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择民国时期渭南地区城镇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地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认为民国时期渭南地区城镇空间形态变化不大,随着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交通、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城镇综合功能有所加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城镇等级结构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随着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在提水机械方面也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传统翻车和筒车在结构和动力上的改良,同时也逐渐使用简易的现代人力畜力提水机械和大型的柴油电动提水设备。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江苏省苏锡常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常州工学院英语专业以及非英语专业本科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为试点,对人才培养、教师的教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研究,认为应加强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口译教学环境,在以技能/技巧训练为核心、以实践为主的口译人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苏锡常地区专业化的高级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以构建具有苏锡常地区特色的专业化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担任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和能从事文件翻译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译人才。 相似文献
4.
王希恩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10
民国期间,历届政府均将维护边疆稳定视为要务,边疆民族地区由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这些开发有成绩,成为边疆地区步入近代文明的基础;这些开发也很有限,并没有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落后和差距。而这些成绩、局限及其经验都是我们的历史遗产,值得珍惜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在民国时期,辽宁的私立教育虽历尽磨难,但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对促进辽宁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一定影响。分析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辽宁相对稳定的政局环境为私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辽宁地区的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为私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热心教育人士的参与为辽宁私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国外教育的引入为辽宁私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杨彦增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58
黔东南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审判主体比较多。除了法律规定的县长、审判官、检察官等人可以审判民刑案件外,县乡军政官员、保长、甲长、理老、寨老等人也可以审判民刑纠纷。民国时期黔东南审判主体较多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局动荡、吏治腐败、交通不便及历史传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审判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原因对当前的法制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银行的贷款。河西水利建设成就巨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提供了积极的支持。但国民政府执行一切以军事为中心的政策。河西水利建设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河西水利的建设计划、建设经过和最终所起到的作用,对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工程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河湟地区的植树造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振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民国时期在河湟地区曾开展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文章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对这场运动的目的和过程作了论述,揭示了该运动的性质和强制性的特点。同时对其产生的客观效果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刘玉梅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93
河北地处华北,按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言,应以旱灾为主。但是民国38年间,河北的水灾竟超过旱灾,打破了传统"南涝北旱"的说法,成为对河北危害最大的灾种。文章通过对民国38年河北水灾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发现:民国时期河北水灾的发生多是由于连降大雨、河流溃堤决口造成,这除了与河北的地形条件、季风气候特点、河流的分布状况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外,主要还与民国时期政府不重水利、战乱年代对水利设施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社会因素有重要关系。所以,预防灾害并非难事,只要国家稳定,注重水利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林雅琴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3,(3)
民国时期,随着甘宁青社会的变迁,回族的经济开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业领域,还涉及农林牧业、工矿交通业、金融业等.这一时期回族经济开发的主要特点有:地方性与民族性;回族所处的政治环境与社会地位对甘宁青地区经济开发的制约;回族经商传统是经济开发的独特方式;回族经济开发的程度低、局限性大.这时,回族经济开发的功能从对本民族的发展作用、区域经济的开发作用,已扩大到对甘宁青社会的近代化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晋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1):179-190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消费品纷纷进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旧式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也带来了传统社会观念与消费风尚的悄然变化。随着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开始流行,不仅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效应。那些有能力消费的社会阶层,把自行车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自行车也被有限地投入公用,成为邮差等部门的交通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行车的进口,也促使自行车民族工业的发展,尽管产品仿制的过程在外来自行车的冲击下依然艰难。西方器物的进口,产生的文化冲击效应是非常直接的,不仅仅是外在改变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促进新行业的兴起,而且带来深层次的变化。这种消费品的供给,满足了经济发达城市市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自行车可以视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自行车从奢侈品到逐渐融入日常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最后成了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交通工具,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在凉山地区也出现了一批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的彝族精英,通过研究凉山彝族精英中的代表人物岭光电、曲木藏尧、李仕安的民族观发现:面对民族危机,他们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指出无论汉族还是彝族都属于一个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情况下,中华民族应该团结起来,一起奋勇抗敌;他们宣传强调民族平等理念,李仕安借助刘文辉的“三化政策”来宣传民族平等的重要性;他们不断地向国民政府请愿,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本民族争取政治权利;他们希冀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因此大力宣扬彝汉一家亲,积极促进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集邮发展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邮是随着近代邮政业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文化活动.我国近代邮政业起步于晚清时期,至民国时期,已有一定的规模,当时的集邮人群中有在华外国人,本国内部包括集邮名家和提倡集邮大众化后出现的实业家、小朋友等新人群.收集的邮票种类有外国邮票和国内发行的瑕疵邮票、纪念邮票和稀有票品等,集邮人士主要通过集邮会社报刊、集邮组和集邮册三种途径收集邮票.民国时期集邮得以发展,集邮人士及会社邮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86-90
劳工教育是对劳工实施一定性质与程度的教育,在满足生产方式对劳工素质要求的同时,改善劳工受雇佣状况并实现劳工解放的教育主张与实践活动.民国时期,劳工教育被当做劳工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劳工问题的基本方式,不仅受到学者的重视,而且受到企业主与政府的重视,由此形成劳工教育思潮与劳工教育运动,劳工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国时期劳... 相似文献
15.
东南大学民国时期的军事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30-34
东南大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190 2~ 1937.7.7)的军事教育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军国民教育”思想指导下 ,三江、两江优等师范学堂时期 ,设有“兵式体操”科目 ,并一直延续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国立东南大学改组为第四中山大学后 ,军事教育开始从体育科目中脱离 ,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后 ,至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而西迁重庆前 ,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军事教育和军事管理模式 ,为后来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纪实的方法 ,分三个阶段展示了民国时期广西经济开发的历程 ,并对其相关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概要式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余晓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124-128
民国初期,四川开始了近代公路的建设。由于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烟毒泛滥、经济凋敝等原因,四川公路发展十分缓慢,不仅通车里程短,路线布局不合理,而且公路标准低、质量差,致使人民负担过重,也迟滞了四川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对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剑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4):487-490
近代意义上的民族私立高等教育发轫于清末,在民国时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民国历届政府一直对私立高等学校在宏观上给予鼓励、支持的同时,对其办学质量和规模进行监控.它所提供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段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57-61
民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列强企图侵占东北等因素,引发并加剧了东北地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烟毒、赌博、娼妓等。烟、赌、娼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东北市民的正常生活。地方政府虽采取措施进行整治,但最终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