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高质量增长极.基于充实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支撑的初衷,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引入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并运用其中的经典学说阐释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策略.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圈建设应当以经济协同和社会协同为目标,依托扩展原理启动原始动力,充分发挥功能性、诱发性和养成性外溢的持续动能,注重调动政府、关键人士、大型公司和协同发展机构的参与积极性,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区域协同发展组织架构.结合实际建议:成渝经济圈全方位高标准协同发展,需要经历拆除壁垒、畅通联系、形成联盟、区域认同、协同深化五个演进阶段,充分发掘协同发展动力,尽量维持区域利益均衡,统筹推动政策、经济、社会、法治四大领域协调联动.文章借助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对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对于丰富国内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联系,有利于引领区域协同发展。论文以2009~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4个区域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协同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地统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与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空间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协同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前期增长较快,后期发展有所滞缓。其中,经济协同子系统发展水平最高,依次为生态、社会、市场。(2)协同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核心放射状分布,而交通基础设施则显示出多中心演变趋势,但两者时间上的增长态势具有一定重合性。(3)交通基础设施对协同发展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影响效应,对周边城市也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体育赛事一体化将对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水平、引领区域特色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成渝地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赛事层级体系不健全和赛事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加强文化认同感建设、构建合理体育赛事层级体系、完善体育赛事一体化空间布局和优势互补、共享合作的发展策略。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健全一体化合作机制、加速制定体育赛事一体化细则和建立体育赛事一体化协调监管机制等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协同发展,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客观准确分析协同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选取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四个系统的20个评价指标,再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四个系统的得分情况,根据各个系统的得分情况计算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最后通过对系统之间协同度高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破除行政壁垒、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和建立评价工作周期制度和修正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2011年至2021年1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发布的有关协同建设营商环境的政策文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分阶段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协同网络的演化趋势以及现阶段的主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协同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不断提高,各城市共商共建营商环境的合作程度不断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结构由双中心结构逐渐演变为双中心+多区域结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网络内各城市合作紧密程度不协调、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把握川渝地区新闻传播院系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两地之间资源协同与优势互补,文章采用知识计量学的方法,对“十三五”时期两地新闻传播院校的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和科研立项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从论文发表量来看,川渝两地新闻传播院系均形成了领头高校一马当先、其他高校梯次竞相跨越的发展格局。从高产作者、发文方向、载文刊物等指标来看,川渝两地各个高校和机构均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研究专长,反映了两地院系研究方向较强的互补性。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主题来观照,两地形成了“强—强”“强—中”“强—弱”“中—中”“中—弱”“弱—弱”等六种组合形式的梯度研究方向。在未来的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以实现学术资源的良性互动和学科的协调发展,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传媒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7.
谢忠洲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93-101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对提升成渝地区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现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实施的四个维度出发展开协同治理,能够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并显著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其中,协同治理既需要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协同治理的尝试,还需要重视地方性法规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中的作用,以期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具体效能。 相似文献
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是助力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治理行动的有效整合、治理资源互动和政策学习是推进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所在.为了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逻辑理路,并为中国区域协同治理提供成渝经验,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1份府际协同治理政策文本为研究蓝本,应用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框架的网络分析视角对其进行内容编码分析.以个体网络分析与整体网络分析为研究着眼点,引入强弱连带的概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治理进程进行透视.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网络经历了由有限共享型网络向双核领导型网络嬗变的发展历程,成渝双城的首位作用逐渐显著;成渝地区内部协同治理次级系统基本形成,推动了整体制度性集体行动的协调和整合;行政隔离和区域隔离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亟待上级政府牵头开展协调,以功能为主导推进协同治理进程.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需要从协同机制创设、空间布局优化和政策协同衔接等方向着力,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同属国家级城市群。国家对成渝地区发展的重新定位,赋予了成渝地区新的历史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否支撑起这一国家战略定位,成为成渝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逻辑起点。整体性治理旨在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相互冲突和为服务对象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从而为分析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区管理模式将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权力及相应的责任限定在各自的行政辖区内部,造成现实中的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面临协作机制缺乏法律与组织保障以及稀缺高教资源竞争等多重梗阻。为消除这些梗阻,可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发挥其自上而下的等级式协调作用;制定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为成渝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物质资源、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推进两地政府组织内部的文化变革,促进巴蜀文化交融,形成有利于促进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发展的基本动因由企业、消费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主体诉求构成,城市群发育程度越高,其基本动因的组合越复杂。尽管如此,在推进城市群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在既定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根据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非均质的实际情况,寻求各类主体利益诉求的共振点,并且通过完善行政经济区、设立特定经济功能区、圈定不同经济关联区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完全可以依据经济区与行政区分离的条件,选择都市圈和城市圈建设,推进部分领域一体化,促进毗邻地区合作,作为当前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莫远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4):8-18
