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粟旸  肖斌卿  周小超 《管理学报》2012,9(7):968-974,985
利用基于极值理论的VAR模型和CD模型,在检验了银行业及房地产业个体机构风险水平的基础上,研究了2个行业内及行业间的风险传染情况,并将房地产业与银行和其他行业间的风险传染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房地产业发生风险的概率较大,危机后房地产业和银行业之间的传染性显著增加,并且银行业与房地产业之间的风险传染概率明显高于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风险传染概率.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增强对风险传染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度量系统性风险方面,银行间的流动性差异可能比“规模大”和“联系多”更重要.首先,本文从银行间网络角度,提出了一种商业银行流动性差异的检验方法.本文利用银行间贷款(网络的出度强度)和银行间借款(网络的入度强度)的幂律分布特征,度量银行间的流动性差异.实证研究发现,2012年~2014年,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差异很大.其中,2014年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最明显.其次,本文以真实银行间网络数据为基础,构造大型银行分别是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的两种网络,研究流动性差异对风险传染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处于流动性需求地位的大型银行的潜在风险传染破坏力,远远高于同等规模和联系的银行.这足以表明流动性地位应该是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系统性风险指标.本文的研究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种精准的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视角,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和信用担保关系选择机制构建了内生性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以及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风险传染模型,仿真分析了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结构及其风险传染演化特征。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随着时间演化,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结构呈现“弱去中心化”特征,而且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增强;(2)企业资信水平不仅能够提高“担保圈”风险冲击概率,而且可以降低信用担保系统的不稳定性。随着企业影响力和企业风险认知水平增大,有助于增强冲击后企业信用担保系统的稳定性。企业风险偏好较小时,保证了“担保圈”内有效的流动性供给,但当企业风险偏好不断增强时,加剧了信用担保需求方的经营困境。(3)企业风险偏好对企业影响力、企业资信水平、企业风险认知水平发挥“强化效应”。企业资信水平与企业影响力具有“互为强化效应”。企业风险认知水平的“风险制约能力”强于企业资信水平的“风险强化能力”。企业风险认知水平与企业影响力对违约企业数量的影响发挥互为逆向效应且两者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4.
采用核心-边缘网络刻画我国银行间市场的网络结构,结合各银行同业往来资产和负债信息构建风险传染模型,对单个银行倒闭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两种情况下的传染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银行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但在所有银行中中国银行的风险传染程度最严重,应该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视.同时,防范银行危机的关键在于控制资产价格泡沫,在合理的资产价格水平下,外界冲击难以对银行系统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5.
尹海员  朱旭 《管理科学》2022,25(2):69-88
聚焦机构投资者决策行为背后的信息驱动因素,选取2007年~2017年沪深A股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的度量指标,分析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的差异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中介路径.实证发现,持股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的差异程度越大,则越能减缓样本股票的股价崩盘风险.多重链式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羊群行为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也即信息挖掘能力差异会导致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程度降低,进而缓解了股价崩盘风险.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熊市中这种缓解效应相较于牛市更加明显.同时,良好的公司内外部环境不仅能有效降低股价崩盘的风险,也可以加强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差异性对股价崩盘风险的缓解效应.研究结论为全面认识机构投资者信息挖掘能力以及如何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旦房地产投资者“追涨杀跌”行为发生大范围扩散,将诱发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严重偏离甚至动荡。本文从传播学与行为金融学交叉视角,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房地产投资者“追涨杀跌”行为的网络扩散模型,进而仿真分析了网络舆情与投资者行为偏好交互作用下房地产投资者“追涨杀跌”行为扩散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房地产投资者越偏向于随机建立关联,“追涨杀跌”行为越可能快速扩散;网络舆情因素在“追涨杀跌”行为扩散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对投资者行为偏好因素发挥较强的“强化效应”或“抑制效应”;当媒体权威性足够高或网民情绪足够乐观时,通过综合调节网络舆情和投资者行为偏好因素能够有效实现预防和限制“追涨杀跌”行为扩散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卞娜  马连福  高丽 《管理学报》2013,(7):1086-1092
从投资者关系的角度出发,首先,回顾了国外学者关于投资者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然后,对投资者行为研究的2个主要层面进行了概括,进而详细归纳了影响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内外部因素;最后,对本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吴德胜  曹渊  汤灿  郝希阳 《管理世界》2021,(4):35-51,M0004,232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之一。本文针对部门债务,从债务口径、债务结构和偿付风险3个层次深入研究了实体经济债务风险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分类管控我国债务风险的理论模型。从部门间债务的比较分析中,本文发现非金融企业债务在实体经济债务中具有极高的系统重要性,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构建了双层交易对手方风险传染网络模型。以江苏省和山东省产业债发行人担保网为样本,基于该模型研究了区域非金融企业间债务风险传染结构,并根据综合节点度与对外风险敞口两类指标识别出若干核心风险传染节点。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内的债务间存在较强关联性,是潜在的区域系统性风险源。本文认为,我国当前的宏观债务问题存在国情特殊性,应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债务风险和压力分析评估体系,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分类施策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债务隐性化严重.