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学从周秦到南北朝,是文学观念逐渐自觉的演进期;唐代到北宋,诗学以诗歌创作理论研究为主。自北宋始,宋人的诗歌创作出现了困境,有了向前代优秀创作学习的诉求,诗学显露出文本转向的端倪,这种文本转向的倾向在南宋得以加强。随着诗学的文本倾向逐步加强,宋人论诗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也逐渐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与新文学派解释文学史的线性模式不同,学衡派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阐释是基于循环时间概念的。尽管其对线性进化文学史观进行了不少修正,丰富了文学发展理论的内涵,对中国文学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改革思路,但由于他们解释文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产生于古典时期,时间观念的古典性质也就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保守”属性。学衡派的文学发展观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是“时间的政治”宰制文学史和文学家历史地位的一个典型案例。反思这一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总结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经验及教训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埃兹拉.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以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为支撑,庞德提出了以"意象"为其核心范畴的意象派理论。由于中西文学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庞德在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两者诗学理论主张有别,庞德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性别理论进入中国,它带来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性别理论经过译介与本土化建构的努力、经过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互动,当下已蔚为大观,其表现之一就是性别理论的关键词由女性转向性别,研究对象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延伸到了中国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新的视角考察并探讨了茅盾对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理论建树与创作实践:他主张从传统文学与外国文学里提出“特质”以建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路向之一,以中外现实主义思想所整合的现代型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创作原则;《子夜》即是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所营造的艺术王国。由此说明,茅盾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宗师与巨匠。  相似文献   

6.
科学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方向。翻译研究必须与文化研究、文化转向相互结合,形成互动。只有让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走出各自的象牙塔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渊源、发挥翻译的强大功能并形成指导翻译实践的宏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弗雷泽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知识贮备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的新人文学开辟出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学者将中国的学问传统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视野相联结,逐渐走向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学视野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向——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在历经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观(文学观),也就是将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无文字民族的多元活态文学提升到大传统的地位,用多重证据法来实现具体研究操作与理论建构的统一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凸显了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的第一代中国文学学者,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的,而且经常往返于中国古典、现代文学之间.从跨学科的观点与方法着手,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成为研究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文学的一本重要著作.从现代重返古典,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又有所突破.如<红楼梦案>、<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古巫医与六诗考中国浪漫文学考源>等,可以证明很多方法与经验能贯通古今.他的文化批评与文化考古式的论证与分释建立了一种新典范模式.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至今仍是研究比较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著作,因他在研究现代中国小说之前,已对中国古典及外国小说理论与著作有研究.本文以西方华人学者中的经验来探讨贯通古今文学研究的诠释模式与成功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社会,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不仅它本身正在发展与转化,而且在西方文化撞击与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已开始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文学精神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从如下五方面对此进行阐释:一、启蒙精神与文学启蒙;二、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三、自由、民主精神的张扬;四、西学东渐与文学的变革;五、革新精神与大众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新马华文文学萌发时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新马华文文学的发生、发展受中国五四新文学影响至重,历来的文学史都只关注其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所谓旧文学的萌发及其延续,因此,往往把新马华文文学的萌发时间定于1919年之后。我们认为,本土意识是海外华文文学的灵魂和纲领,考察海外华文文学,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海外华文文学赖以产生的海外各国本土上。海外华文文学的萌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得有形成规模的华人移民群体(即华人社会)和华人学校;第二必须得有华文文学的创作者及其创作事实,并且这些作品必须得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有所反映或表现;第三必须得有能让这种文学作品传播的载体,并且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传播于世。根据这三个必要条件,新马华文文学的萌发不应该忽视所谓的旧文学,其萌发时间应该是在1919年之前的旧文学诞生之时。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密集指向以下论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涵界定、历史分期、发展线索;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建构路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方法论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理论基点、重要体系、重要学科、热点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成绩、缺憾、最新发展;等等。围绕以上论域,学界在基本文献的审读、历史语境的还原、理论和文化影响因子的探寻等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之成绩体现为研究视野多样而灵活,具有鲜明的反思性;研究成果丰厚而扎实,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研究范式有效而多元,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但在研究的全息性体系性专门性、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深入挖掘、还原文献的历史语境和凸显文献当下语境的融合等方面,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之建构研究还有待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3.
韩国古代小说中的大量神怪情节,一方面有着深厚的本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包蕴了丰富的中国因素。这种中国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中国文学影像的存在;二是中国儒家思想因素的渗透。从这些神怪情节所包含的中国因素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创作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之深,韩国古代文人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造诣之深。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民俗相生相伴,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女性民俗作为文学启蒙的一个触手,其发展也经历了民俗与启蒙的互动、民俗与政治的博弈、民俗与风情的融合等阶段。女性民俗的文学嬗变,其背后体现出时代作用于文学的复杂因素,研究其文学发展脉络对于文学创作尤其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也开启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新的批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汉文佛教文献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有必要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汉文佛教文献的学科,即汉文佛教文献学.汉文佛教文献学是以汉文佛教文献及佛教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佛教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存藏、传播、利用的历史和规律,并为佛教文献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的专科文献学.汉文佛教文献学与汉文佛教史料学、汉文佛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欧美佛教文献学方法不适用于汉文佛教文献,而汉文佛教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献学又有诸多不同.另外,汉文佛教文献在整个中国文献学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有必要建立汉文佛教文献学.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汉文学是一笔数量十分可观的文学遗产。但近百年来,它不仅在日本几乎处于被遗忘、湮没的境地,在中国更少为人知。对汉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日本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有些日本人对汉文学过于轻视、鄙薄,甚至认为是殖民地化的文学,这是不对的。而中国有的读者以为日本人用中文写不出什么好诗文,也是不对的。中国大智者钱钟书把文学史研究工作戏说为“发掘文墓”和“揭开文幕”。“发掘文墓”殆指文史考证带有考古发掘的性质;“揭开文幕”则说叙述文学史就像演历史剧,还有让观众(读者)鉴赏的目的。研究日本汉文学史,首先就是一种挖其古坟、文化寻根的工作。同时,对日本汉文学作鉴赏评析,也是为了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面对浩瀚的汉文学作品,研究者常常会有惊喜的发现。有一些日本汉文学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并且得到中国方面的承认和推崇。有些人对日本汉文学的轻视是缘于自己的无知。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是产生于南朝时期的一部文论巨著 ,其中所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对后来的中国文论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即使到了近代也是如此。本文主要从审美范畴的角度 ,以风骨观、隐秀观和奇正观为切入点 ,具体考察《文心雕龙》在近代文论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问题主要是文化问题,文化多元主义是当代全球状况的一个构成特征。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命运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民族危亡和中西文化碰撞中发生的,现代文学的这种发生语境决定了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有着密切关系,其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文学进行文化批评,一是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沈从文乡土小说是典型的一类,其创作因意识形态几度沉浮,却在西方得到高度认可与传播,继而引发国内重读。中国乡土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树立民族自信,持宽容与理性心态,挖掘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义。乡土文学海外传播虽有先天局限性,但中国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仍需重视与保留,这既是客观审美需求,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民族差异性正可以彰显乡土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孟繁华 《南都学坛》2004,24(1):56-62
没有现代文学就没有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在建构过程中所不断滤及、遴选以及建立起来的关于文学史的规范,同样在当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中国当代文学虽然已经建构成一个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一套相当完备的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也同样是指导当代文学的理论。战争年代,一切为了战争的思想在文艺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于是,文艺艺术从语言到形式就出现了一个如何把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转译"为革命的政治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中来的问题。进入共和国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创造出适于中国革命特点的民族形式,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大特色。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作家在不断的滤及和批判的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