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忍”,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一大美德.几千年的华夏文化对“忍”可谓是大加弘扬.古有张公百忍,传颂千古.在民间,张家人至今还为此而骄傲,在他们的华居里,可以堂堂正正地挂上“百忍华堂”的扁额.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忍”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  相似文献   

2.
《旧唐书》署名后晋刘昫,其实刘昫是不曾写一字,也不曾监修综理的。然而由于他身系宰相,官高位显,遂窃居撰者之位,尸名千古.而真正的作者张昭远、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先、吕琦、尹拙等反失撰者之誉、泯而不闻。由此可  相似文献   

3.
在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复活》历来最为我们所看重,至今仍被国内编撰的多数外国文学史教材选作重点分析作品。然而《复活》却未必然就是最能体现作家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作品。由于种种的原因,《复活》倒是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留下遗憾最多的一部。  相似文献   

4.
我虽然从事财政工作多年,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长期以来总觉得对财政的本质理解不深。最近读了一些学者关于儒家管理哲学的文章,对孔子的“义以生利”思想发生了兴趣,并以之与我国财政管理作了一些比。放思考,觉得我国社会主义财政不仅多处体现了“义以生利”,而且与以“义以生利”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哲学相比,具有更高层次的内容。“义以生利,利以平民”,这是儒家管理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义”主要是对于管理者的道德要求,社会管理活动是以“义以生利”为准则的。“生利”的意思是很明白的,无须多说。至于“平民”,我肤浅认…  相似文献   

5.
6.
当前,青少年犯罪仍为一大社会问题。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根始于贪图安逸,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解决此问题,办法当然可以很多,但笔者认为,抓好及早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实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旧体诗词格律是经过怎样的演变才形成那个样子的?”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探讨今天新诗的发展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廿五年前(1937),郭绍虞先生在《语文通论续编》《从永明体到律体》一文中,曾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郭先生只从原则上谈,仅指出律诗格律的形成,并不只是技巧问题,也不是偶然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在西欧旅行,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教堂。不少游客都发出相同的感叹:“西欧的教堂真多。”所到之处,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必有教堂,即便是位处偏僻山野的乡村,也有教堂。在罗马、米兰、伦敦、慕尼黑、阿姆斯特丹、巴黎这样的大都市里,教堂之多可谓林立。而且座座教堂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且不说像圣比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这样举世闻名的教堂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领尽西欧建筑的风骚,  相似文献   

9.
“联想是打开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 联系邓石如的书法创新,觉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邓石如是清代大书法家。他毕生从事书法、篆刻,成就卓著。运用“联想”见之于艺术实践,正是他获得成功的要领。 据说,邓石如一生遍游江河湖泊,历尽名山大川;既不作画,也非闲逸消遣。而是为了熟谙山水草木的万千气象,飞禽走兽  相似文献   

10.
正《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弄臣弥子瑕外貌俊美,说话乖巧,深得卫灵王的宠爱。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重,他为了能最快回去看望,连夜假传王召,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  相似文献   

11.
1917年,在北京广德楼戏院上演了一出悲剧--<自由宝鉴>,引起了社会轰动,李大钊观后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文章,题为<不自由之悲剧>,登载在<甲寅>日刊上.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关于朦胧诗的讨论着实热闹了一阵子,有些争论至今未休.有的同志把诗的含蓄跟朦胧混为一谈,似乎唐诗、宋词中也不乏晦涩难懂之作,为什么一味推尊唐诗、宋词却非难当前某些朦胧诗人的作品呢?显然,这是一种误解.须知  相似文献   

13.
要的是明晰、清醒,而不是“朦胧”、迷惘。 是非的“朦胧”,使人堕入五里雾,迷迷糊糊,浑滓沌沌;是非是明晰的,就会沁人心肺,启人深思,益人心智,发人清醒。 “朦胧”不但导致迷惘,还往往导致颠倒。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多的是这类清醒还是朦胧的问题。有些是从里到外,  相似文献   

