的历时演变。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朱子语类》中的异形词、同素异序词、多音词以及词组层面的语块,以概念场为入手点,点面结合,展开词汇系统研究。进而从语言、思维、文化等多角度,力求解释共时层面中的雅俗并存和历时层面的文白转变的动因,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展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在朝鲜半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明显而强大的,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隐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深刻性。研究这一问题,对揭示老庄思想在朝鲜半岛哲学和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变化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其实正义是属人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在现代,必须从哲学层面升华正义理论,超越单纯的效用、公平、权利以及传统美德的视野,把人与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并把关注弱者生存权利与约束强者权力意志的正义原则贯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古希腊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依时间先后,形成了神性人、理性人和自由人三重假设。神性人假设存在于荷马时代和古风时代,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和实现神意的工具,神性人的本质是感性的人。理性人蕴育于古风时代,盛行于古典时代,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其实是将人的根本归结为城邦政治。自由人盛行于希腊化时期,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6.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道德制约权力是权力制约的重要方式,是对其他权力制约方式的补充和超越。道德制约权力能够提升权力主体的道德境界,保障权力运行的道德取向,并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但从政治实践来看,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权力主体层面由于自利性在市场交换原则下的扩张,导致权力主体道德信念的蜕化;道德自身层面由于道德法律化不健全和道德社会监督不完善,导致道德他律的缺失;组织环境层面由于公共组织道德制度的扭曲,导致道德氛围的衰败。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需要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一是创新道德教育,弘扬从政道德信念;二是完善道德立法,明确权力运行的道德边界;三是推进道德问责,强化社会舆论的道德监督;四是匡正道德制度,提升公共组织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8.
李掖平 《文史哲》2005,(5):31-34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饶龙隼 《文史哲》2004,(5):83-89
直到晚周诸子的时代,百家争鸣,言辩盛行。在这种学风影响下,言用制度和志意内涵均有新异的变化。而与之同步,晚周用象形制也发生新变,出现一种新质的用象形态——观念具象。它有三个基本特性:(一)具象不是独立外在的实物,而以物象的寓意为条件,呈现为一种观念属性;(二)用象是自由灵便的,一方面人为因素增强,可以随意地从物类中抽取观念属性,并在不同物类之间建立观念联属,另一方面用象形制的自足自由程度提高;(三)观念属性的凸显,使用象形制脱落礼仪程式之媒介,而完全依赖语言这种媒质,晚周诸子用象的提示语"如"、"若"、"譬"等词,大多从口从言,显示了观念具象的言象媒介情态。就是在观念具象的融介下,言语与志意达至深度沟通,并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言·象·意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制度的本质在于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公正性 ,它具有规范性和秩序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导向性和激励性、协调性和整合性等主要功能。制度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公正性发生矛盾时 ,就产生制度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失效 ,因而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应遵循实质合理性和公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循序渐进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