地方债务风险会引发私人投资挤出效应、高房价以及财政体系风险等问题,而引发地方债务风险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财政赤字、财政分权、金融分权、预算软约束、转移支付、晋升激励与任期制度等.文章分析了地方债务风险的隐患与成因,并提出化解旧债、规范管理新债、健全监管与披露制度和深化财税...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主要着眼于全球性股市恐慌下的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股市之间的日内风险传染现象,使用日内5分钟数据,应用FFF回归、FIEGARCH模型、ARFIMAX模型的波动溢出三步检验法,对内地股市与其他三个东亚股市之间的日内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中国内地与日本股市互不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股市之间,虽然在非恐慌时期几乎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但进入恐慌时期后中国台湾股市显著受到内地股市影响.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并且股市下跌时的波动溢出效应比上涨时要大.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期望差距与企业家创新性活动和破坏性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关联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基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1,在期望落差及历史期望顺差的状态下,企业家都将随着差距的增加而冒险地从事创新性活动、破坏性活动,但随着行业期望顺差的增加,冒险性行为则降低了;第2,企业家在落差状态下的破坏性活动的边际效应高于顺境状态;行业期望落差状态下创新性活动的边际效应小于行业期望顺差状态,但这种创新活动的边际效应在历史期望状态下则更大;第3,政治关联在期望差距与企业家风险决策偏好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尤其在期望落差状态下它更加遏制了企业家冒险从事创新性活动的动力,而诱使他们将资源配置到破坏性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我国2002-2008年家族控制上市公司数据,在控制相关变量下,从债务代理成本视角经验检查在中国债权人法律保护较弱的背景中,终极控制股东(家族)是否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表明,终极控制股东显著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具体而言:(1)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越大,公司具有显著低的长期债务水平;(2)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度与公司债务期限显著负相关;(3)终极控制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指派高管与公司债务期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Lasso高维分位数回归模型,本文构建了中国金融系统的尾部网络结构,并定义了总体网络以及行业间、行业内和金融机构间等多层金融网络的尾部风险传染度,解构其传染机制与关联特征,评估各机构双向系统重要性(接收端和发射端)。同时,本文提出了一个最优滚动窗宽选择标准方法,以优化滚动样本技术下的动态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所有层级尾部风险传染效应(总体系统、行业间、行业内和机构间)在经济金融极端困境时期,呈现明显增强及剧烈震荡特征,2015年中国股灾期间尤甚。跨行业传染效应日益严峻,银行与保险间表现出较强关联性,房地产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间均表现出较高传染性,跨业监管值得关注。接收与发射最多尾部风险传染的金融机构仍然是银行与证券类机构。系统中超过50%的金融机构倾向于接收风险传染,一旦出现系统性冲击,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将遭受重创,因此,应加强此类机构应对外界冲击的能力。此外,基于新滚动窗宽选择标准法的动态模型的估计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方法。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中国金融系统的网络结构和传染机制,对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无法识别创业风险是导致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识别并管理创业风险是新创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社会网络能够弥补创业者在识别风险过程中的信息劣势,但既有研究极少探索社会网络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创业风险识别.为弥补这个研究空白,文章利用信息处理理论为研究框架,构建了创业风险识别模型.具体而言,结构洞和网络强度有利于创业者获取更多、高质量与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而识别更多的创业风险;获取信息的数量在网络强度与创业风险识别关系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创业者的先前经验正向影响创业风险识别,并对结构洞与获取信息的数量之间关系起调节作用.文章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发.  相似文献   

16.
准确追踪并度量东道国国家风险状况,对于跨国资本运作风险决策是不可或缺的.对国家风险度量的研究分为基于多属性决策的国家风险评估和基于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系统性风险建模两大类.研究选取金砖五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国系统性风险的动态性进行建模,并通过考察系统性风险与基于多属性的ICRG国家风险评级的相关性,剖析两类国家风险度量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金砖五国的系统性风险波动较大,但近年波动在减缓;虽然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较大,但很快恢复平稳,抵抗外界风险能力增强.与反映一国的整体国家风险状况的ICRG国家风险评级相比,系统性风险更多是反映金融风险状况,能提供更高频的风险收益信息,二者互为补充,可提高跨国资本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我国债务融资契约的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治理效应遭到严重扭曲,债务融资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本文还发现,在内部治理的各因素中,最终控制人性质、股权集中度、经理人激励程度对债务治理效应的发挥有显著的影响,董事会独立性与勤勉程度、监事会监督力度对债务治理效应发挥的影响不显著;内部控制对债务治理效应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笔者提出了强化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治理效应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决策:破产风险视角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星  彭程 《管理工程学报》2009,23(1):104-111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破产风险视角下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结果发现,在整体上负债融资会通过对破产风险的正向影响负向地作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反过来.投资支出会负向地影响企业的破产风险,从而有利于负债融资的增加.在代理冲突下这种互动关系会产生异化:在低成长情形下,破产风险一方面会导致控股企业过度投资,另一方面会对非控股企业过度投资产生治理效应;由于低成长企业股东或经理过度投资问题,投资不会降低企业破产风险;在高成长情形下,破产风险会导致绝对控股企业投资不足;高成长情形下,只有相对控股企业的投资具有显著的风险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