14.
"时间"是人类一直苦苦探寻的一个永恒话题.与西方人从哲学、物理学及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维度给出了多向度的"时间"概念,并对"时间"的内涵做出了具体表达不同,在汉文化中,"时间"这一概念凸显出整体性这一独有特征,在叙事学中恰恰可以看到汉文化"时间文化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无论是宏观叙事还是微观叙事,无一不体现出汉文化的"时间"是整体性的这一民族独有的特性表征.  相似文献   

15.
11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如同往日每一则学生被学校"淘汰"的新闻一样,近期南开大学33名博士研究生未能如期戴上博士帽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教育界的论争.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对未能毕业的博士生感到遗憾,对学校的"不通人情""铁面无私"表示不解.  相似文献   

16.
11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如同往日每一则学生被学校"淘汰"的新闻一样,近期南开大学33名博士研究生未能如期戴上博士帽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教育界的论争。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对未能毕业的博士生感到遗憾,对学校的"不通人情""铁面无私"表示不解。  相似文献   

17.
由“词性”的误释、误用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语法书甚至影响很大的工具书,把"词性"和"词类"这两个概念混淆了起来,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辨正。由这种错用乱用概念的情况,笔者联系到目前语言文字运用中存在的生造乱用胡乱搭配的不规范现象并进行了评述。为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我们语文刊物应该起好监督作用,对出版物中类似这方面的错误应及时匡谬正误,以便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是对祖国语言的损害,也是对人民利益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正> 勇敢、无情地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们之所以选中这一批判,无疑有着深刻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素来注重伦理教化,有关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的伦理说教十分发达。既有完善的修身术,又有庞大的伦理政治学。汉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是道德施于有政的一个典型。似乎从“内圣”到“外王”具有某种必然性。然而,传统伦理学所提出的种种美好愿望与目标,在封建社会中无不遭到失败和破灭;无可奈何的虚无感和绝望感使人由积极、奋发走向消极、颓唐,于是修身变成保身,克己变为放己,寡欲成为纵欲,从而导致极端自私的个人利己主义。不仅如此,严格的礼教还使人丧失平等观念,传统的伦理政治结构使人唯上命是从,甘作奴隶。传统伦理学成为压抑个性、自由、平等的说教,塑造了国人的病态性格:自私、冷漠、保守、毫无公德……。所以,“五四”时代对旧伦理旧道德的批判绝非空穴来风。陈独秀愤怒地指责国人象一盘散沙,没有公共集体观念;鲁迅沉重地描写围观砍  相似文献   

19.
在诗经学史中,"颂"被视为"体"甚早。但时至今日,对《诗经》中的"颂体诗"的文体特色仍缺乏现代文学理论语境中的总结与概括。《诗经》中约有"颂体诗"40首左右,是一种以歌颂先祖为主旨和主要特色的亚诗歌体裁。在题材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天子举行禘袷郊类大祭乐歌之诗;春(禴)、夏(祠)、秋(烝)、冬(尝)四时"宗祀"祭祀乐歌之诗;天子"巡守""告成"之祭的乐歌之诗;农事祭祀活动乐歌之诗。在艺术特色上,除以"四言单章"为代表的主流结构形态外,广泛运用了"形容"修辞格,通过"形容"实现对"神"的赞美;突出运用了报告与祈祷的修辞方式,展示出"与神交易"的功利心态;"镶嵌"与"叠字"的手法交相为用,对诗歌韵律节奏的形成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乡村改造运动最轰轰烈烈者,莫过于20~30年代在华北农村所推行的“平民教育促进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理念就是像这一运动的领袖人物晏阳初所坚信的那样:农民有“愚昧”、“贫穷”、“体弱”以及“缺乏公共精神”四大疾患,这是30年代中国乡村改良主义所归纳出来的中国农民的四大特征。虽然,不同的改良主义者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定县平教会”称之为“愚”、“穷”、“弱”、“私”;“中华职教社”称之为“贫”、“愚”、“弱”、“散”;“邹平乡村建设学院”则将四点化约为一点即是中国农村之落后与混乱乃是由于“固有的礼教精华之衰退”。然而归结起来,平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上述四个方面对农民的精神进行“洗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