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尔德与丁西林:机智喜剧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喜剧从来就是一种笑的艺术。而这种笑的艺术又可分为几类。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是有极强的社会批判功能的讽刺喜剧。而在他之后承继喜剧衣钵的新喜剧代表人物米南德,却以描写恋爱故事和家庭生活为中心,开创了世态喜剧的先河。米南德不仅培育了罗马喜剧,而且影响到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喜剧创作。在世态喜剧中,虽然也有讽刺的因素,但更富有机智和幽默,喜剧精神极为丰富。其实,机智与幽默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幽默中可以有机智的成份,但机智并不等于幽默。陈瘦竹先生曾论述到机智与幽默的不同:“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美育的角度论述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与荒诞等基本审美形态。优美与感知愉悦基础上的审美心理协调、形式美意识和审美欲望和兴趣;崇高、悲剧与痛感之中的精神振奋、理性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喜剧与轻松自由的心理平衡、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和乐观旷达的幽默态度;丑、荒诞与厌恶基础上的复杂情感刺激、意义悟解能力和审美理想———不同审美形态与特定情感体验、陶冶和特定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培养构成美育对应关系,具有独特的美育性质、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文革 《云梦学刊》2014,(1):99-100
有一段时间人们曾在文学艺术是应当“歌德”还是暴露、是该表现理想还是表现现实、是该描写美还是描写丑等方面颇多争论。基于文学艺术观念的不同,不同时期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果说在新时期以前文学艺术主要为前者的话,那么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学艺术则更多倾向后者。站在文学史或艺术史的高度看,文学艺术的好坏、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它表现了什么、是表现美还是表现丑,因为美丑都属于广义的美。如同叶朗先生所说的,都属于“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派文学,在反传统反理性的旗帜下,把“丑”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形象塑造上,出现“非英雄化”的倾向。他们既非英雄,亦非坏蛋。他们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痛苦,但又缺乏勇气和力量反抗日益异化的现实,因而否定人生的价值,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非英雄化”的倾向,反映了西方文学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的深刻变化:从传统文学强调表现崇高、激情的原则转向对猥琐灵魂的揭示;从刻意塑造完美理想人物转向热衷于非英雄化形象的刻划;从注重真善美的追求转向对假、恶、丑的挖掘和揭露。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求,蕴含了对异化文明的批判,为后人寻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喜剧的美感是由作为喜剧的艺术美所引起的一种美感形态。它所表现的特点和悲剧的美感形成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悲剧的美感主要是在愉快中伴随着沉痛、悲哀、恐惧之感,那么喜剧的美感则主要是在愉快中伴随着滑稽、可笑、轻松之感。“喜剧来自笑”。所以,喜剧的美感的最突出特点就是笑。喜剧往往以丑作为表现对象,而丑正是滑稽的本质所在。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  相似文献   

7.
“丑”的问题,历来都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欧洲美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把“丑”的问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以后,就引起了一些颇难解决的问题:丑能否转化为美?丑在艺术中是否可以有其地位?丑是否能够作为审美的对象?丑与美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是经常引起讨论的。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有着不同的看法。下面试比较一下莱辛和罗丹在丑的问题上的美学观点。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家,其主要美学著作是《拉奥孔》。莱辛在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东北话剧是中国话剧必不可少的一翼,在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的滋养中,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审美内质——情境的喜剧性,主要体现在喜剧性事件的构织,喜剧性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构筑,喜剧性时空环境的营造,而这种内质也正是东北人喜剧性的生命感觉和达观的审美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9.
戏剧本质体认与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化运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寿桐 《中国社会科学》2013,(1):186-204,209
与同时期的其他文体相比,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作品的积累较为薄弱,这与现代剧作家对戏剧本质总体把握的某种歧误有着密切关系。戏剧的本质特性在于情节构思、人物刻画及表演形态等方面的合理炫张。中国现代戏剧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批判,初步形成了以文学性取代戏剧性的体认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经典化的进程。此后,在艺术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现代戏剧通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合理炫张逐步走向经典化。然而,以曹禺关于《雷雨》"太像戏"的反思为代表,对中国现代戏剧本质的科学认知再次遭受挫折,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合理炫张在理论上面临着被错误搁置的命运,中国现代戏剧进一步经典化的运作由此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清平 《江淮论坛》2013,(2):90-94,193
从元美学的角度探讨“好”与“对”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澄清“美”、“炫美”、“审美”等概念的核心语义,引导规范性立场不同的人们达成必要的理论共识,在规范性层面上展开富有成果的理论交流,而且有助于深入考察美和艺术领域内长期受到忽视的正当和权利问题,揭示炫美领域与生活世界中实利、认知、道德、信仰等价值领域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创新性理论研究,与当代世界美学尤其是西方美学展开实质性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活动,实则是一审美活动。大家知道,美丑不是孤立的,它们分别是真善与假恶的统一。真善与假恶分别是美丑的内容,无真无善或无假无恶只能是形式美和丑。而社会美和社会丑,无不包含着真善与假恶的内容。美丑分别是真善与假恶的感性形式,没有这个形式,作为内容的真善或假恶无法显现,无法为人所感受。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文学活动中,知意情相统一的生活感受从形成到表达,与生活对象的真善美假恶丑有着严密的对应关系,其中,知,即思想认识对应的是生活的真与假——合规律性与否;意,即理想与愿望对应的是生活的善与恶——合目的性与否;知意…  相似文献   

