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温潘亚 《学术交流》2001,(6):128-130
文学史的写作不可能没有理论批评成分,即文学史观的介入,它具体包括两个层面文学观和历史观.作为一种具有历时性和开放性的观念系统,科学的文学史观是建立在对文学本质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之上的.那种把文学史的多系统纵向发展与多层面联结组合起来的努力,目的就是为了建构一种科学的全方位的文学史观,用以寻找文学这棵大树生长的年轮,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晚明公安派的领袖袁宏道是中国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在复古盛行的晚明时代,他毅然决然地提出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求真、求趣、入淡的文学主张,大胆地要求文学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一己之真我。这些要求和做法实际上已经突破了长期以来统治诗文创作的文统、道统观,使中国传统的诗文第一次孕育出近代的意味,从而具有文学史上的开拓意义。本文是通过《袁中郎全集》来梳理袁宏道的文学史观,以期更清晰地澄清袁宏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徐中原 《学术交流》2007,(9):148-150
纵观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编撰,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史观,主要有20—40年代的进化论文学史观,50—60年代的阶级论文学史观,80—90年代末的多元化文学史观,包括美学文学史观、心理文学史观、人性文学史观、进化论文学史观、体式文学史观,等等。  相似文献   

4.
研究文学史观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自觉的理性意识和自主的人文方法,从而使文学史构成对人类文学活动的终极关怀,有效地探寻文学发展的自由之路。一般而言,文学史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往文学何在,以往文学何以在,以往文学为何而在。这又关涉到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心灵时间三种不同的时间量度。在自然时间量中研究文学史,主要是对自然时间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学遗迹进行考辨、实证,尽可能多地确认文学事实,使它们进入文学史研究。在社会时间量中审视文学史,就是在社会运动的大结构中把握文学史,研究其生成、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制约。文学史研究的最终依据是人,它必须完成于研究主体的心灵历程中,在心灵时间量中走向丰富和完善。所以,文学史建构最终完成于研究者的心灵当中,才能达成对现实文化的历史性超越和丰富性结构。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文学转型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转型,它所依靠的主要推动力是政治.政治既是改变现实的一种力量,也是引发作家诗意的一种想象.这表明在文学史上存在着文学与政治相关联的一体时期,它出现在政治转型与文学转型的同步期,建构了雏形状态的中国现代的文学政治学.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闯琦 《唐都学刊》2004,20(3):122-125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思路的分析,清理出近20年来对当代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和制约的四种文学史观和三条现代性线索,并对这四种文学史观之间的内在冲突和对抗事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英美关于苏联文学史的著作中,对于苏联文学的具体发展道路,大致上抱有这样的看法: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年代,苏维埃政权还不能完全控制文学界,这一时期,作家们能“自由和美好”地进行创作;当苏维埃政权逐步巩固,在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后,苏联文学就开始衰  相似文献   

8.
一个真正的文学研究者,无不需要历史的眼光,对文学史诸现象作出独特的阐释,并尽力对以往文学传统的当下意义和将来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近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专著《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蒋承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9月版)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本文拟从文学史观、作家与作品阐释和西方文学对我们现时代的指导意义三方面,对该书发表几点看法。首先,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学史观的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性追求。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基本上留于社会历史批评的直观反映论立场上,尽管八十年代中期以降…  相似文献   

