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第四代诗词创作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丰曾氏第四代,在政治地位以及仕宦上没有达到上一代人(曾巩、曾布、曾肇等)的那种辉煌,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没能像上一代那样享有盛誉。但是这一代人如曾纡、曾统、曾续、曾缓、曾纺、曾绎等人的诗词创作,在北宋末、南渡初也颇受时人称道,他们大都与江西诗派成员交往密切,诗歌创作也基本都属于“江西续派”,这固然是受时代环境以及诗坛创作潮流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是曾氏家族这一代人有着共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
以曾巩为代表的南丰曾氏,是郡邑之望族,江南之大家。据统计,从太平兴国八年至宝You元年这271年中,曾氏祖孙登进士第者共55人,解试44人,荐辟19人,在朝为官过百人。曾致尧是北宋开国后南丰第一个进士及第者,曾巩是曾氏家族中学养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文化大师。  相似文献   

3.
江西曾氏有土客之分。西汉时,山东武城曾氏因任职和世乱徙入孙吴时的临川、庐陵地,而有了江西土著曾氏。江西土著曾氏支裔唐以后陆续迁衍于交界地,至明清又从交界地回迁江西内地,便产生了江西客家曾氏。二者在血缘上同祖汉代庐陵始迁祖曾据,但江西有客家曾氏却是明清以后的事,二者又不可混为一谈。从土著曾氏向客家曾氏的衍化过程,可透见江西移民对交界地的开发,交界地移民对江西内地的再开发其功甚伟。  相似文献   

4.
陈与义(1090—1139)是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建国以来,已有文章对他的诗作进行了探讨,而对他的词却极少有人问津。木文拟就陈与义的《无住词》十八首,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作些阐说,以助于对诗人陈与义及其诗词的特质有较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以曾巩为代表的南丰曾氏,是郡邑之望族,江南之大家。据统计,从太平兴国八年至宝元年这271年中,曾氏祖孙登进士第者共55人,解试44人,荐辟19人,在朝为官过百人。曾致尧是北宋开国后南丰第一个进士及第者,曾巩是曾氏家族中学养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文化大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陈与义的研究成果颇多,研究深度与广度也不断拓展。就研究成果来看,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陈与义及其诗歌的创作、陈与义的词《无住词》、陈与义与江西诗派的关系等方面。通过对其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不仅对以后研究有重要意义,还将有利于了解南北宋之交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7.
陈师道作为苏门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对当时所盛行的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文体都有所涉猎,而以诗歌创作成就为最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被后世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研究论析陈师道的文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苏门文学集团、南北宋之交诗坛状况及"江西诗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宋末年,严羽首次提出“简斋体——亦江西之派而小异”之说,认定陈与义为江西诗派成员但又有所变异。宋末元初方回则说“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从此确立了陈与义的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地位。此论到了近代颇遭非议,如钱钟书先生就反对将陈与义列入江西诗派,中科院的文学史则把陈与义从江西诗派中划出来单独论述,并指出其对苏黄学杜门径不以为然的态度。其实这是没有准确分析严、方二人  相似文献   

9.
从吕本中到方回 ,是江西宗派学说内涵和外延不断明确延伸的发展过程。江西诗派是一个历时的概念 ,后人没有理由把江西宗派学说凝固在吕本中时代。方回举陈与义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诗学依据 ,是因为南宋诗坛关于江西诗派学说舆论的充分铺垫和陈与义“诗宗已上少陵坛”的创作实绩 ,其深层的意义在于方回对黄庭坚及江西宗派理论的深切把握  相似文献   

10.
郑永晓 《南都学坛》2006,26(3):59-63
黄庭坚诗文在宋代的传播与刊刻是有关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解释黄庭坚在宋代的巨大影响和后来江西诗派的确立极为重要。黄庭坚投师于苏轼之前,在诗坛上已颇有声名。成为苏门弟子后,更加速了黄诗的传播过程。南宋以后,黄庭坚诗文集的编纂与注释基本完成,各种刻本流行开来。在黄庭坚文集的编纂、刊刻过程中,家族、姻亲等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与义是南北宋交替时期的重要诗人 ,一直被确认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 ,通过对江西派成员的确定标准、陈与义诗歌创作主张和实践等方面问题的分析研究 ,认为陈与义诗无论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与江西诗派相去甚远 ,实不应为江西派中人  相似文献   