12.
朱晓鹏 《青海社会科学》2000,(2):64-68,,90,
老子思想中本没有独立的美学体系 ,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是完全溶为一体的 ,或者说其审美观只是其哲学理论的延伸。正因此 ,老子哲学的特点也就直接规定和影响了老子美学的基本特质。譬如说 ,老子哲学的否定性方法显然也是其美学的基本方法。由于使用这种否定性的方法 ,所以老子美学并不着重于直接对“美是什么”的形上学追问和逻辑思辨 ,而是侧重于通过对世俗的或传统的“小美”、“假美”的批判否定而映衬、浮现出真正的“大美”、“至美”。实际上 ,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主要是关于“美的存在形式”。侧重于对“美的存在形式”的探讨而不是…  相似文献   

13.
近读由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的冯年臻同志的新作《袁世凯真传》,觉得该书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探讨复杂历史人物不虚美、不掩丑,实事求是地还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方面有新尝试和新突破。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近数十年来,...  相似文献   

14.
董志强 《文史哲》2002,4(5):81-85
“美的本质”问题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经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批判 ,被当作一个形而上学的“伪命题”而抛弃了。但现代美学应重新审视“美的本质”这一传统命题 ,以汲取其中包含的深刻洞见。通过对“美”的语义分析 ,我们可以区分出“美”的 10种基本含义并将其转换为现代美学概念 ,从而揭示出“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梁惠娟 《河北学刊》2007,27(3):149-152
一个文学家囿于古典艺术的美学规范,只描绘美,不表现丑,就会使文艺创作失去回应现实、批判现实的力量,不免让人觉得太做作、太虚假,因为它掩盖了部分社会现实,无视个体心灵的真实。因此,把表现和展示人性丑引入文艺创作范围,才能契合人真实的生命体验。铁凝以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直面死亡与暴力、人格的扭曲与异化等生活中的“丑”,并以犀利的笔锋将其转化为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16.
饶静 《理论界》2008,(5):172-174
当代文化研究中,强调“审美无区分”有助于美学从审美自治的幻想中走出来,从而使美和艺术更好地发挥认识和批判功能,也有助于实现美学学科的正义。另一方面在审美泛化的年代,文化研究则应在其内部区分文化和艺术,唯有施行“文化区分”,才能使以美学的公正概念来审视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是美和艺术对广义文化研究的批判和甄别。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有相当部分的小说 ,是以人类两性之爱作为表现内容和审美对象。在审视这些艺术文本时会发现 ,作家的性爱书写以“生命”与“人性”为价值尺度 ,以空白艺术和暗示手法为表现技巧 ,并理性批判国民劣根性 ,一再揭示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戕贼 ,呈示出独特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丑与假、恶的本质及不和谐的形式相联系,构成了否定性的价值.人们对丑是厌恶、排斥和退避的.一般来说,丑常常与优美、崇高等审美范畴结成一定的关系.丑是优美的陪衬,是某些崇高的外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自我”概念的符号互动主义溯源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自我”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符号互动学派的发展历程中剥离出不同阶段代表人物对“自我”概念的阐释.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图式。  相似文献   

20.
王天保 《中州学刊》2006,(3):242-245
当代美学中的“滑稽”概念与“喜剧性”概念在涵义有较大差异,与古代的“滑稽”概念也有不同。作为审美对象的滑稽,是某种无害的丑,在“展示”中自遭毁灭。它有三种常见的形态:讽刺性滑稽、批评性滑稽和衬托性滑稽。对滑稽的阐释必须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滑稽的产生与一定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