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红楼梦》问世迄今二百余年的复杂接受史中,索隐派的阐释活动构成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脉虽屡经考证派等红学主流的严厉批判,然历二百年而绵延不绝,至上个世纪转加兴盛,这种奇特的阐释现象背后实有其深刻之学理动因。即1、以经史之眼观小说及民族主义的期待视野;2、《红楼梦》文本之特殊性提供的索隐空间;3、考证派自传说的缺陷。最后得出结论红学索隐派的兴起及不绝如缕,是《红楼梦》文本外部、内部各种合力推动的结果,自有其学理上的必然性。并由此可以预言,对《红楼梦》进行索隐式解读的阐释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红学” ,与“莎学”、“浮学”一样 ,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与价值。从胡适“红学”范式开始 ,便延续着反 1 2 0回的《红楼梦》的基本思想。“红学”的真正意义 ,应以主题学为骨干 ,涵盖作者学与版本学。曹雪芹是 1 2 0回《红楼梦》的真正作者。高鹗续书说不能成立。王国维的“红学”范式 ,是新红学的创始模式。美学批评学、文艺心理学、史学索隐学、文学考证学等学问为“红学”的研究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形成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显学文化。《红楼梦》从“真事隐去”说 ,说是南京梦 ;从“假语村言”说 ,即是北京梦。 2 1世纪的红学 ,不是反对《红楼梦》 ,而是支持《红楼梦》的  相似文献   

3.
在二百多年的《红楼梦》研究历史中,索隐红学与考证红学是影响较大、份量较重的两个研究流派。怎样理解这两派各自发展的内在理路、二者的互动关系,及它们各自在红学史源流中的消涨?这是本文立论的出发点。如果将“红学”视为有关《红楼梦》的所有理解与解释活动的汇集...  相似文献   

4.
一、“红学”的内涵:也可说,什么叫“红学”。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研究《红楼梦》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研究《红楼梦》,才称其为“红学。”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也是我研究《红楼梦》几十年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红学呈现为一种无时序状态,其实质乃是连续不断的观念之争与方法之争索隐派红学由于观念和方法上的失误导致了对《红楼梦》的曲解,新红学刚以其科学的考证方法为红学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随着观念与方法的不断变换与更新,对《红楼梦》文本意义的剖析也逐渐引向深入。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能否运用科学的观念与方法,成为红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水游学会、武汉红楼梦学会、《水游》、《红楼梦》文献研究中心等五单位发起的’95《水浒》《红楼梦》学术联会暨第六次当代红学研讨会近日在湖北大学举行。与会的有湖北二十余所高校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教授专家60余人。与会专家回顾了前五次当代红学研讨会,认为80年代中期成立的武汉江学会是很重视学风建设的,在首届当代红学研讨会上就提出“要纠正红学界那种以学术为进身之阶、干禄之具、登龙之术的不良学风”,并对有的人伪造曹雪芹文物资料欺世盗名的行为提出了直率的批评,呼吁应“制止个别人将别人创造性见解,改…  相似文献   

7.
《红楼解梦》的出版标志着一个“红学”新学派──“解梦”派的诞生。它的基本理论是成:《红楼梦》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反两面─—正面是以“假语村言”写成的小说,背面则隐写着一部真实的历史。为了能看到这部历史,创立了六大理论支柱: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有自己特殊的创作规律的理论;关于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理论;关于脂砚斋即曹雪芹和他妻子合用的批书笔名的理论;关于曹雪芹写作奇法、秘法的理论;关于《红楼梦》中存在雍正帝和曹雪芹两套纪年的理论;关于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运用到《红楼梦》研究的理论,由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红学”理论体系。按照这种理论,不仅可以在脂批引导下看到《红楼梦》背后所隐写的被乾隆删削的真实历史,而且还可以解决一系列“红学”难题。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之后,我又有幸参加几次全国和地方的红学讨论会,亲眼看到我国广大红学研究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研究曹雪芹与《红楼梦》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良好成绩。对近年来红学研究中出现的这种新气象、新形势,我想,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古诗来形容,或许是较为恰当的。故借此为题,作一些简要的回顾,供同志们研究。一、红学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相似文献   

9.
时至今日的红学研究经历了前红学、旧红学、新红学和当代红学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众多的不同流派和学科分支。《红楼梦》是小说,是长篇小说,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用文学的研究方法而用经学的研究方法,这是历史的错位。《红楼梦》一切都写得明明白白,根本没有什么不解的谜的存在。把《红楼梦》看作小说,按小说的特点去研究。从理论系统说,它属于现代文艺学。文艺学的红学将红学研究从经学研究的迷途引向正途,极大地拓宽了红学研究的范围,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现代红学,从而使红学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3月13日《书刊导报》以一版头条地位加“编者按”套红发表段献民《为世人前所未闻、为学者前所未想;震惊人类的发现——《红楼梦》应有两部:王国华替曹雪芹完成〈太极红楼梦〉》一文以后,迅即产生轰动效应,大陆及香港的数十家报刊纷纷摘载此文,从而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注目。5月14日,武汉《红楼梦》学会在湖北大学召开“第三次当代红学研讨会”,就《太极红楼梦》问题、《红楼梦》的结构艺术及红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与会者满怀信心地探索了红学的未来。红学家周汝昌在会上首先提出《庄子》分为“内篇”、“外篇”,红学研究也可分为“内学”和“外学”。“内学”的研究,以作品本身为主,也包括版本问题。至于“外学”,则包括时代背景、历史、作者等等。台湾省红学家潘重规指出:“‘内学’是《红楼梦》的精神内涵,这种内在精神可以在自己内心产生力量。如何确定这股精神内涵的对错,则有赖‘外学’的种种考证来加以印证和确认。”耶鲁大学余英时教授认为“内学”、“外学”似乎有轻重之别,应该是“内外兼修”,“内圣外王”才对。威斯康星大学红学家周策纵提出《红楼梦》还可分“内务”、“外务”和“内行”、“外行”。赵冈先生是经济专家,《红楼梦》研究对他就是“外务”,而周汝昌一辈子钻研《红楼梦》,红学对他就是“内务”了。他还指出有许多喜欢《红楼梦》的“外行”,也可  相似文献   

