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金波  李宝玉 《南都学坛》2000,20(2):99-101
建国初期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基本上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满足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也存在着贪多求快 ,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等不足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陈云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发展农业、控制市场物价、加强财政经济管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等重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与民主革命时期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主要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性,强调了对全体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说明了对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正确态度。了解这些特点,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处理与其他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关系的重要参考因素。以国家利益视野回顾建国初期"苏联援华"始末,并从中确认中苏两国因利益趋同而走向合作的动因,以及导致中苏双边关系破裂的国家利益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5.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对农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和改造。文章从农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现实需求三方面考察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的必要性,进而分析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目标和农民教育时代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灵活多样的教育内容三个特点,从而得出新时期农民教育的启示:摆在农民地位、维护农民利益是新时期农民教育的必要前提;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思想教育是新时期农民教育的重要保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农民教育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建国初期十七年科技法制建设中,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在建国初期的十七年中,科技法的实施虽也存在挫折与失误,但总体保持了平稳的态势。中国当时的科技立法体系,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法规、科学技术成果管理法规、科学技术条件保障法规、科学技术奖励法规和专门领域科技法规等。  相似文献   

7.
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遂逐步调整高等学校的院系。这些调整措施改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奠定了后世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民国时期院系调整可分为四个阶段。1927—1929年以实行大学区制为主要目标,合并一些大学和专门学校,建立综合性大学。20世纪30年代初的调整则以加强实科类院系,裁撤办理不善的文法科为主。抗战期间建立了一些专门院校。在抗战结束后,部分曾经停办的高校恢复办学,增设一些新的学校和院系。在四个调整期内,国民政府教育部始终贯彻以充实大学内容、发展实科的主导思想,同时也试图减少同一地区的院系重复。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国初期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综合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中国模仿苏联教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涉及到了全国高等学校的系科合并、专业设置及地域布局等方面。通过调整,中国高等教育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及苏联式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为当时国内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次调整也存在着过分削弱综合大学、忽视文科建设及专业设置狭窄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在建立之初,对旧中国遗留的私立大学制定了“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基本政策。文章在对国家这一基本政策的实质进行简要分析基础上,探寻了私立大学存在仅有三年时间就被彻底终结的主要原因,以期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天津地区疫病流行严重,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为天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打下了牢固基础。同时,也积累了卫生工作的丰富经验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今后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直存在着分歧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 ,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认定为当时主要矛盾的传统观点 ,缺乏科学的依据 ,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11,(33):F0003-F0003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渗透着民主协商.要不要土改、要怎样的土改、怎样进行土改是土改的根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广大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华侨、民主党派的利益.在土改进行前和土改过程中,中共就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形式与各阶层人民反复进行民主协商,并最终达成共识,这不仅为顺利完成土地改革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对我国民生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相关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他在这一时期关于民生问题的思想.了解这一时期周恩来的民生思想,对于进一步认识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的历史,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建国之初上海的儿童文学创作既有对于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也有对儿童学习劳动生活描写的;既有揭露黑暗社会摧残儿童的,也有叙写革命战争时期儿童斗争生活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建国初期上海儿童文学的创作拓展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主题、形式,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所引发的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三反”运动,揭开了当时反腐败斗争的序幕。当时的反腐败斗争,从宣传入手,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同时从高层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抓起,各级领导干部亲自主管抓好这项工作,最后才能赢得这场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以及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与思想意识的解放等因素,广大农村妇女政治地位空前提高,她们通过参加民主选举等途径积极参政议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参政高潮,这不仅推动了当时农村妇女的全面解放,也为新时期农村妇女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的会道门组织非法武装,阴谋暴乱,并散布谣言,危害社会。为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安定,青岛市政府在中共中央和山东省委指示下,进行了一场取缔反动会道门斗争,将这一社会毒瘤铲除。青岛市在取缔反动会道门斗争中创造的“一个政策、三个区别、三种对待”等经验,保证了取缔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东北地区党和政府面对严重的疫病流行,把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看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举措,成功地控制了疫病的流行和蔓延,并且积累了丰富的防疫经验,为其后新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针对全国经济凋敝、失业严重的经济国情,为缓解因失业而引起的尖锐社会问题,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失业问题,认真研究并试图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共产党领导人认为,新中国失业问题主要是旧中国的“遗产”,失业问题与社会制度有关,旧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而且无法解决失业问题,新社会、新民主主义制度以至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能够解决失业问题,也不应该长期存在失业现象。共产党领导人主张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提出全面劳动就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