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现代绘画装饰语言的形成与其社会科学、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特定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相关艺术、尤其是东方艺术对西方现代绘画装饰语言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艺术家以多样化的装饰语言表现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绘画视觉形象。从装饰的自然表现,到创新装饰的形式的风格化;从寻求与现代大工业相适应的装饰美,甚至主张形式服从功能而摒弃装饰,到出于后现代思潮、大众文化的影响而形成多元化装饰形式,以及创造意识的需求而趋向装饰的回归。装饰语言的形成和流变构成了人类艺术发展的主线,可见,对西方现代绘画装饰语言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所作阐释的要点在于: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只有庄子的艺术精神才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庄子的艺术精神导出了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在画论及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中国古代绘画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  相似文献   

3.
楚艺术装饰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平山 《理论界》2005,(1):204-205
装饰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楚艺术中的装饰更是艺术中的杰出代表,本文从青铜器、漆器、丝绸、竹编、绘画雕刻等方面阐述楚艺术装饰所具有形式美感,表达楚人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裴萱 《天府新论》2017,(4):44-59
艺术自律是伴随现代性进程而不断延展的审美文化现象,主要指涉艺术活动逐步获得自身场域伦理的过程。空间理论、空间视角和空间因素构成艺术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自律的角度而言,现代艺术完成了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空间革命”,以“视知觉空间”、“并置空间”和“幻梦空间”完成自我指涉的形式自律,而后现代艺术空间的碎片化“分形”空间促使艺术形态呈现出解构与重构的特质;从场域自律的角度而言,艺术场域空间的生成与资本空间的流动、交流和区隔息息相关,正是空间的“不平衡性”和主体感性自由的反思促成空间距离的产生,也走出了一条从“波西米亚”到公共空间的理论谱系;从美学自律的视角而言,审美现代性的美学进程则依托艺术自律,并将自主性的艺术精神转化、拓展为审美革命和审美对抗。从本雅明笔下“游逛者”的现代空间体验到福柯的后现代“另类空间”美学,都体现出空间美学的谱系流变和不断介入现实语境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必须发掘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处于中国中部的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它是在南方的楚文化与北方的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精华而产生的艺术奇葩.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在装饰色彩、纹样、图案、题材、风格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知识贡献,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基础.基于地域传统艺术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包括“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的资源转化模式和“普通商品→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6.
齐国绘画艺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国绘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帛画、丰富多彩的漆画、工艺精美的铜器装饰画,还是开中国美术史之先河的默写人物肖像画,都充分体现了齐国绘画艺术的成就,并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创新意识,特别是独具特色的齐瓦当画、雄浑厚重的齐地汉画像石,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内容,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影响中国绘画理论与实践长达数千年。  相似文献   

7.
在距今7000年到4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土的考古资料陶器玉器上有各种各样刻划符号及彩绘图形、图案,其中有一些复合型的“文字画”形式.这些图画和“文字画”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原始思想愿望的意象、图腾崇拜以及生殖巫术崇拜,表现内容有丰富而复杂的寓意.这种图画和“文字画”表现形式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而与近现代现代派艺术的象征主义、立体主义绘画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李一鸣 《南方论刊》2012,(10):94-96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艺术理论的不断传入,中国画创新成为必然的选择。周韶华提出“横向移植”理论,对于中国画创新的路径选择而言,主要包括观念更新和技法融合两个方面。所谓观念更新,是指在艺术观念上与现代精神接轨,通过喻意象征的强调与诠释,创造中国画新的传统。技法融合则是指将东方的“线”与西方的“面”融合,把色彩与水墨融合,在绘画语言、形式和材料上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传统装饰铁画形式单一、民众接触率低以及传承发展困难的现状,通过分析铁画艺术在芜湖现代环境空间中的应用价值,将铁画艺术同芜湖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研究数字三维技术在现代铁画环境空间中的具体应用,对铁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空间在汉大赋的创作与审美两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汉大赋以“体物”为宗 ,以“巨”“博”为尚的特色 ,使其必须寻求一个能“寓繁多于整一之中”的总体艺术架构 ,从而把纷繁的物象统一为宏大的、气势生动的审美整体。空间的无限性、共存感与形式特征正合乎此需 ,因而“赋家之心”就与一种普遍的空间意识、空间心理图式密切相联 ,此其一。其二 ,由于空间与人的视知觉紧密相关 ,这给赋家在创作中通过突出视觉效果来增强空间感或以空间感来引起、强化视觉意象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赋家采取种种方式沟通文学与绘画的艺术感受 ,令读者的审美接受直观、新颖而强烈 ,乃至产生“写物图貌 ,蔚似雕画”的艺术效力  相似文献   

