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学种小说是一个乡土的世界,乡土、乡风、乡亲、乡情……一个"乡"字,既复活了他沉重的乡土记忆,也呈示了他多重的文化思考.当下乡土叙事大体有三种走势:一部分先锋小说家走向与大众文化阅读相契合的叙事之路,开始归依故事;一部分先锋小说家在叙事游戏、语言快感、形式谜圈中走得更远;另一部分作家在小说的叙事形式上持守故事性,注重故事的讲述技巧,金学种当属他们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2.
乡土及其乡土经验,为当代中国文学叙事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资源,亦构成当代文学叙事最为重要的内容。贾平凹、莫言等"50后""60后"作家,在承继现当代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不仅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将中国的乡土叙事,在积极吸纳传统和世界文学艺术对话中,推向了一个新境地,开创并建构起新乡土叙事,使其具有了世界性的品性。在比较的视域下,以贾平凹、莫言为具体对象,从故乡建构的审美空间、审美情感文化精神与审美艺术维度等方面,探析其于乡土叙事上的贡献,从而凸显出当代新乡土叙事的实绩与理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物质条件,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我国农村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历史的节点上,中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在追踪社会变迁、书写乡土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敏锐地感应城市化背景下的现代转型律动,将叙事领域扩展到"农民进城"及传统农民形象的嬗变,关注"三农问题"以及人们在利益追逐中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而突破了中国乡土文学原有的叙事格局,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与新变。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创作尽管具有在鲁迅示范和影响下写作的特点,但仍然富有不可忽视的原创精神和开拓意识。作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重镇———浙东乡土作家群在乡土根性形态、乡土风景潜质以及乡土伦理主体这三方面的探索典型地体现了乡土小说叙事的先锋意味。  相似文献   

5.
语象叙事是对传统主体线性结构与时间叙事模式的反叛和颠覆,并为视觉书写和意象再现提供更为开阔、更加精准的空间视点。贾平凹的小说蕴含着明显、独特而复杂的语象叙事痕迹,其作品描绘的一幅幅连续性、生活化和语境化的乡土场景,以语赋形于现实的千姿百态,实现被"遮蔽"乡土空间的语象再现与叙事重构。作为当下乡土文学的旗帜型作家,贾平凹个性化的创作实践不仅是对乡土审美观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对空间记忆基点的深度寻找,更是对文学叙事转向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创作应该引入主题学的方法与原则来阐释。就鲁迅的乡土创作而言 ,他以乡土环境的空间定位、意象营构的对比模式与意义结构的双声对话等艺术创造为 2 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叙事范式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学乡土主题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7.
路遥小说<人生>以言情和乡土叙事为外在修辞方式,暗含了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的紧张对立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书写了现代性追求的质疑与困惑,表现了作家对这一主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京派小说创作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小说创作群体之一,他们创作的乡土小说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在复活古典田园诗的乡土叙事、地域性的民俗叙事、诗歌散文性的叙事特征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城乡关系的文学书写,构成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的重要主题和鲜明特征。中原大地是“城乡中国”生成演变的一个代表性场域。无论中原乡土视野里的城市想象,还是城市视域里的中原乡村景观,抑或走向城乡和谐的乡土叙事,中原作家群的城乡叙事呈现了“城乡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原乡土的现代性变迁,并为这一沧桑巨变绘制了文学影像,保留了精神典藏。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小说以乡土书写为特色,既写故乡物事,也喜用方言词语,而他在叙事中不限于使用已有的方言,还常常“自创”方言。对关中方言有独特感受的贾平凹式的语言是其小说“方言书写”的真正内涵。作家通过方言元素所负载的文化物事来揭示秦地的人情事理,构建富含秦地气氛的世界,书写充满艺术感的乡土。可以说,民间叙事、文本交互体系的建构、乡土世界摹写三个方面共同搭建了其乡土叙事体系。而方言书写除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趣味外,还展现出作品语言的情感价值、认同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多重向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优秀的小说家,孙惠芬一直勤耕不辍于乡土世界里。在其原乡记忆和日常叙事的基础上,作者将她对乡土经验的把握和深切体验发挥到极致,从而使其创作在同时期的乡土作家中显现出突出的创作优势。  相似文献   

12.
乡土叙事的现代性转型——论贾平凹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贾平凹的乡土叙事完成了现代性转型。首先是叙述对象的转变,从新文学传统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到立足现代文化哲学、生命哲学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文化关怀的追求。其次是作者与叙述者关系的改变和叙事艺术的嬗变。贾平凹乡土叙事的转型,勾勒了新时期乡土叙事变迁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乡土叙事中,作家们所竭力描写的乡土并非一种"历史的经验性的东西",而是更近乎于"方法论上的概念"。乡土是在作家们"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知识"的透镜下"被发现"的结果,它是作家们在现代"认识装置"下对乡土的一种想象和建构。这套认识装置的缘起基于一种现代时空观认知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时间的线性演进和空间的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14.
台静农故乡的经济氛围,以及他自身的商人家庭背景,使他的乡土小说充满了经济叙事.其经济叙事最初表现在小说典型环境塑造上,使小说在“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呈现出剧本化倾向,深刻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性的麻木,显示了鲁迅对台静农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随着台静农思想上对革命的倾向,其乡土小说开始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叙事深入到小说的中心,这使他的乡土小说阶级对立感渐强,并逐渐向革命小说过渡,这显现了台静农后期乡土小说与鲁迅小说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前现代时间,是一种生态时间,与现代的机械时间相较,它是一种不甚精确的时间,在当代乡土小说的村庄叙事中,前现代时间和现代时间的使用具有独立的叙事意义。随着田园诗的消弭,机械时间越来越取代生态时间成为村庄时间的主体。村庄时间样式与中国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村庄时间在当代乡土小说的村庄叙事中担当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京派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已是耳熟能详,该论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叙事学等批判方法探究其诗化叙事特征,具体表现在“健康、优美的生命形态”“如梦如幻的风景画”“生动隽永的意象”等多维意境,共同构筑起京派乡土小说的诗化叙事空间,进而阐释这一叙事策略背后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余华坚守以人为本体的乡土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个案文本,通过平民生存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三方面,分析作家余华的乡土文本如何重构了乡土文学本真的平民生存叙事。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乡土小说生存或毁灭叙事模式中所谓的生存,是指乡土小说对美好乡土社会的继承、向往和营造;而其所谓的毁灭,则是指乡土小说对破坏乡土社会行为的批判、背弃和决绝。生存或毁灭叙事模式的运用,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即乡土小说在为人们描画一个永远被回忆、幻想和守望的毁灭的乡土社会的同时,其虚构、想像和前瞻性叙事,又为乡土社会的生存,预留了必要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试析王统照乡土叙事中的民俗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觉,对王统照乡土叙事中的民俗意象进行研究。王统照自觉的民俗学意识和扎实的民俗学学养,使他在乡土叙事之中尤为注重民俗意象的描写,特别是将社会民俗心理、民俗信仰与乡土世界的原生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出浓烈的民间意识。  相似文献   

20.
"乡土中国叙事"这一概念当下虽然深受学界的青睐,但尚没有被认真界定过。这一概念在当下研究中浮出,是因其融合了"乡土"和"中国"这两大价值元素,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审视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乡土社会及文化问题的文本类型的需要。基于此,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这一概念,充分利用"乡土"和"中国"的组合可拓出的多方面的意义空间。这一概念不仅应该包含以农村农民为呈现主体的"中国之乡土"叙事,而且应该包含以传统乡土社会文明为呈现主体的"乡土之中国"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