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可知论”一词,最初是由英国博物学家赫肯黎于1869年提出来的。1886年,恩格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这是一切不可知论的根本特征。但是,在根本特征一致的前提下,不可知论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本文试图把西方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概括为四种历史形态,从中探讨其历史演变的逻辑线索。一、以怀疑派为代表的朴素怀疑型不可知论虽然提出不可知论一词和对不可知论作出科学概括都是十九世纪后半期…  相似文献   

2.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以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文想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学术界的同行们商讨。  相似文献   

3.
《晋阳学刊》1985年第二期发表了秦淮沙同志的《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秦文),看后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我认为根本否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是不妥的,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秦淮沙同志。一,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论述秦文在“立论的根据何在?”这部分中写道:“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究竟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提供论据?”我认为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所在。秦文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明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第二,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说成只是世界“可  相似文献   

4.
一《学术月刊》1981年第5期刊载的赖金良同志的“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在作者看来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 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认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 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里被作为”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典型言论加以引证的一段话,赖同志特别注明引自李达的《辩证唯物论大纲》(陶按:赖同志把书名写错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论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时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漠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思格斯在这里除指出休漠和康德是近代最典型的不可知论者之外,并没有明确说明都是哪些哲学家属于“绝大多数”的行列.后来列宁作了自己的解释,他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主体认识能力和科学地概括哲学基本问题,我们总要提出并回答“人能否彻底认识世界”这一问题。对此,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不可知论否认能够“彻底认识世界”,那么我们只能肯定“人能够彻底认识  相似文献   

7.
秦淮沙同志在1985年《晋阳学刊》第二期上发表了《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这篇文章很有新意,读后深受启发。文章的第四部分否定了我国哲学界某些同志所提出的所谓“世界可知性原理”。对此,我完全赞同。这里,仅对秦文作一点补充和发挥。秦文指出,所谓的“世界的可知性原理”,“不是说明思维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而是论证世界本身的‘可知性’,”把“对世界的可知与不  相似文献   

8.
我们读了赖金良同志的《是不可知论,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文,感到该文用人类认识具有相对性原理批判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立意是好的,部分论述也确有道理。但是,它对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任何意义上都予以全面否定,断言这决不是不可知论,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贯思想,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应当承认,对于世界可知性原理确实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的理解,把科学认识视为可以轻易获得和能够最终结束的,这给人类科学认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危害。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是得认真地究其根源。而赖文缺乏具体分析,笼统地把原因归咎于承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认为只有彻底地否认这种可能性才能克服绝对主义,这就未免有些简单化。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结合哲学史上的一些事实,探讨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源,并就如何克服认识论中的绝对主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毕的能力或无限性,因此,“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10.
目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讲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时,大多这样说: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在认识论部分,常常出现三个标题,要求划清三条界限: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三、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近年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辗转相传,似乎已成中国哲学界的定论,而且还被当作报考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标准答案。其实,这种说法是大可怀疑、很成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真理的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列宁说:“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9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半个世纪里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毛主席一贯强调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林彪、“四人帮”根本否认真理的实践标准。张春桥胡说什么:“思想上正确与错误,决定于理论。”(1975年3月1日讲话)完全颠倒了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2.
“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我们在根本上只能认识无限的东西。”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两个对立的认识论命题。恩格斯认为,这两个命题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仅仅从对立的意义上去理解,或者说,离开它们的统一而孤立地去看每一个命题,这两个命题都可以是错误的。如果从它们的统一意义上去理解,它揭示了认识论上个别和一般、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对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和非辩证的可知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解决当前哲学本体论问题上的争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全面地总结了哲学斗争的历史经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论断,并对这一论断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从而为人们科学地理解纷繁复杂的哲学学说及哲学发展过程提出了一条基本线索。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斗争中,写下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光辉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列宁总结了哲学斗争的新鲜经验,用哲学上的“两条认识路线”概括了思维和  相似文献   

14.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两个对应的派别。它们的对立,源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看法。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1]恩格斯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接着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2]这一派哲学家我们称之为可知论者,尽…  相似文献   

15.
一种哲学思想的历史作用,并不单纯地取决于它是否正确。这是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事实。科学的发展证明,古代哲学把宇宙归结为水和火等等是幼稚的、错误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它是当时人类对世界本原这一哲学问题的积极探索。同样地,仅仅指出“不可知论”这一“哲学怪论”是荒谬的还不足以具体地展示它在哲学史上的实际作用。恩格斯认为,休谟和康德“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而经过休谟这个环节形成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却并不是“批判哲学”的个别的、局部的思想观点。那么这一观点在哲学发展上的具体作用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不可知论”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说明这一否定性的哲学理论是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内在矛盾的暴露,它予示着这一哲学必然走向衰落的最后结局和可能奉献给人类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盈俐 《学术研究》2022,(6):16-22
恩格斯数十年一直坚持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论断。该论断是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命题。它所蕴含的矛盾和多种发展方向,既是我们正确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也是恩格斯展示德国古典哲学之出路的一个典型案例。康德坚持自在之物论断的原因,一是他误解了时间和空间范畴的来源;二是他不理解行动对认识的本源性意义;三是他将方法论上的自我中心困境默认为人类认识本身的困境。恩格斯诉诸实验和工业等实践活动对自在之物论断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恩格斯的批判遭到了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的攻击,也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的误解。列宁对切尔诺夫的有力反击和卢卡奇的自我检讨都进一步确证了恩格斯自在之物批判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7.
论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可感知的环境作用于人的官能,反映到人脑中,这才能实现由物质到意识的转化。毛泽东同志对此曾作过多次说明,这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同时,他强调指出,“现象是入门的向导,”任何一种认识首先都不能离开现象。可感知的环境作用于人的感官,这就有了现象的生成和变化问题。人的现实世界,作为感性的存在,其实就是纷纭复杂的现象世界。只要一个人有感觉能力,每时每刻就都有现象闯入他的意识中;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也只能通过现象进行。可见,现象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能从唯物主义哲学观上正确认识现象问题,我们作一简略的回顾是必要的。 主观唯心主义对现象的解释,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现象主义。它把本质与现象割裂开来,只研究现象,不研究现象所表现的本质,或者根本否认本质。休谟、康德、马赫主义者既是现象主义的代表,又是不可知论的代表。 休谟的哲学是从分析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他主张人的‘知觉’是知识的唯一对象。在休谟看来,观念墓拟印象,印象产生观念,但我们不能证明,是外在的物体,还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8.
袁亚愚同志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对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是“定论”的一个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不同的看法。袁文的基本观点,我是同意的.但文章对问题的论证有些尚未涉及,有些不够深入,因此想就此做一点补充。《共产主义原理》并未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国首先获胜。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第十九个问题,是回答: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对此,他作了否定的回答。而不是回答: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胜利?如果认为恩格斯在这里讲的回答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世界各国“同时胜利”,就完全曲解了原意。恩格斯用非常明确的语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主体性原则问题时,人们很少注意不可知论对此采取的态度。不可知论宣称世界不可知,这似乎是取消了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失足,恰恰是因为它对认识的主体性作出了错误的规定。研究不可知论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的失足,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学说。 休谟和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两个主要代表,本文从认识的主体性原则这一角度,探讨他们的不可知论的认识根源,以阐明不可知论失足的原因以及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阐释蒋承勇很少有人会否认巴尔扎克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肯定,为我们正确理解巴尔扎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是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方法为指导,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了巴尔扎克的“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