9.
文学世家历史还原的过程,也是一个逻辑建构的过程。以政治文化制度变革为核心动力,通过家族史与文学史演变的双重梳理,可以对中国通代文学世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历史还原,即前中后三大时段三重形态的相互衔接与有序推进:两汉至南北朝“经学一文学世家”与“门阀一文学世家”双重形态的衔接与演进;隋唐时期“门阀一文学世家”与“科宦一文学世家”混合形态的交替与演进;两宋至明清“科宦一文学世家”主流形态的承变与演进。在上述主体形态之外,尚有其他类型文学世家的多元存在。文学世家史学术范式的建构,需要通过特定个体、时代、区域以及通代文学世家史四个层级的链接而融合为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0.
蔡爱国 《社科纵横》2007,24(4):93-95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所体现的文学史观体现着当代的认识水平,它的“引言”部分引出了对通俗文学的评价问题。当前的研究证明,通俗文学无论在思想还是美学上都是有价值的,这个认识导致文学史观的转变。在教学中要贯彻这种文学史观,首先就是要尽可能保持客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崛起.黑人文学史上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括地总结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对文学性质的认识,认为这些认识不能完全科学地阐明历史学的任务和性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由于后人的某些曲解而变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被奉为唯一的真理。作者认为,用文化模式来概括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历史面貌,用文化形态的差异来区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异质性,用文化变异来表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用这种物质、政治、精神不可分割的文化史观来考察历史,审视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兴泽 《学习与探索》2003,17(1):107-113
老舍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关系甚为密切。其文学意识的生成和文学世界的建构 ,创作道路的延展乃至生活道路的选择都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影响相关。其创作和理论更表现出明显的俗文学性。老舍在接受民间通俗文学影响的同时也为 2 0世纪民间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建构功能的凸现 ,关键是史家主体意识的弘扬 ;重视文学本体和培养文学素质的文学史 ,才能还原出文学的鲜活 ;而文化视域的对话和交流 ,为我们提供了若干文学史新理念和多样叙述方式的构想。文学史有它的过去 ,也有它的未来。这是一个永恒的学术话题  相似文献   

15.
姚君喜 《社科纵横》2004,19(3):101-103
国内不乏对西方美学史系统研究的著述 ,但都不是非常系统和全面。由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 ) ,堪称是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和完备的一部西方美学通史的著述。该著从独特的美学史观出发 ,立足于现代视界 ,以其宏大的体系和缜密的结构 ,构筑了一部活的西方美学通史 ,本文将对该著独特的理论视界和美学史观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当代作家文学观流变史研究的新课题。对作家文学观的生成、发展与变迁的把握,将使我们获得关于当代文学发展的深层动因的认识,从作家创作的内在机制上更好地梳理出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这就为我们敞开了一种必要与可能,追踪当代作家文学观的发展流程,展开现象扫描与理性建构,以求建立起当代文学史的一门分支:当代作家文学观发展史。  相似文献   

17.
杨洪承 《学习与探索》2006,2(1):159-163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要重新强调史料建设的意义,应该在过去文学史编写、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在对某些问题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文学史学科史料建设的思路,重建现代文学史丰富性、复杂性的认知.文学史的现代性在文学与历史互动实践中体现,在史实、史料开放性的历史叙述、差异性辨析、文学生态、文学语境、文学话语的生成中,建立起现代文学史观.史料是过去的历史也是"现在"的,史料永远不会被挖掘穷尽.任何时代的文学史的重写、研究和教学,都不可能脱离和回避历史层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学界重写《中国文学史》呼声甚高,然而从大多数新编写的有关论著来看,仍在60年代流行的三部文学史的影子下徘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80年代兴起的宏观文学研究为摆脱这种危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张碧波先生的学术论文集《中国文学史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酝酿着突破的力作。 探索中国文学史的特殊规律是作者长期的苦心追求。他在先秦段系列论文中反复强调中国文学特殊规律决定于中国历史的特殊道路,充分注意到运用马克思关于亚细亚方式理论研究中国历史的成果,去观察中、西方在进入…  相似文献   

19.
略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明俊 《学术交流》2007,34(7):176-178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是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紧密相连的,包含着十分可贵的唯物主义因素。与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相对立,唯心主义历史观也在其民生史观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时代。他的民生史观自然也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矛盾的思想体系。如同在中国革命史上孙中山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一样,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孙中山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中国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以往的建立于进化论、阶级论和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也是颇有价值的;但是,进入21世纪,由于“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也由于社会时空、文学功能和美学趣味的巨大变化,教材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文学的发展需要,因此亟待重建和确立一个更为公正、平等与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是以人道主义为最高原则,以真、善、美为三个闪光点,其最大优势是具有普适性、超越性、公正性和人本性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