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建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16-21
模态逻辑研究的模型是集合论的结构,所以人们可以把模态逻辑的模型论看作是集合论的一个分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哲学问题:在模型论中所研究的集合论结构和任何一种客观性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们凭什么能够解释这些结构的研究能够产生出关于模态逻辑原理和推理的真正洞见?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是由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提供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义量词理论、可能世界语义学和集合论,可以简洁明了地对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进行形式化和有效性的证明。根据有效的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可以从6 656个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中,筛选出有效的384个模态三段论。把通过向有效的直言三段论AAA-1和EAE-1中添加模态词而得到的20个有效模态三段论作为基础公理,就可以为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逻辑建立起形式化公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
可能世界理论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在近二十年扩展到其他领域,文艺学界对此反应最为热烈,希望借此重新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通过详细定义实在世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的存在方式,描述了虚构叙述世界与这三个世界的联系:虚构世界的基础语义域是可能世界,一边寄生于实在世界,另一边可以卷入不可能世界。"三界通达"是叙述的基本特征,由此出发可以解决一系列文艺学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4.
冯立荣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31-34
安瑟尔姆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曾受到康德的摧毁性批判。以现代模态逻辑为基本工具,哈特肖恩、普兰丁格和哥德尔分别构造了本体论证明的"模态版本"。经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哈特肖恩的版本没有区分逻辑可能与形而上学可能;普兰丁格的版本以"极伟大性"为核心,运用可能世界理论摆脱了基于"存在"不是谓词的康德式质疑,使问题集中于对证明中非逻辑前提之合理性的把握;而哥德尔的版本尽管依托"肯定性属性",但由于把"必然存在"作为"肯定性属性"之一,最终难以避免康德式质疑。更重要的是,任何本体论证明都是一种有前提的推演,因此对它们的评价最终都要依赖于其非逻辑前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邱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0-55
受可能世界理论的启发,文艺理论家们把文学作品看作一种由文本建构的特殊可能世界——虚构叙述世界。虚构叙述世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摹仿或表征,而是现实的一种可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是非真实的可能世界,它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远近距离。通过分析虚构叙述世界的哲学根源,比较它与真实世界的差异,可以论证可能世界理论与叙述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可行的。以此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虚构叙述世界的结构属性。可见,可能世界理论为从多角度、多侧面研究文学虚构叙述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比单一世界模型理论为文学虚构作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情境语义学能否替代可能世界语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彦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8-80
情境语义学者认为,可能世界语义学含有语义整体论这一哲学预设,不符合人类认知的实际状态,而且形式语义学把真值当作意义,并不能代表意义的全部内容。因此,他们希望能创建一种新的情境语义理论,以替代可能世界语义学。但从两种语义理论各自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及现有成果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情境语义学不能替代可能世界语义学。 相似文献
7.
张力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可能世界是一种重要的哲学研究手段,它的形而上学本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议题.量词的替换解释、虚构论、替代论和极端实在论是几种主要的应对方案,它们各有所长,也有自身缺陷.讨论这些理论形态,有助于理解当代模态哲学的发展脉络,对理解一些基本模态概念也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8.
丁德良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4)
在引入可能世界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设想通过构造关于模态判断的真值表,刻划出必然P、必然非P、可能P、可能非P和偶然p的真值,来分析、揭示这几类模态判断的逻辑性质,以利找出对当模态推理、根据“实然”与“必然”、“可能”的关系而进行的推理和根据“偶然“与“必然”、“可能”的关系而进行的推理中的有效形式;在进一步将真值表改造后,用以刻划各类复合模态判断的真值和判定各类复合模态推理的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9.
朱建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24-28
模态实在论者普兰汀格主张按照可能世界分析模态算子。依据普兰汀格的理论,P是可能的当且仅当存在着一个可能世界,在该世界中P为真。但是与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不同,普兰汀格的可能世界是由抽象实体,更具体地说,是由一些极其复杂的性质构成的。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在他的模态形而上学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文章简要地讨论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和模态逻辑,并提供了拒绝他的模态形而上学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潘天群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23-26
一个事件是偶然的,当且仅当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基于亚里士多德这种强偶然性的概念,一个分析偶然命题的非标准的有限公理化的模态逻辑系统LA被给出;通过使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和亨金方法,LA被证明在任意克里普克框架上是可靠且完全的.LA的基础上扩张得到其他系统.偶然逻辑系统能够处理一类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耕文明根深蒂固 ,造就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东方特质 :伦理性、政治性、权利义务不平衡、封闭性。中国自上而下的政治立法模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浓厚的农耕文明传统使中国法治建设并不怎么成功。农村问题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 ,因此 ,中国法治建设必须顺应农村城市化、乡镇企业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历史进程 ,充分考虑中国的农村、农民问题 ,中国法治方可告成 相似文献
13.
基于破坏性表列的模态公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芳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41-45
表列适于作为模态定理机器证明的基础.在破坏性模态表列的基础上,构造分析性模态公理系统,这种公理系统的定理很容易证明,因此也适于作为模态定理机器证明的基础.沿着安德森等人开创的方向,将分析性公理系统的应用从经典逻辑推广到模态逻辑.称一个公理系统是分析的,即它的每一推理规则的前提和结论中的命题变元相同.为了便于表述这种系统中的公理,可以先定义一种广义谢弗竖M,给出模态表达式的一种新记法,以此改进现有的破坏性模态表列,并以这种改进的结果为基础构造分析性模态公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15.
杜夫海纳对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艺术作品只是潜在的审美对象,只有通过审美知觉主体的呈现,艺术作品才能实现自身。艺术不能通过语言即阐释来理解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自身的呈现来理解语言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艺术是审美主体返回自身发现美的一种知觉存在,其目的就是使知觉主体对事物的呈现如同所呈现的那样,而不是如同所认知和理解的那样。文艺观念蕴含着修辞观念,加强杜夫海纳文艺观研究不仅有助于二十世纪西方修辞观念的研究,而且对我国的文艺创作也是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蔡曙山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清华学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周礼全先生从 195 0年开始研究语言逻辑 ,1989年起指导作者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语用逻辑进行研究。文章介绍周礼全先生对语言逻辑的重要贡献 ,并给出模态的语用逻辑系统 MF,以期与作者先期发表的《命题的语用逻辑》、《量化的语用逻辑》共同形成对语用逻辑形式化研究的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中心是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接入口,正逐渐成为各高等院校的基础设施之一.作为人员与贵重设施的集中地,如何确保它的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文章分析了高校网络中心存在的火灾危险性,并针对这些危险性提出了确保网络中心消防安全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颜元的豪杰人格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5):16-19
理想人格是儒家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醇儒作为宋明儒者理想的人格典范,盛行于其时,它过分偏重内在德性的涵养,忽视外王层面的工夫,因而鲜有经世之材。清初学者颜元一反其道,主张回归周孔正学,力倡事物之学,把价值观的重心转移到了外王层面,据此树立起一种以经世致用为特征和归宿的豪杰人格。此种人格以智、仁、勇为必备要素,具有经验性、实践性和有用性三大特征,谓专于一技则不失为豪杰,它对于现代人类面临的诸多人生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YAO Zhen-qiang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和谐"是包含差异的整体。"和谐"的抽象统一并不能表达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社会生活的伦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它构成了人类精神从法(客观)到道德(主观)的内在统一与和谐,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中的"活的善"与现实世界的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