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鑛评点《诗经》采用了文学的读法。评《诗》的目的在于对诗篇的审美赏读,并通过对《诗经》中文法的分析以指导诗歌创作。孙氏对《诗》的文学评点中仍然带有经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孙鑛是明代重要的评点家,其《楚辞》评点最早见于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闵氏或即由其手中得来。除部分涉及校雠与诠释外,孙鑛评点多注重于揭示屈子情感及屈骚相关篇章的艺术特征,并对其作出较高评价;而于《楚辞》中的汉代拟骚之作,孙鑛则多有贬抑之意。除于读者之理解、审读多所助益外,孙鑛《楚辞》评点于后世亦产生颇多影响,就《楚辞》评点史及《楚辞》批评史之构建而言,其《楚辞》评点有着重要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4.
移晚明诗学之风气的竞陵派选本《唐诗归》对李白诗作出了“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的重新解读:对其雄快风格加以辨证品评,独取其“雄”、“厚’’兼备之作;从调“厚”、情“深”、境“幽”、法“严”等方面阐释其静远幽微之境;反映了李白诗在晚明“复古”与“性灵’’两大诗学潮流之论争及汇融中,继续经典化的特殊表现;促成了李白诗的丰富内涵、风格及体裁在清代的全面接受,对深入认识明清之际唐诗学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祝尧在其《古赋辨体》一书中对赋体的骈化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书中一方面表现出他反对文体骈化、单纯师古的保守和偏见,但是另一方面,他对赋体总体骈化过程的描述,以及对各个历史时段骈文发展状况的介绍和概括还是比较客观的,对各个时期骈文作家和作品的评价和分析也有可取之处。所以,他的骈文批评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李玉宝 《兰州学刊》2010,(4):169-173
晚明社会的种种变化对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巨大影响,谢肇涮的《五杂俎》是晚明社会的一面镜子,士人们对天下至尊地位的怀疑、对政治经济领域巨变的无奈、时士风日益衰颓的绝望、绝望之余的自解自慰等心理变化在书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7.
在以经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诗经》被尊奉为人伦教化的神圣经典,与文学总集分途著录,形成了浓厚的尊经意识和文学总集不录《诗经》作品的学术禁忌.随着经学内部的嬗变和《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从隋唐“续经”到来熹提出《诗》入总集的构想,最终在明代后期出现了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暂时走下了经学的神坛,融入了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晚明总集选录《诗经》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文学现象,而与当时《诗经》文学阐释的繁荣局面相呼应,是《诗经》文学身份得到凸显和认可的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诗经》文学主体身份最终确立的精彩预演和关键步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璩龙林  谢谦 《东南学术》2013,(1):203-208
上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以来,晚明小品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颇多人的青睐。不过,乾隆年间四库馆臣视野中的晚明小品文,却有纤佻、芜杂、伪袭和浅陋等诸多严重积习,与时人的眼光判若霄壤。时代精神舛隔,士习学风异趣,是造成四库馆臣如此激烈批评的原因和背景,总体而言四库馆臣的批评虽然激烈但不失中肯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省思。  相似文献   

