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宗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
"重造"思想是沈从文的核心思想之一,它由多个思想成员集合而成,在思想策略、思想性质与内部关系结构上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沈从文"重造"思想的策略特征在于"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从强调个体独立自由思想的立场出发,沈从文的"重造"思想实质上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话语.在沈从文的"重造"思想成员之间或某一成员内部存在着一种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2.
张森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118-122
昆明时期的沈从文致力于对理想生命的重造。他将“美”与“爱”作为理想生命的核心内涵,在抽象中探寻生命的意义。然而,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并不意味着与现实无关,其背景和最终归宿都联系着民族人格的重造。正是由于这一现实目的的存在,他的“抽象”重构遭遇到了“具象”的冲突,这也暗示了他后期思想存在着内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改造国民灵魂一直是二十世纪中国精英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重大命题。相隔近半个世纪,沈从文与韩少功在同一面旗帜下聚合,以如椽之笔创作了各自独特的“湘西世界”。两人独立的人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往往在优美的描写中,平淡从容的叙述中隐藏着一股忧郁与哀愁的情绪。我试从沈先生的民族根源和个人经历两方面探讨其产生忧郁哀愁的原因,并从湘西文化角度探讨沈先生的所忧,也许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李健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0-331
道家文化与楚文化互相渗透的现象,使得保留浓厚楚文化色彩的湘西文化除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外,也染上道家色彩.这种道家色彩以一种集体无意识方式积淀在沈从文的内心,使沈从文的创作表现出了道家文化意蕴.为了找寻完美的人性理想,这位具有现代理性的"乡下人"对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子表示出了认同,进而形成沈从文自称的"新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0,(1)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和自由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他通过反对特定时代背景下把文学当成"用具"及批判"商业低级趣味"文学,强调文学自由论和文学的独立本质;他从文学的自律性出发,提倡文学自由发展,同时强调作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期通过作家主体人格的确立和新文学经典的塑造来实现"文学的重造"。沈从文对文学独立性和艺术性的坚守贯穿于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始终,其文学自律观不仅对当时畸形发展的政治化文学潮流和商业化文学倾向具有纠偏意义,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解志熙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0-94
抗战胜利后,沈从文接连发表《人的重造———从重庆和昆明看到将来》、《给一个出国的朋友》、《一个理想的美术馆》、《新文学与青年情感教育》等文章书简,重申其通过文艺美育作用实现"人的重造"以至"国家重造"的浪漫人文理想,可惜曲高和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才初步实践了他的理想,亲自参与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创建并工作至终老,正可谓求仁得仁。 相似文献
8.
刘涵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91-97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较多注重观念形态上的艺术自律,它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在文字德性、生命重造上的展开便是文学经典的塑造以及经典塑造背后的文化进步使命,其内容则表现为抽象的抒情和从抽象的抒情出发的自为色彩浓厚的文学实践。由于这样的文学自律原则无法与新文学的载道传统分离,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相应地表现出多重的矛盾性,包括他对现行文学政策的理解,对情感诉求方式的独立性的肯定也决定了他的文学理想的不合时宜之处。所有这一切都可看作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寂寞。 相似文献
9.
田筱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79-83
沈从文作品的理想人格是在都市人生和乡村人生的对立中完成的。其理想人格蕴含着深厚的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自然率真、 雄强张扬的审美理想, 这既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个性解放的思潮一脉相承的,也是作家试图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改良人性、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重塑国民性格的审美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萧萧》是沈从文“湘西”书写的重要作品,其1930年初刊本、1936年再刊本、1957年选集本构成了一个纵向的文本脉络。《萧萧》的两次改写与沈从文的返乡经历存在着时间和逻辑上的关联。三次返乡经历是促成沈从文“湘西”形象建构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沈从文“湘西”的文学想象,也随着他对“乡土地方”和“现代中国”的关系的认知变动而发生变化。《萧萧》的改写和版本变迁,很好地呈现和解释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1.
唐玉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58-61
都德“普罗旺斯”题材的小说在特殊的接受语境中被译介到中国来,沈从文从摹仿到他自己独有的“湘西”世界始终与都德有着相似的文学气质。“湘西”和“普罗旺斯”都不仅仅是鸟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放在现实国难的背景上,他们都希望传统能够对新的社会秩序有所补益,只是所选择的价值切面不同。在与现实的交锋中,两个文字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有了不同的走向,这种走向与作家本人的趣味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了作家后期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人性之美的张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绍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6)
人性之美的张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章绍嗣在沈从文的作品组合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人性。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相似文献
13.
王怡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4):71-75
沈从文的写作中,有一种习见且相对固定的表述方式:美丽→令人忧愁→但还受用。作者认为人是自然所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生命,最能体现自然的美丽与神性,但美丽总是脆弱短暂的,而且是有缺陷的,总令人感到无限忧愁。唯有借助抽象观念和信仰的力量将美丽扩大延长,而文学艺术不仅能保留美和爱,而且能够美化人,激起人们对美丽世界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导人们超越现实功利、为人类发展进步而努力。故而,美的物质形式虽然会逝去,但它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永恒存在,使人类得以受用。沈从文关于美丽的文学书写,集中体现了其进步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周仁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1):62-67
五四时期,周作人借《小河》一诗表达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老忧惧。在小说《长河》中,沈从文的现代忧惧是指涉那种摧枯拉朽的革命政治的。 相似文献
15.
《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三部散文集可以看作是在不同层面上对乡土的回归。从“还乡”的角度考察沈从文的乡土散文,可以发现,浓郁的乡土情感是其还乡的深切动机,挚爱与伤感交织是其还乡的复杂心态,基层人物命运的抒写是其还乡的独特视角,温婉的批判则是其还乡中的思考与希冀。 相似文献
16.
“神”在沈从文的文本中具有多种内涵,然而作为其思想核心范畴的“神”指的是宇宙本体和生命的终极状态。它不可分析、不可言说,是沈从文在对“美”的迷狂中借助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获得的天人相契的启示——“无言的教训”。沈从文思想中的“神”既是对于湘西神秘文化的继承和提升,也是以湘西神巫文化铸造民族品德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论证了构建湘西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探讨了湘西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基本内容和建设办法。 相似文献
18.
王村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6):62-63
沈从文对湘西民族“爱”的开掘与抒写,是一种和谐的、仁义的、忧伤的、诗意的“爱”,透视出作者对于“爱”的独特的人格理想和个性心理特征,因而也使其小说成为现代文学中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9.
沈远川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9(2):51-56
“神韵”是沈从文湘西小说追求的审美极致 ,作为抒情小说至高的艺术境界 ,它融合在湘西小说的民情风俗描写 ,原生态的人格塑造 ,含蓄的主题表现中 ,也融合在湘西小说的结构、语言、意境诸方面 相似文献
20.
张义顺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9-54
题材的特异性及作家对它的成功处理 ,是沈从文两部散文集艺术魅力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作品中人的“牧歌情调”和“乡野幽默”增加了作品的谐趣色彩 ,使之气韵生动 ,但也给判断作品题旨带来困难 ,拨开这层“面纱” ,可见蕴藉的内涵 :湘西历史的重负 ,乡民生命的沉重和可忧虑的生存状态 ,以及作家所给予的人道主义的关怀 ,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和处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痛苦和尴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