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蒙藏关系发展过程中,蒙藏封建主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争权斗争,围绕真假六世达赖喇嘛展开的斗争,是比较突出的。这一斗争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自宗喀巴创建格鲁派之后,格鲁派之僧众戴桃形尖顶黄色僧帽,人们称为黄帽派,清代称之为黄教。传到锁南嘉错(1543—1588)时,蒙古俺答汗(1507—1581)派人赴藏邀请索南嘉错到青海于1578年6月在仰华寺相见。锁南嘉错赠俺答汗“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咱克喇瓦尔意为转轮王,彻辰汗意为聪睿汗王)俺答汗赠锁南嘉错“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1)(瓦齐尔意为金钢,达喇意为救世,达赖蒙古语意为大海)即三世达赖喇嘛。自是,始有“达赖喇嘛”之称,并以黄教为纽带,促进蒙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阿拉坦汗(1507—1581)是呼和浩特的奠基者,是呼和浩特·土默特(俗称西土默特)和喀喇沁·土默特(俗称东土默特)的一位最杰出的首领,也是继达延汗之后蒙古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军事家。阿拉坦汗在十六世纪蒙古历史舞台上的重要活动,早已被世界蒙古学界所注目,今天成为他们研究的重大课题。随着人们对阿拉坦汗业绩的深入研究,亦对标志他的历史功绩的尊号,尤其对他的汗号作了种种解释,甚而对他的取  相似文献   

3.
俺答汗(1507—1583)亦译称阿勒坦汗(Altan khan),是蒙古著名的中兴之主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巴尔斯博罗特在达延汗统一漠南、漠北以后掌管着右翼三部,即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三部。他死后,其长于衮必里克(《明史·鞑靼传》称吉囊)“与其弟阿勒坦汗二人为首,率右翼三万人”。嘉靖初年衮必里克(1506—1550)到了河套地区(包括现今陕西北部),成为鄂尔多斯部的领袖。此后不久,俺答汗离开了河套地区,移居到现今呼和浩特一带,成为土默特部的领袖。在衮必里克死后的嘉靖二十一、二年前后,是俺答汗威势煊赫时期。他北征大漠,西蹂青海,东蹠察哈尔,南迫长城,控制了蒙古右翼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 俺答汗(1507—1582,亦称阿勒坦汗)是十六世纪蒙古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戎马创业,消除封建割据,使蒙古地区出现了相对的和平安定局面;他开发漠南,使这里农、牧业生产,城镇建设,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十六世纪后半期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不拟对俺答汗作全面评论,仅就他在蒙汉、蒙藏民族的关系方面所做的历史贡献,简略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图们汗法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蒙古史上,16世纪下半叶执政的图们札萨克图汗(1539——1592)曾经制定过“大法”,并通行于全蒙古.但对这个问题,中外学者很少进行探讨.随着“阿勒坦汗法典”的被发现,图们汗“大法”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试图对图们汗“大法”作一次探讨,不妥之处望得到史学界师长及同人的指正.  相似文献   

6.
统一青藏高原的固始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固始汗(1582——1654),又译作顾实汗,是卫拉特(一作厄鲁特)蒙古四部(即吐尔伯特部、杜尔扈特部、绰罗斯部即准噶尔部、和硕特部)中的和硕特部首领,原驻牧于今新疆天山北麓,因受准噶尔部的排斥,方将部众迁徙至天山南麓。他本名叫图鲁拜琥(蒙古语,天资聪颖之意),十余岁时,就以勇武著名。俟后因其和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两蒙古部之间的争执,东科尔呼图克图及喀尔喀汗王俩人共同赠他以“大国师”称号,故叫固始汗(“固始”者即“国师”的转音)。其父名日哈尼诺颜洪果尔(成吉思汗弟  相似文献   

7.
一 喀喇汗王朝是西域历史上第一个突厥语-伊斯兰政权,它的文化成就对以后突厥语-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喀喇汗王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饮汗城是银川城的前身,搞清它的位置对研究银川城市历史地理至关重要。《宁夏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刊登汪一鸣先生《饮汗城城址考证》(下称《考证》)一文,认为饮汗城址在今银川东郊镇河堡一带,是西夏高台寺城址。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似值得商榷。木文就《考证》提出几点疑问,希望有助对饮汗城址的进一步研究。不妥之处,请汪先生和其他同志指正。一、饮汗城、高台寺与高台寺城  相似文献   

9.
举世公认的蒙古文孤本《萨迦瓦尔第·阿拉坦汗传》,世间通称《阿拉坦汗传》,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其著者和成书年代尚未定论.它最早由中国蒙古史学者留金锁研究员向国内外披露,由此受到国际蒙古学界极大注目.该书是由原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墨尔根巴图尔先生于五十年代从锡盟西乌珠穆沁  相似文献   

10.
公元1(?)47年,建立一百余年的察合台汗国终在纷繁复杂的内外矛盾夹击下分化瓦解。同年,汗国域内东部的蒙古都格拉特部异密借此混乱之机,拥立察合台汗后裔秃黑鲁帖木儿为汗,以今新疆阿克苏,伊犁诸地为中心,建立了尔后在中亚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自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建立迄1678—82年为南下的蒙古准噶尔部贵族所灭,前后维持了三个世纪之久。有关东察合台汗国建立的史实,作者在另一篇论文中已先进行了钩沉。(1)本文则重点就第三任汗王黑的儿火者到歪思汗时期的东察合台汗国史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关于沈阳故宫博物馆藏信牌、印牌考释问题,我在《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上发表《信牌、印牌考释》之后,有同志发表了不同的意见①,现再行考释如下。一、蒙文信牌关于蒙文信牌的内容,前已有释,不再重复,这里只想谈一下关于释文最末一行的款识问题。该牌最后署曰“天聪汗再次行文春正月”,“天聪汗”满文写作(因印刷不便,满文均以罗马字对音代之)sure han而蒙文写作cecen han,其第一字汉泽均为“聪明”,第二字均为“汗”,合在一起是“聪明汗”。那么“聪明汗”为什么要译成“天聪汗”呢?“天聪”  相似文献   

