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淑(1903—1938)是继冰心、庐隐,凌淑华等女性作家之后,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然而却是一颗早逝的星。 她的作品不多,所能看到的仅是八篇小说,三篇散文。这不是作者不勤奋,她的女儿小弥这样回忆说:“无论在上海,或者是在桂林乡下,妈妈得空就写,写,写……”,但遗憾的是,作者的生命和创作生涯实在太短了。正如巴金所说:“倘使作者能够在这世界多住十年,她一定会给我们留下几部描写四川盐场生活的杰作。”另一方面,罗淑是个非常朴实的人,创作态度十分严谨。她去世后,女儿翻看她的文稿,见有不少没有写完的稿件。“大概她总在那里探索,练习。总觉得还不够好,不肯轻易拿出来。”这恐怕是罗淑作品较少的更大原因。罗淑留下的作品尽管不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占有一定地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作家!她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但她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中国新文坛璀灿夺目的群星中,她是一颗一闪而逝的慧星。尽管在她的陨落之前,也曾放射出奇异而斑斓的光彩,为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增添过几许亮色。然而,流逝的岁月抹淡了人们对她的记忆——她,就是三十年代中期出现于文坛的女作家罗淑.罗淑生于一九0三年,她在世的生命很短,只有三十五岁。然而她的创作生命更短,从一九三六年九月在《文季月刊》上发表处女作《生人妻》,到一九三八年二月因病去世,创作时间仅一年半左右。她给我们留下的作品也不多,只…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在二、三十年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最重要、数目最多的是女性形象。在他的四十四篇①小说中,写到女性形象的有三十余篇。这些形象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郁达夫小说的特色,本文拟对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一简略的评析。  相似文献   

4.
罗淑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一脉相承。但和前辈作家用浓墨重彩渲染农民思想上的麻木愚昧不同,罗淑用大量的笔墨正面地从经济剥削、政治压迫等方面描绘农民的生活,表明这些是使他们陷入绝境的根源,因此,她的作品具有更加充实的社会生活内涵和更加强烈的阶级斗争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代女作家沉樱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她代表了现代女性创作的一个历史阶段。相对于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她有诸多超越性的贡献。无论就其小说人物世界的风貌,还是小说技术的执著研习,她都具有丁玲之后张爱玲之前的中介性质。她是最早关注并表现现代知识女性生存状态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表达了“不仅仅做人,还要做个女人”的性别自觉。  相似文献   

6.
她,罗淑,名不见经传,从一九三六年发表第一个短篇《生人妻》到一九三八年逝世,其创作生涯也不过一年多.她的作品仅有《罗淑选集》收的八个短篇小说和三篇散文,以及近年发现的三篇散文(《八月十三日的早晨》、《被难者》、《在车厢里》),一篇杂文(《谁在和谁打》),一篇剧评(《〈流民三千万〉读后感》),比起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们,她的作品量实在太有限.然而评价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看她写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罗淑的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一年半。然而,她却以“自己的声音”显示了其创作个性,不愧为一位独具特色的乡土女作家。 罗淑原名罗世弥,1903年生于四川成都。1912年,举家移居四川简阳县。1929年7月,罗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不久,她前往法国里昂,攻读敦商学並学习法国文学。“九·一八’事变后,罗淑对苦难深重的祖国怀念日深。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大地》三部曲和其他作品中都强调不可忽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她说自己之所以创作小说《大地》,是出自“为敬爱的中国农民所感到的义愤”,即来自她不满于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和一些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轻视本国农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她倒肯定了自己曾反对的共产主义运动,认为当时中国的交战各派中似乎只有共产党和农民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9.
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揭示黑暗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鲁迅和罗淑在乡土风格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主题。鲁迅着力批判国民人性的麻木与冷漠的看客心理,罗淑则表现了封建制度的野蛮及其对健康人性的摧残;鲁迅着重批判国民劣根性,而罗淑则表现了贫困中人感情的扭曲畸变。对鲁迅和罗淑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人性剖析、乡土中国等方面的异同进行观照,可以挖掘其在精神层面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废名小说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小说创作简论王才路以笔名“废名”而饮誉中国现代文坛的冯文炳,是我国三十年代一位风格独异、别有拓新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他以其具有静美朴呐风格的乡土抒情小说,为我们中国中部农村谱写了一首首清丽素朴、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田园小说创作的先...  相似文献   

11.
虽然随着女权主义批评的兴起,女作家的创作实践日益受到关注,但相比而言,批评家的目光大多集中于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而对于女性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重视不够.事实上,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曾经历过一个艺术的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除了如今已众所周知的凌叔华、萧红、张爱玲等外,还有民国时期主要以短篇小说见长的沉樱、罗淑、罗洪与梅娘等.虽然她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但沉樱的"没事找事"、罗淑的以细节体现世态炎凉、罗洪的以对话表现性格以及梅娘对视点的运用等,不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同样也为整个现代中国小说艺术走向成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作品,常常被称为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这是因为,她作品的题材,大都来自于她难以忘怀的故乡——东北的小城,乡村。她的小说,散文,真实地层现了这块土地上的社会风貌,人情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萧红的作品,又被归入以鲁迅的《故乡》、《社戏》为源头,以郭沫若,郁达天、庐隐、贺名、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抒情小说之流。这是因为,萧红的小说,具有抒情散文的笔调,洋溢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称赞的“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中,盖斯凯尔夫人是一位以写工人题材的作品而著名于世的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玛丽·巴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映英国“饥饿的四十年代”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优秀之作。这部在阶级斗争异常尖锐、革命形势普遍高涨的年代产生的小说一经出版,立即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受到工人和广大进步人士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同时也遭到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肆意歪曲和攻击。今天,我们阅读这部小说,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珍惜在共产党领导下得来不易  相似文献   

14.
在郭沫若早期创作的二十多篇小说中,有一类以作者身边琐事为题材,着重表现自我,并带有明显自叙传性质的作品,这就是他的“身边小说”。这类小说,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明显地留着外国文学影响的痕迹。这是无足怪的,因为“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在西方文学的巨大影响和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冯至所指出的:“二、三十年代我们强调借鉴外国文学,那时大家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多,在作品中体现出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也较多”。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本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长恨歌》抽象化的语言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简·奥斯丁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女作家。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小说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处于低潮,一股所谓的“新浪漫主义”思潮风靡一时。英国小说自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头十年没产生什么重要作品。从一八一一年起,奥斯丁相继发表了六部小说,这些小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新浪漫主义”的矫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从而为英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丁承先启后,被人们誉为“无与伦比的简·奥斯丁”。正是这位“无与伦比”的伟大女性在她那独特的“二寸牙雕”般精细的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  相似文献   

18.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 ,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聂绀驽先生是三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位很有成绩的杂文家,几种权威性的现代文学史对他在三四十年代杂文创作方面的贡献都给予了应有的评价。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到,他还写得一手好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创作虽然数量有限,却是他全部创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作家的这一部分有成效的劳动,后来的研究者无疑地也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力分析探讨了现代女作家罗淑的小说独特的描写领域和审美风格 ,意在说明罗淑小说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以及它对新文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