12.
曾氏家族人才辈出与曾氏三代的家庭教育很有关联,特别与曾麟书教子有方。其家庭教育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尽忠、治学、处世、勤俭。他的家庭教育观直接影响曾氏后代。  相似文献   

13.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对外匡扶朝政有一套,对内持家教子更是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自曾国藩开始,曾氏家族英才辈出,盛及五代。曾氏家族之所以兴盛,正是得益于曾国藩独特而丰富的家教思想。从修身的视角来看,其家教思想主要包括修身养德、谦谨勤俭、孝悌友爱和读书明理四个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子女的品德修养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理学诗派代表了通俗化、理性化的追求,江西诗派呈现出精致化、技巧化的倾向。南渡之际,武夷理学诗人群体前期的核心人物是杨时、陈瓘,后期的核心人物是刘子翚和朱松。而李处权、张嵲等跨越两派,代表了理学诗派与江西诗派的合流。江西诗派的骨干成员吕本中、谢逸、曾几等本身就是理学家,理学诗人更是“宋人主理”的代表。在与江西诗人的互动中,武夷理学诗人摒弃了道学腐气,以自然清秀的诗风创立了理学诗派中的清雅一派。  相似文献   

15.
从诗学思想这个角度去考察,宋代诗学的主流是江西诗派的诗学思想.因江西诗派的首领黄庭坚等人对诗歌的观点与理学家接近,为理学家所接受,而当时理学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故得相辅而行;不少江西诗派的主要成员同时又是理学家,其创作实践也渗透着理学观.以此观照,江西诗派的精神内核无疑应该就是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16.
朝鲜古代诗学对陈师道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高丽、李朝前期推崇宋诗,以“苏黄”指称江西诗派,对陈师道也表现出称颂和喜爱;李朝中后期,推崇唐诗反对宋诗,改以“黄陈”指称江西诗派,虽然承认其在宋诗中的地位,但反对其创作风格。朝鲜诗学还在次韵诗、诗人的性情和风格、琢炼等方面高度评价了陈师道,并在接受过程中体现了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魏锡曾是清代晚期一位杰出的金石学家、书法理论家.道光以后,经过了阮元的号召和包世臣的推动,碑学理论逐步成熟,并大兴于成、同年间.此时的书家少有超出碑学樊篱者,魏氏也不例外,其书学思想带有明显时代的烙印.然而,在其书论、题跋中,我们更能看出魏氏的书学思想植根于传统.文中对魏锡曾<绩语堂全集>中的书论、题跋进行梳理,总结出魏氏的书学思想主要有三:学篆、隶为存古法;以碑学技法求古法;不废传统帖学.  相似文献   

18.
郑永晓 《南都学坛》2005,25(1):77-82
关于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一般认为他们是在摆脱江西诗风的不良影响后才取得各自成就的。实际上,四大家都曾依赖于江西诗派的哺育,尤、杨、范、陆与江西诗派的渊源都颇为深厚。我们不能按照先打倒才有建立这样一种思维定势思考问题。四大家是在继承江西诗派的基础上才有所成就。同时应动态而不是凝固性地看待江西诗派及其诗学思想。江西诗派在南宋中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江西诗风占据了北宋后期以至南宋诗歌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文献久晦,元代陈绎曾的文章学观点颇为学界忽视。其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于近年重出的《古文谱》、《古文矜式》和《文说》当中,涉及文章本体论、修养论、创作论、文体论、风格论、鉴赏论等诸多方面,见解深刻,体现了鲜明的元代文化特征,堪称元代文章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0.
谢逸(1064—1113年),字无逸,北宋临川人。从学吕希哲。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善工文词诗赋。为“江西诗派”成员,名列黄庭坚之下。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序,堪称谢逸“才力富瞻,不减康乐”。曾作蝴蝶诗300首,人称谢蝴蝶。名高词妙,与其从弟谢时称“临川二谢”。词作远宗“花间”,近师晏(殊)欧(阳修),具有浓郁艳柔、轻情飘逸之长。谢逸一生不仕,终老布衣。现存《溪堂集》10卷于《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