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先秦汉语中,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名词可以直接做处所宾语。而到现代汉语中,它们后面要加上“这里”“这儿”“那里”“那儿”,才能构成处所词语做处所宾语。本文追溯了从先秦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这一历时演变,从中可以窥见汉语语法格局各个部分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汉语中,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名词可以直接做处所宾语,而到现代汉语中,它们后面要加上"这里""这儿""那里""那儿",才能构成处所词语做处所宾语.本文追溯了从先秦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这一历时演变,从中可以窥见汉语语法格局各个部分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李璐  曹炜 《江淮论坛》2022,(3):166-172
上古汉语中的无定代词主要有“某”“或”“有”“莫”等。无定代词“某”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定语,也常作宾语和主语,更多指代不明言的人、地、事、物等。无定代词“或”只作主语,一般指代人,很少用来指代事物,指代事物时多用来指代动物。无定代词“有”均作主语,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有部分用来指代事物,“有……者”结构中“有”的性质一般均为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绝大多数作主语,也有作兼语的情况,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地点等。  相似文献   

4.
邹秋珍 《殷都学刊》2010,31(3):33-37
本文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来考察战国时期第二人称代词在称数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不过有些代词"女(汝)、尔、若",以表单数为主,表复数也常见;而有些代词"乃、而"基本表示单数,表示复数的情况极少。它们在句法功能上也没有绝对的限制。不过,"女(汝)"主要作主语、宾语,较少作定语;而"尔""而"经常作定语。也就是说,这些代词在不同句法功能上只有数量分布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论语》的介词"以"以及"以"的固定搭配进行了穷究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用法和意义进行逐一解析,作为介词的"以"用来表示引进依据、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或方法、对象、原因、时间等等,既可以位于谓语中心词前,也可以位于谓语中心词后,同时其宾语也可以省略。  相似文献   

6.
从理工科学生口语表达的非流利性停顿在句中的位置入手,分析停顿处的词汇使用特点原因。发现二语学习者口语表达中非流利性停顿处的词汇以指示代词、连词、动词、形容词为主。指示代词以主格人称代词为主;连词则主要位于句子或从句句首的连词;而停顿处的动词和形容词则表现为词汇搭配模糊、短语组合提取不顺利。作者认为词汇组块教学是减少停顿、提高口语流利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了海盐沈荡话人称代词的"格"问题。该方言点的人称代词系统有两套形式,我们称之为"第一式"和"第二式"。单数第一式为"我侬(我)、奈(你)、伊奈(他)",复数第一式为"我拉(我们)、娜拉(你们)、伊拉(他们)";单数第二式为"吾(我)、奈(你)、伊(他)",复数第二式为"佤(我们)、娜(你们)、娅(他们)"。第一式常用作主语,也用于单说或强调,第二式常用作宾语、定语。  相似文献   

8.
语气、基调和情态是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运用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观对唐诗中人称代词"君"开展研究,发现:第二人称代词"君"存在多种语义潜势,在具体语篇中可用于彰显交际双方身份差异,也可以表达对交流对象的尊重和礼貌,是利于缩短双方心理距离,营造良好交流氛围的有效方式。敬称"君"实为古诗人偏好的实现人际意义的常用手法。  相似文献   

9.
疑问代词,顾名思义是用来表示疑问的代词.根据所问对象的不同,疑问代词分为以下几类:1.谁、什么——问人或事物2.哪儿、哪里——问处所3.多会儿、哪会儿——问时间4.几、多少——问数量5.多、多少——问程度6怎么、怎么样、什么样——问性质、状态、方式行为疑问代词,既具有代词的称代性特点,又同时具有疑问词的疑问性质.因此,对什么不清楚就可以用相应的疑问代词提问.如:“谁来了?”“买什么书啊!”“在哪里听报告?”“多会儿集合?”“怎么一回事?”“礼堂里有多少座位?”等等.疑问代词通常处于疑问句中,它要求对话人就其所问做出回答.这是疑问代词的一般用法.不过,在实际言语中,疑问代词有时用于非疑问的场合,并不表示疑问.例如:要多少银子给多少银子.(表示数量)(曹雪芹《红楼梦》)多花两三千块钱,他并不怎么心痛.(表示程度)(茅盾《子夜》)全班都起来了,原来谁也没睡着.(表示范围)(刘白羽《无敌三勇士》)虽是少油没盐,倒也还有点咸菜什么的.(表示列举不尽)(王愿坚《粮食的故事》)你就不睁眼看看,现在哪里没有我们妇女?(表示反问)(老舍《女店员》)记录,那对促膝谈心,又多么大煞风景啊!(表示感叹)(曹靖华《往事漫谈》)以上各句中的疑问代词都不负载疑问信息,不具有疑问的性质.这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为”字既可以作名词、动词,又可作介词。《马氏文通》主要从语法学的高度,根据“为”字所司对象的性质,系统论述了其作为介词的搭配功能。马氏认为,“为”后一般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这是“为”作介词的一个重要语法特点。此外,《文通》还对“为”字宾语的省略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1.
我们几乎总是用英国18世纪形成的概念、理论、范式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和实践,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总会不断地遇到矛盾;当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总是认为一定是我们自己的经验错了。我们很少会去怀疑理论本身,我们很少会想,用这些概念来分析中国可能会有什么错。我们有没有想过,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是不是一定要用英国式的工业化这种方式来组织?是不是就有可能,问题不是出在经验、实践上,而是出在理论、概念上?我们今天有没有可能再次回到当年《实践论》提出的问题,或者就像歌德“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不是实践本身错了,而是概念、理论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也许不是错不错的问题,而是那个滋生理论的经验基础和我们的现实实践差得太远,而这个现实实践本身其实是完全可以产生出别的理论、别的概念、别的阐释框架的。  相似文献   

