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0年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的访问除了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传统首脑外交和经济外交之外,对印公共外交成果同样显著。随着中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对印公共外交有利于提升中印互信水平,加深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鉴于目前中国尚无成熟的对印度公共外交体系,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对印度公共外交水平,使其作为首脑外交、经济外交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推动中印两国及人民间友谊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翠萍  张健 《理论界》2008,(10):221-222
文化从多个方面影响国家的外交决策。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文化中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外交决策也会表现出本国文化的某些特点。中日文化的共性与差异都对日本对华ODA决策产生了影响,中日文化共性为经济合作提供了可能,中日文化差异则为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  相似文献   

3.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交,结束了相互敌对的历史,开创了中韩两国合作共赢的新阶段。30多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成就斐然,但由于两国关系利害相依、朝核问题认知差异、社会文化分歧以及美韩同盟的影响,韩国外交在“亲华”和“疏华”之间来回摆动,形成特有的“钟摆现象”,由此,我国的对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新时代新阶段,中韩关系要在大变局下行稳致远,摆脱忽左忽右的极端摇摆,就要立足长远角度和战略全局,摒弃零和博弈的外交观念和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中韩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1992年韩中建交后,两国关系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在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领域也不断深化着合作与交流。2013和2014年,两国共举办了两届韩中公共外交论坛和两次韩中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会议;两国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人文交流对于促进韩中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话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将韩中人文交流视为一种公共外交。以公共外交为视角,目前韩中两国人文交流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双方应深化和发展人文交流事业;在人文交流中重视国民的体验;灵活调整交流项目,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外交形象构建系一国外交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工程,需要跨学科、多维度的知识整合和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参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构建应以外交形象塑造全过程为核心,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多维度分析和整体性研究。宏观层面以主客体认知关系(自塑/他塑外交形象构建)、自塑外交形象的转换和传播、形象间性三个要素为主干框架;微观层面可从群体认知、客观源像、形象转换、软性传播、直接形象间性与间接形象间性等方面对外交形象生成进行解析。为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的完整构建,应以我为主、兼顾受众,在自塑与他塑对外关系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等效+形象趋同"。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日关系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两国关系又在很大程度上为两国外交理念所左右。战后初期,美国外交充满了自由主义因素,日本的外交则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并富有进攻性。受此影响,美日两国在太平洋岛屿问题和中国问题上分歧严重,双边关系也随之恶化。共和党政府上台后,现实主义开始主导美国外交,而日本迫于内外环境的压力,其外交更多地展现出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色彩,积极与美国改善关系。这种外交理念的变化使得两国协调一致并解决了诸多争议性问题,促成了双边关系的缓解。  相似文献   

7.
伍廷芳与中日长崎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礼恒 《东岳论丛》2006,27(2):150-154
1886年8月发生的长崎事件是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它是列强矛盾斗争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两国相互敌对的结果,更是日本蓄意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的结果。伍廷芳作为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参与了本次事件的处理,制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原则,指导了中日两国的外交谈判,为中国赢得甲午战争前惟一的一次对日外交胜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韩两国民众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随着彼此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误会与摩擦时有发生,这对双边关系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随着两国互联网人口的急剧增加,作为网络外交的衍生品——网络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对中韩两国公共外交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两国政府应该在构建软实力和公共外交战略方面积极投入,在完善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危机应对和新闻发布机制、拓展公共外交渠道、规范媒体、网络言论管理、重视“中国通和韩国通”等人脉资源、强化“人文纽带”等方面加以助力,打开中韩公共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唐凯 《北方论丛》2024,(2):40-47
“第二轨道外交”是介于官方外交与民间交流之间的外交形式,对于国家间信任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理性选择,两国通过“信号机制”展开双向博弈,在相互妥协中达成共识,产生基于利益的彼此信任;在社会心理层面,“第二轨道外交”的双方代表通过交往、交流增进彼此感情,并带动两国领导人、决策者以及广大民众建立“情感链接”,推动信任的生成;在文化互动方面,“第二轨道外交”通过学术研讨和人文交流,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并推动“认知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信任的生成。在当今“信任赤字”以及国家间矛盾频发的国际背景下,“第二轨道外交”有利于增进彼此互信,维护良好国际秩序,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袁成亮 《理论界》2012,(10):11-13
公共外交是政府与社会组织或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其外交主体与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公共外交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或社会公众。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对象既可以是他国社会组织与公众,也可以是本国社会组织或公众;以社会组织或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公共外交对象既可以是他国政府,也可以是本国政府。正确认识公共外交主体与对象多元性特点对于发挥公共外交的"公共力",保证政府进行正确外交决策以及总结公共外交历史经验与教训,推动公共外交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美概况》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适时有机地融入实践环节,让学生主动建构信息,扩大学生创新输出,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英美概况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支持美国的在朝鲜行动并派兵参战.但因两国在朝鲜战争中有不同的目的和利益诉求,分歧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鉴于对付共同敌人的目的以及英国所具有的"唯一可以依赖的真正盟友"的地位,美国有时也对英国让步;作为英国来讲,其外交的重点和核心是维护和加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所以也需要对美国妥协.朝鲜战争中英美的分歧与协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与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对1991 至1994 年到美国作访问学者的中国教育家的调查所得资料为基础,报告了对美国和中国中学理科教育的目标和课程设计所作比较研究的结果。两国理科教育的理想目标相似,但在两国学校里的真正重点颇有差异。在课程设计上,美国理科教育的范围比中国的大,但深度远不如中国。这些差异也反映在课本及课堂活动上。本文还讨论了两国中学理科教育变革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43年1月中英、中美间签订平等新约,中共方面对这一事件做出积极响应。随着时局的变动,中共对新约的看法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经过历史的验证,中共深刻认识到英美并不甘心完全放弃在华特权;另一方面,因为美国极力攫取在华特权,使中共希望新约赋予中国人民的权利在抗战胜利之时得以实现的愿望落空。分析和研究中共对新约的看法及其以后的变化,是我们认识建国前中美关系发生转变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已经开始 ,世界各大国都在纷纷调整对外战略。中美中日关系发展如何 ,不仅对东北亚、而且对整个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分析中美、中日关系中 ,展望了新世纪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18 4 0年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以宗教作为侵略的工具 ,兴办各类教会学校 ,广州作为当时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是传教士居多 ,教会学校办得较早、较多的地区。教会学校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 ,它的创办对广东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造成中国民族心理的创伤 ,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广州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中日俄对朝鲜半岛和平统一进程的态度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半岛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冷战结束了 ,半岛分裂也应该结束。朝鲜半岛的统一应该是和平的统一。美中日俄在朝鲜半岛和平进程中的态度和作用各有不同。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重点及其变化对朝鲜半岛和平进程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布什总统上台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和地区战略重点的调整不利于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 ,甚至有可能阻止这一进程而继续保持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相似文献   

18.
王桂芹 《云梦学刊》2011,32(4):122-124
本土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的本土音乐教育中,各级学校教材普遍引进了原生性乡土音乐,力求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土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1974年开始,邓小平参与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工作中来。他积极促成了福特总统访华,福特访华期间,中美之间在建交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共识。1978年,在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时刻,是邓小平的智慧让谈判取得成功。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巩固了中美关系不断改善的势头,并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将走向开放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美日两国从各自的在华利益出发,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美日的这种相互勾结和矛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