9.
周桂发 《社会科学》2004,(12):121-123
有关明代历史的研究专著,迄今为止有汤纲、南炳文的《明史》,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等,专门研究崇祯十七年后南明小朝廷历史的,则有司徒琳的(Lynn Struve)《南明史》和顾诚的《南明史》等,但对于在明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晚明时期的专史则尚付阙如。樊树志先生的新著《晚明史》(1573—1644年)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专门论述万历到崇祯末70余年历史,因而在明史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效柱 《兰州学刊》2009,(3):196-199
对诗体“审其源流,识其正变”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传统方法。明代对诗体的“推源溯流”肇始于严羽的《沧浪诗话》,对唐初、盛、中、晚分期的最后确立则归功于明初高楝的《唐诗品汇》。此后,格调派以“尚古”、“宗盛唐”为论诗的核心与标准,源流之辨和诗体之辨,成为格调派立论的基础。胡应麟作为明代复古诗学的集大成者,其《诗薮》的诗歌辨体和风格之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鄱阳五家集》是一部明末清初编成的颇具特色的地域性文集。七位诗人都是家学渊源深厚且交游广泛的人物,其学术思想一脉相承,仕途政见亦志同道合。文集所收录诗文作品,虽非宋元诗文中的绝佳之作,但鄱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宋元时期江浙地区特有的人文思想以及文集中同一地区七位诗人、诗作相互间的联系对比,都使《鄱阳五家集》具有相当强烈的文化历史代表性,真实地反映出宋末至明初鄱阳地区文人的思想及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12.
晚明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着来自内外的冲撞从而裂变。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堪称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从佛学、西学、王学三个角度对《晚明思想史论》作一个简洁的梳理,即整个晚明的思想史就是一部王学的演变史,对王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在两宋词风由软至硬的转变过程中,传递此中消息的先行人物当属“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黄词既有豪情快唱之作,亦有婉妙蕴藉之什;而“于倔强中见姿态”,方是黄词真正特色。他援引江西诗法人词,以别具姿态的生新瘦硬、清旷峻拔之作,力纠词中柔婉熟软之风,开南宋词清健峭拔之先声。然而黄词迫踵东坡才悄,言志抒怀,率意抒写,于词之本色便嫌不足。要待同出于江西门户的姜白石出,方能以婉约为宗,兼得幽约典雅与清刚瘦硬之荧,而为世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提出的“六不选”代表了他对艺术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 :文艺作品必须具有审美价值 ,否则它就失去了艺术之为艺术的存在价值 ;这一审美价值必须是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 ,也是完美和谐的 ,进而能经受历史的检验 ,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这些观点表明 :钱钟书不仅是在选宋诗 ,更是在探讨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 ,反映了作者从《谈艺录》到《宋诗选注》一以贯之的以文本的艺术分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以及历史与逻辑、感悟与思辨相统一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兴晖 《兰州学刊》2009,(9):174-176
唐圭璋先生先后在朱祖谋《宋词三百首》原编、重编本的基础上编成《宋词三百首笺》和《宋词三百首笺注》,促进了《宋词三百首》的广泛传播。《唐宋词简释》则是对《宋词三百首》选词的补充和完善,其间体例和选词的变化,呈现出唐圭璋先生词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宋诗的家族性特征,非常耀眼。这些家族的成员,还往往结成同一个诗歌社团。由于家族具有超常的稳定性和认同性,所以某种认同的东西如读书和写诗,就很自然地作为一种相当顽固的传统,一脉传承下去。造成这种家族传承,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一种相当顽固的家教意识。作为家传、家教的物质基础,是家中有丰富的藏书。家庭氛围,成员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小说禁毁政策等原因,清代的小说选本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许多文言小说选本,具有严谨的学术品格;二是白话小说选本数量多;三是编刊者常常删改话本小说的题目和文本,增加了小说的个性化色彩,推动了话本的雅化。西方小说观念的传入,未能使学人重新审视传统小说观念,亦未改变小说选本的编选观念。  相似文献   

18.
代智敏 《中州学刊》2007,(4):197-200
明末清初小说选本具有与前代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编选当代或近代作品、编选劝诫类作品和编选作品注重学问化三个方面。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实学思潮的影响、小说理论的成熟、文人小说观念的变化和小说文体通俗化的影响等等。通过对选本与原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小说选本的改编主要体现在删除入话或头回、改动原文错漏、删改原本中与主题无关的诗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明人的<文选>删述本,是在删削五臣注和李善注的基础上加以己意增述而成的简注本.其删述理念是只求认知,不求细解,注重简明快捷地掌握信息,偏重于疏通文意的注释形式.因此保留的大多是五臣注,少部分得以留存的李善注也被简化、俗化,学术性大受削弱.删述本改变了版面的视觉效果,以方便阅读.增注也多为五臣风格,凸显导读功能,呈现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解读手法.清代选学删述本延续鲜明的指南性,并在变异中深化.明代选学之重视五臣注,蕴含着时代性格对注释性格的选择.传统注本向删述本的转变,反映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商业性浓厚.从知识、思想的社会接受史来看,这种具有指南性的大众读物,有助于文化的普及与普遍知识水平的提高,据此可以对明代<文选>删述本及其同类出版物作出价值认定.  相似文献   

20.
清诗处于唐诗、宋诗两座古典诗歌的高峰之后,以学问见长而与之鼎峙.清诗学问化较先前时代的诗歌更为明显:一是以专门之学(主要是朴学)入诗;二是诗歌体现出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三是典故运用的经常化和偏僻化.其原因应从古典诗歌自身的发展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清代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来考虑.清诗重根柢学问,力纠明代诗坛空疏不学之弊,但始终未能克服学问有余而诗性不足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