12.
张兵  古风 《云梦学刊》2006,27(6):24-28
黄霖主编的七卷本《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的主要价值首先表现在其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这个新领域就是当代学术史研究;同时体现在,这是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个人学术见解的著作.该书也存在着某些可以讨论并且值得提高之处.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学田个案研究:广东学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资料表明,传统的关于广东学田数量的记载是错误的。清代广东学田来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官府拨置和捐献为主。关于学田的经营管理,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定,其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但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政府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确保学田的租税收入。  相似文献   

14.
荀子在讨论为善问题时,对"可而不能"的现象做了探讨。为了论证"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提出,途之人对仁义法正有"可以知之质"与"可以能之具"。借助亚里士多德有关潜能(energeia)与现实(dunamis)的区分,可以认为,荀子是说途之人具备知与能的潜能而非现实。在荀子那里,"能"作为一种德行,表示实践或行动中已实现或完成者。在解释"圣人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现象时,荀子又提出"可以而不可使"的说法,即人可以为而不为,是因为不肯为,亦即不愿为。这里已涉及道德行为中的意愿或意志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无相似。但与后者不同,荀子理解的意志或意愿已不完全是个体主动的自由的选择,而带有某种必然的意味。荀子又认为,人之所以想做好事,是因为性恶,因为事物如果短缺什么,就会自动寻求满足。这个短缺理论让人想到奥古斯丁对恶的解释。站在现代立场,对荀子的短缺论可以提出如下批评:自由意志只是人道德转化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道德转化能否成功依赖于道德行为主体与其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互动,其中亦不乏道德运气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谭宗宪 《河北学刊》2006,26(1):64-66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多直接或间接与偏离“以农为本”有关。城镇化道路坚持“以农为本”原则, 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准则。城镇化道路要以农民利益为基本标准,以城乡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以城乡融合为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纵观关于收入不平等长期演化趋势的研究,无论在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着分歧,尤其随着近年来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以及更新颖的计量方法的使用,许多案例和经验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的长期演化趋势远比库兹涅茨倒"U"假说所描述的情形更为复杂,甚至出现某种周期性变化特征.而对最近这些经验研究结果,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本文通过构建数理经济学模型的方式,尝试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路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5):131-133
“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这是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也是他的被引用最多、所用范围最广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的含义是不是像它字面上的那样清晰,却是值得思考的。维特根斯坦确实谈到一些不可说的东西,但是我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是要看到他的本意是什么,他最主要的意图是什么。这样,我们对他的不可说之说才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才能够正确阐述他的不可说之说。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从总体上可划分为"艺术化"和"社会化"两种。"艺术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社会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取向。文学价值是一个多元价值系统,相应的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无疑也是多元的。"文学化"批评和"泛文学化"批评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韩芸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166-167,163
本文认为,虚拟语气的使用可以使这些话语显得委婉、礼貌,从而使听话人更易于接受,最终促成交际目的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20.
《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族祖先后稷的出生与业绩,其中隐含着某种迄今还未被人关注的奇特之处。通过揭示这种独特之处,并将它与其他的创始人传说,特别是古希腊神话和《新旧约全书》中的创始人传说进行对比,才得以显示周文化以及直接源自周文化的儒家、道家的独特的思想倾向。"缺失"在这里主要指"对象"的缺失,而不意味着意义与神性的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