12.
固始汗应格鲁派领袖之请,于1641年底出兵西藏,消灭第悉藏巴政权。从此,西藏地方开始在和硕特汗王的直接统治之下。随着固始汗的病逝,由于种种原因,和硕特汗王对西藏的统治权逐渐转移到格鲁派领袖身上。和硕特部最后一位汗王———拉藏汗尽管在1705年重新夺回西藏统治大权,但由于其举措失当,最终导致1717年在与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兵败被杀。拉藏汗的被杀,标志着和硕特蒙古对西藏75年统治的结束。  相似文献   

13.
(三)乌里雅苏台清代以漠北为外蒙古,旧称喀尔喀,初为三部,即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康雍间土谢图汗部所属之三音诺颜抵抗准噶尔入侵有功,清廷于雍正三年(1725年)分土谢图汗西境,晋授三音诺颜为大札萨克,乾隆中加汗号独立为三音诺颜汗部,于是遂成为外蒙古之四汗部。清制喀尔喀分四盟,共八十三旗,附三旗,实为乌里雅台将军辖境。四盟即克鲁伦河北巴尔和屯盟,会车臣汗部二十三旗;土拉河南汗山盟会上谢图汗部二十旗;札克河源毕都哩  相似文献   

14.
《家庭科技》2009,(8):51-51
夏天,街上人来人往,空气中充满了刺鼻的汗臭味。但是,汗真的是臭的吗?汗的主要成分是水,剩下的部分是由盐和尿素构成的。因此,汗就像淡盐水一样清澈透明。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汗有异味呢?汗是从汗腺里分泌出来的。汗腺分为两种: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北方蒙古社会著名的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1507年—1583年)在万历六年青海仰华寺大会以后,实行了政教并行政策,以治理他所控制的广大地区。在政令上,他制定了《阿勒坦汗法典》,在教令上,他制定和宣布了《十善福经教法》,以打击珊蛮教、推行喇嘛教。这两部法规,是阿勒坦汗晚年施行政教并行政策的两大台柱,二者缺一不可。阿勒坦汗所颁布的宗教法规很少为人所知,笔者欲略加考述,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之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岱召位于土默特右旗境内,呼包公路中段,背倚大青山,前临土默川,黄河即在它的南面流过。召东有一条沟谷也称美岱沟(俗名清水沟),这一带山势险峻、水源丰富、树木繁茂、得天独厚。 十六世纪中叶,蒙古地区呈封建贵族割据的局面,在这一带统领着十二土默特的是阿勒坦汗(1507——1581年),他是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达延汗(又称大元可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1548年他自立为汗,势力雄强。嘉靖中期以来,内地汉人因不堪官府和地主的压迫,许多人逃到蒙古地区,阿勒坦汗采取积极接纳的方针给予安置,在土默川,板升星罗棋布,这一切都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蒙明结束了长时间的战争,隆庆五年  相似文献   

17.
<正> 岱青和硕齐 河南蒙古亲王、济囊亲王和济囊王,藏文史籍称:岱青和硕齐和噶丹额尔德尼济囊;汉文史书称“察罕丹津”或“却那丹增”。他是固始汗第五子策楞伊勒杜齐之孙、达吉博硕克图之三子;生于1670年。岱青和硕齐的青年时代生活在青藏高原政治纷争的动乱之中。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后期,侵略成性、贪得无厌的沙皇俄国在侵占中亚后,又侵占了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帕米尔地区。当发现常住在印度孟买的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的精神领袖阿迦汗在帕米尔居民中有着无限的影响力之后,俄国人意识到:欲永久占领帕米尔,必得削减阿迦汗的传统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散布阿迦汗的流言蜚语,败坏其声誉。沙皇俄国外交部和驻外人员联袂导演了一出挑拨离间阿迦汗与帕米尔居民之间关系的政治闹剧,其目的在于永久霸占帕米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天山是亚洲文明交汇的轴心这个命题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揭示了天山的地理特点;第二,阐述了天山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MODS);第三,论述了天山是东西亚洲交通的枢纽;第四,论证了天山是南北社会交融的纽带;第五,阐明了天山是边疆"长城"延伸的走廊;第六,表达了天山位于亚洲文明的十字路口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一日),清朝军队与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九十里的沙布尔台),历史上称为“乌兰布通之战”。战争的结局,是以清军的胜利和噶尔丹的失败而告终。—前者何以胜?后者何以败?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噶尔丹方而:(1)噶尔丹夺了厄鲁特准噶尔部的汗位,兼并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据了西北地区的广大草原,“控弦之众百余万,驼马牛羊遍山谷”,并与西藏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第巴桑结嘉错狼狈为奸,又在沙皇俄国唆使和支持下,占据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接着向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并分掠车臣汗部牧地。噶尔丹与沙俄侵略军钳形夹击下,使喀尔喀蒙古腹背受敌,被迫南迁。噶尔丹“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一心要成为大蒙古的汗。这是噶尔丹掀起割据战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