"十四五"时期,中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辩证发展观指导.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明晰定位和发展目标,高水平制定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导向,高规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比较研究,高质量寻求县域经济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郑正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17-2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京津翼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共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菱形地理空间。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向的新形势下,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内部合力有待提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面临挑战,产业集聚发展规模和发展能级有待加强。为了积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应突出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以新兴动能的培育共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国际门户枢纽的打造共建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以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稳定和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战略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既能为增强成渝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也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整体升级的重要路径。文章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的修正模型,测评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刻画了其时空分布规律。进一步地,文章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综合检验了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业指数相对偏低,工业发展稳中有升,服务业指数上升明显;研究区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集中在0.30~0.49之间,整体融合程度偏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分布范围由北向南演进,逐渐成"环";科技进步、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呈正向驱动,市场需求、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受行政分割的影响驱动作用发挥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完善产业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以“格物”“致知”等形式生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格物”可理解为追求工具理性的昌明,“致知”可理解为促使价值理性进入澄明状态。到近代,仁人志士们发起的救亡图存运动中,他们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多有误读甚至忽略,致使相关变革不够彻底或是失败。基于此,通过深度剖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逻辑,在深刻总结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中4个典型历史事件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法、逻辑归纳法、分析比较法等,揭示了近代中国走向进步的嬗变轨迹与逻辑理路。研究认为,这一理想化的逻辑理路可作如下表述:一方面,通过工具理性的“格物”,人们可以发现“致良知”和“致真知”等四大领域的价值理性;另一方面,四大领域的价值理性一旦进入澄明状态,又能够驱动社会发展的“六驾马车”向前发展。对照上述逻辑理路,洋务运动遭遇了双重“水土不服”,仅仅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半架马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遭遇另外两种“水土不服”,是“无根”的事业。相比之下,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请出“赛先生”和“德先生”,在重拾传统智慧的基础上,为中国社会进步开启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的蔓延扩张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探究城市蔓延原因,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但地方官员在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机制的双重激励下,往往对工业用地和商服用地采取差异化供地策略,使得土地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扭曲配置,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准,通过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土地资源在不同行业的错配会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张蔓延。研究还发现,城市蔓延存在动态持续变化的特征,即前一期的城市蔓延对当期的城市蔓延存在正向效应。最后,文章从建设用地跨区域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吕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22-26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直接渊源于穆勒和弗雷格的对指称与涵义的关系研究;罗素从解决"存在"等哲学问题的目的出发,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涵义的命题函项,并以之为武器为他的哲学服务.尽管受到一些批评,但是,摹状词理论的思考方向和哲学意义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科学合理的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促进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撤县(市)设区"政策是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方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撤县(市)设区"政策是否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需要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共101个县域样本面板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政策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从政策实施的具体区县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两个层次进行效果检验,以综合研判"撤县(市)设区"政策对经济发展、区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体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加快经济发展进程;"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具有明显地区差异,重庆市的实施效果优于四川省;政策实施的促进作用为短期激励,且需经历一定适应期方能充分调配市政资源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激励作用会随时间逐渐减弱。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产业聚集效应在政策实施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撤县(市)设区"政策的实施可通过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区域内大量企业聚集而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产业聚集效应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交流与提升分工合作效率,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政区划,应考虑各地区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区划调整政策;协调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域经济发展关系,根据区域未来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城区功能定位与县域发展格局;提升政策实施经济效率,科学合理挖掘资源潜力,优化区划调整内涵。文章从理论假说出发,经过系列实证分析检验,对典型内陆经济增长极县域经济区划调整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拓展区划调整影响效应研究,可为地方政府行政区划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