12.
姚雪垠不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界的思想解放,而且致力于扭转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方向,反对《红楼梦》研究重思想轻艺术的倾向。在促进"红学"的研究方法"转轨"的基础上,辩证地把握了《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既分析和研究了《红楼梦》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分析它的不足之处。姚雪垠在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时没有停留在"红学"上,而是要求"红学""探索产生一个伟大作家或伟大作品的若干规律"。姚雪垠还提出了宏伟的红学史观,这种红学史观是姚雪垠的"大文学史"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三、反思:红学为何反《红楼梦》?综述20世纪“红学”的历史分歧,可以看到一个特别令人寻味的现象,即“红学”就其总倾向而言,是反120回的《红楼梦》,而支持80回的《石头记》的。首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是俞平伯。他写于1978—1979年间的《乐知儿语说红楼》一组文章中提出:“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俞平伯所指的“红学”,包括他本人的红学著作。他对于自己亲身参加这一场反对《红楼梦》的论争所取的立足点,深感悲愧与忏悔。早期的俞平伯继承胡适的观点,并为之发扬,他在《红楼梦研究》里曾经认定,后40回是高鹗的“狗尾续貂…  相似文献   

14.
“红学”:一个二百年的混沌岁月二百年前有了本《红楼梦》,二百年间便有了“红学”.“前红学”、“旧红学”、“新红学”、“新新红学”,一路过来自然是热闹非凡,为学术界添了不少学者和著作.做少年时读《红楼梦》,只觉得男男女女风风月月,煞是荡漾灵性,不觉峨尔也做起红楼的文章来,从此算真正知道了“红学”.我一个幼稚的想法是,好端端一部小说,究竟有什么必要又是如何在“红学”里被弄得反反复复、天塌地陷!于是,我直觉的判断是,“红学”一开始是不是就误入了迷途?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比王国维更卓越地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升华,与章太炎一样具有独立不倚的主体精神;鲁迅和胡适的红学观表明,鲁迅更能触及《红楼梦》的精神本质,这在“语言”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上得到了生动的证明;《红楼梦》比新儒学更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红学的百年论争是反映学院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文化复杂纠缠的一个显例,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红楼梦学会、江苏省文化厅、作协江苏分会、《江海学刊》编辑部和江苏省红楼梦学会联合召开的“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在曹雪芹的故乡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学专家和研究人员二百多人齐集石头城,交流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会上交流了学术论文一百多篇,二十多位同志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並分七个小组开展了热烈讨论。大家决心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把红学研究推向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新红学家”考证出曹雪芹家世生平的一些真实情况,并同《红搂梦》联系起来,拨开了“旧红学家”比附、索隐的迷雾,这对了解《红楼梦》来说是一次飞跃,功不可泯;但后继者沿着其导向,尽力坐实其说,把《红搂梦》当作曹雪芹的生活实录,这又显示出“自传说”谬误的一面。《红楼梦》研究,固然应以对小说本身的解析为主,但由于小说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虚构而成的有实有虚的生活图像,因此,若无视对曹雪芹的研究,同样有可能对《红按梦》本身产生误解。所以,文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应是将研究作家与解析作品结合起来,而研究作家不能远离解析作品这个中心,目的仍是为了解析作品。  相似文献   

18.
刘梦溪在《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红学五题》中的第五节《马克思主义与红学》,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通常有一种说法,从一九五四年批评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以后,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红楼梦》。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在一九五四年之前,《红楼梦》研究的主导的观点和方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国内两本“红学史”专著,一本是郭豫适的《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围绕着对“红学”的论争,不时有波澜激起。一方面红学文章有增无减,大有“红水”泛滥之势,另一方面非难之声也时而发出。“红学”研究似乎确实存在着某种危机,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呢?然而,危机并非等于死亡,而是酝酿着某种突破。红学中“探伕学”的兴起正是这种突破的一个开始。“探佚学”的产生,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八十回后原稿迷失,现在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程伟元所续。“探佚学”的任务是要探讨曹  相似文献   

20.
一1987年是红学年。在这一年里,红学研究重要的事很多。头一件事是俞平伯先生在香港发表的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谈话。对此,国内一些报刊在86年底就作了报导,引起了红学界的重视。俞平老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如果从美学方面进行研究,则无意义。二、我国近年来红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三、《红楼梦》不是曹雪芹写的,是集体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