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文化引领、文化支撑和文化自信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诉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向度,乃是当前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文化引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基因和精神动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支撑,而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文化理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七部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国家治理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国家治理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括论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这种文化就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凸显了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革命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了国家治理革故鼎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价值共识,丰富了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国家治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国家文化形象是影响国家文化利益及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因素。新时代文化强国形象战略是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过程必须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本质要求,其价值理路在于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文化强国形象的塑造和认同,激活优秀文化资源塑造形象之魂、入脑入心凝聚形象之力、培育时代新人夯实形象之本,其遵循的内在逻辑在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象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对内推进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做到内外联动、同向发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文化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表明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文化强国的信念达到了新的高度.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章从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文化强国的战略谋划、文化强国与文明互鉴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问题是政治学一个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命题。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对国家治理作了充分系统的阐述,形成了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运用,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内生力量,同时又注重吸收人类先进文明。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运用现代化思维、高扬现代化精神、发展现代化理论、创新现代化方式。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对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重价值维度,文化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基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之维和思想之魂,文化为其提供前提定位、基础底蕴、动力支撑、目标旨归。文化是一切活动领域中内在的、机理性的内容,以价值观和发展观为形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本精神支撑、价值选择源泉与显著衡量标尺,确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定位。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因子,彰显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求索的精神气质,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明成果,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文化转型、文化交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作为内生动力,为其提供驱动力、革新力、凝聚力、持久力,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广阔想象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还将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智慧支撑,并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滋养壮大,展现深远持久的价值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国家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文化自信是强化价值引领的前提,价值引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助推器,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托。在新形势下,坚定文化自信和加强青年学生价值引领,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应从肯定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弘扬和发展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构建高效的课堂育人体系为标准,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目标,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华文化成为我国开展抗疫工作的力量源泉。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抗击新冠疫情的自信之魂,团结精神和爱国情怀、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创造精神,为中华儿女抗击疫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是抗击新冠疫情的自信之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抗击疫情的自信之核,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谋划战“疫”布局,体现出我国显著的制度优势、卓越的治理优势。红色革命文化是战胜新冠疫情的基因密码,在抗疫中表现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是中国人民团结勇敢、积极乐观精神最真切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文化自信与“纲要”课教学有其内在关联性,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中国近现代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纲要”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在教学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不仅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而且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