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志英  杨晓龙 《民族研究》2023,(5):45-56+139-140
傈僳族贝饰,是傈僳族的重要民族文化符号。素有“无贝饰,非傈僳”的说法。本文通过对怒江、澜沧江与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贝饰的来源与制作、传承与流动、世俗性与神圣性功能进行展示,旨在呈现傈僳族贝饰文化中所蕴含的“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便无傈僳族繁衍生息”的傈僳族生存逻辑与智慧。  相似文献   

2.
美生场论     
美生场是美活生态、愉生氛围、整生范式对生耦合的旋升环长的美生文明圈,构成了生态美学新的逻辑模态与本质框图。生态美学的元范畴,从生态审美场转换为美生场,标志着这门学科走出了主体性场域,进入了生态系统的国度,形成了由生态审美方式论向审美生态本体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态美学存在四种形态。第一种是审美生态学,在美学的生态化中形成。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勾勒了文艺学哲学基础、主要范畴与命题的生态化路径,呈现了人与自然节律感应的生态审美关系,展开了文艺生态学与人本生态美学的构建。第二种是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的审美化中形成。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在生态系统的审美中阐述了生态美特别是生态和谐的美学规律。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揭示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艺术法则三位一体的生态审美规律。第三种是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在马克思唯物实践存在观的指导下,在中西生态审美理论的中和里,形成了生态存在化与生态审美化一致的理论与范式,成为影响很大的中国生态美学样式。第四种是美生学,初成了由天籁美生场生发的生态美学逻辑体系,力图形成美学新原理,生发审美文化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4.
巴青铜器作为巴文化的核心精髓,它的图饰符号真实的展现了巴人独有的艺术审美。在巴青铜图饰符号独特魅力的吸引下,笔者本着继承与创新、实用与审美的再创作原则,从设计学角度对巴青铜器图饰符号的题材种类、艺术特征、功能内容,以及设计创新等方面进行归纳和研究。为更好地满足巴青铜图饰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国早期区域艺术基因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廖秀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167-168
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禅宗思想给当代服装提供一种新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设计关联最为密切的三个范畴:"悟"、"空"、"意境",深入挖掘其中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对当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田茂军 《民族论坛》2008,(11):24-25
<正>银饰是湘西曲族人民最为喜欢的传统民间工艺品,银饰的加工是湘西地区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四月八的节日里,苗族妇女必穿盛装,盛装必佩戴银饰。银饰从佩戴形式来看,可分为头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脚饰、手饰等不同部位饰品,每一部位的组件又有多种形式。银饰都是本土苗族银匠精心设计并加工制作而成,体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美学意韵,成为民族的外在标示与独特的徽记。  相似文献   

7.
墙饰环境是幼儿园中的"第三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本文就是为了研究怎样才能创设一个能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教育的墙饰环境。研究中通过观察、访谈、调查某市两所幼儿园,发现现实中的幼儿园班级墙饰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很多教师对墙饰没有正确的理念;其次,那些墙饰做得好的班级的幼儿确实要比其他班级的幼儿更优秀,不可否认墙饰的教育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也鉴于此给出了一些正确的墙饰理念和做墙饰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华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学院承办的"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1日至22日在广西民族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美学"、"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古代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理论"、"‘人类中心'与‘生态中心'"等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旨在展现生态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寻找并搭建生态美学通往现实的桥梁,以便于用生态美学观反思人类的行为,树立环境忧患意识,进而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应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文化转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9.
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禅宗思想给当代服装提供一种新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设计关联最为密切的三个范畴:"悟""空""意境",深入挖掘其中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对当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式灯具的美学设计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和理解中式灯具设计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从而能够在设计中准确传达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需求的中式灯具作品。在进行中式灯具的美学设计与研究时,采用设计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优秀的中式灯具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其美学设计特点和创新之处。还进行了实验研究,设计实验,探索中式灯具的设计元素和材质对人们审美感受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了研究的必要性,为中式灯具产业的发展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会展设计是设计的一部分,把会展设计与场地布局的形式视为设计美学的核心内容,开展美学研讨。本文通过对会展设计的美学意义加以分析,有利于增加对会展设计独特的认知,使设计工作更顺利地进行,展示设计师的创意思想,吸引观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研究,要么简单式地描述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实践状况,要么在现有民族政策体系的框架内进行个案研究,缺乏对民族政策的设计逻辑进行反思,亦缺乏对我国民族政策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深刻和系统认识。本文从身份视角对民族政策设计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提出"身份—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分析框架和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政策框架,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现有实践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族政策是对"民族身份"这一单一身份的制度性强化,在实践中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在多元社会、开放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民族政策建构应基于多重身份的逻辑。最后,提出了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民族政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宋云 《民族论坛》2009,(11):35-37
奥运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它由虚、实两部分构成。本文立足于艺术和应用美学的角度,从奥运设计的设计理念、深度模式和应用美学价值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突出了其设计的美学意义与商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赤子之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王国维的赤子之心不仅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过程中所追求的美学观,更是人类在整个生命进程中追求自由、完满的人生观。本文以王国维的"赤子之心"观为立足点,通过分析"赤子之心"与天才观,与"真、善、美"以及与自由之间的关系阐述"赤子之心"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传统造物过程中生产造物者联合汇聚思维归纳与关联想象,形成有分别类的形态设计创新观念。通过系统分析唐宋香炉在特殊社会机制下的艺术形态背景以及在形、色、质、式四大形态参数下的设计特征,进而挖掘传统造物的创作思想、动机和形态设计思维的创新观念。古代工匠在形态联想思维、美学嬗变风格、尽意立象情怀"三板斧"全面反映造物意识的逻辑性,最终使得创新观念产出结果,更加符合人类生产实践的设计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历史题材电影作品的创造,不仅是光影的故事呈现,更是生命内涵的美学诠释,如何通过镜头审美将革命故事的历史逻辑,更加有深度地融入美学思想,是现当代影视创作和摄影艺术的价值思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精读《区分》,力求在对布迪厄著作的梳理中发现理解当代社会分层的新路径,结合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四个关键词,从三个角度剖析"品味"的社会区隔生成逻辑。第一,从品味和文化资本的关系入手探究人何以成为文化贵族。第二,个体如何在场域中展开象征斗争以获得和维系文化属性。最后,分析趣味的文化隐喻和惯习的逻辑,以及个体是如何运用策略在实践中选择的。  相似文献   

19.
"美学"起源于西方,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学这一研究对象也确立起来。全球化时代的东方美学,不仅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来建构,还被用于解决个人、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问题,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意资本更为深入地发展成为"美学资本","美学资本"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IP开发及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相互融合,促使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碎片IP,以资本集聚的方式构建系统性的IP产业链,构建起相对完整的"资本美学"体系,对文化产业链的生态环境产生质的影响。笔者从"资本美学"的视角,以文化IP改编电影为例,探析其对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影响及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