11.
关红 《云梦学刊》2002,23(4):73-74
装饰人物造型是装饰画主要艺术表现内容。装饰人物造型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它主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表现特征和主要手法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诗歌主张"绘画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美”概念的语义指涉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绘画美”的倡导更多地是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诗人对现代西方某些哲学的思考与吸收;对“绘画美”的追求源于闻一多作为诗歌理论家探索艺术革新的勇气,源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爱好;就诗歌创作思潮而言,这一主张对于矫正当时诗坛的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术史上以塞尚为分水岭 ,有“塞尚以前”、“塞尚以后”的说法 ,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也由此而来。塞尚的艺术 ,第一个冲破了文艺复兴传统的束缚 ,打破了以前的绘画观念 ,使西方绘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谢赫提出的被后人引为绘画总法则的"六法"自古以来为画家所重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不仅是绘画形式的重要法则,其中也凝结了画家的情感表达。本文从形神、意象、气韵这三个要点出发,分别对绘画空间的经营、绘画空间的形成以及空间形式的艺术表现作了阐述,认为中国山水画经营空间首先基于对绘画形神的关系处理,而山水笔墨意象的形成则是绘画空间创意经营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的意境创造是中国画经营位置的最高美学表现。文中举例说明了经营位置在绘画空间形式中的诸多美学表现方式,以此表明谢赫关于空间形式的美学理论在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42-246
在艺术的分类中,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混淆了它们的界限。尽管它们在审美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建筑艺术在空间和实用性方面却与绘画、雕塑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绘画、雕塑的艺术性去规范建筑艺术。从根本上讲,审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建筑的艺术本性更多源自人们对居住、家园及人之存在的理解,即作为一种为人类提供"诗意居住"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16.
宋徽宗赵佶在文化艺术上使自己的性情尽兴发挥,其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较深厚的造诣。在书法造诣上,继承前人的同时,他独创“瘦金体”,影响深远;在绘画造诣方面,他追求意境,追求作品的神形兼备,同时,其绘画作品书法、诗文与绘画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艺术范式,开风气之先。由于他的倡导,北宋的书法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文人的待遇与地位也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构图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式日益被人们所关注,而有意味的形式在表达情感绘画形式中的直观性和重要性,这些形式因素对中国画构图的变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国画坛,形式——绘画语言的问题成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聚焦点。就绘画而言,三度空间的削弱使得形式不断地崛起,既然模仿形象、自然不再是绘画的最高追求,那么绘画的平面化、符号化处理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绘画的构成、画面的解构和“空白”关系问题就更显得“顺理成章”。当艺术家开始运用平面、解构、分割、叠加、交错、或不和谐因素时,绘画它就并非仅仅指模仿自然、传统绘画与自然的对立和紧张与现代绘画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派并非背叛传统,只不过是一种有战略的转移——强调意味形式。理性的形式往往意味着某种观念,感性的形式则充溢着情感,不管是运用传统的笔墨,还是现代水墨,既能保持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又能最好地突出形式的意味,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和内容在意义上的充分的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8.
佘国秀 《天府新论》2018,(4):129-138
20世纪西方汉学家和艺术史家运用现代性知识话语,全面建构中国艺术史。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文人画“情有独钟”。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中涵盖人物、山水、花鸟题材的独特绘画门类,因其“出位之思”、画家身份界定、画作构成要素、诗意追求、情感表现等因素而备受青睐,成为西方艺术史界广泛认同的中国绘画艺术最高境界的代表。西方现代知识性话语对文人画的擢升与标举,体现了中国文人画传统与西方现代学术规则、话语方式的表层通约性。西方学者在建构中国艺术史的过程中,解构与建构并存,湮没与擢升共现,“立”与“破”同在。被称为“心画”和“心印”的文人画,游弋于绘画和文学的区间,携带了浓厚的现代性气息,符合西方艺术由模仿再现走向直觉表现,西方艺术史撰写由对视觉艺术的语词性再创造走向分析、阐释的主流话语模式与学术规则。文人画的标出性特征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密切相关,是西方学者建构自身价值体系的一个“他者”注脚。  相似文献   

19.
施晔 《社会科学》2022,(5):65-74
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发端于器物层面的技艺,并于18世纪在欧洲形成了实用装饰艺术领域的“中国风”。20世纪以降,以气韵生动、超以象外、迁想妙得、诗书画共通为核心的中国道艺被吸收化用至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中,不仅助力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反叛古典和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辅佐西方学界建构与现代主义相匹配的全新艺术批评理论。中国影响已经深入到欧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方式中去,成为西方理性之外的一种别样存在,中国智慧在文化穿越中融入西方艺术家的深层思维,从而获得了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黄宁 《南方论刊》2006,(6):51-53
绘画艺术与思想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如果说文化是一棵大树,那绘画就是枝叶。借改革开放之契机,在“八五思潮”的催化作用下,中国思想文化界变得异常活跃,现出“百家争鸣”之态,中国画处身其中,自是一派繁荣景象。然而,繁荣背后是否失去了一些东西呢?现代中国画对形式美的过分依赖,使中国画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的变更去分析、阐述当前中国画重形式轻精神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